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为SLE的免疫应答机制和个性化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5例正常献血员的CDR3分布特征及5例SLE患者PBMC中T细胞TCRβ链CDR3的优势利用情况,对克隆性增生T细胞的CDR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5例正常献血员PBMC TCR BV 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5例活动型SLE患者24TCR BV CDR3家族均出现不同的优势表达。对单/寡克隆性增生T细胞B链CDR3区基因进行测序,证实存在不同的CDR3序列。结论 SLE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出现明显漂移,提示CDR3的选择性表达可能与SLE的免疫发病机理有关。特异应答的T细胞TCRCDR3序列的确定,将为SLE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将其分为高度活动组(20例)、低度活动组(32例)与稳定组(28例),选取同期20例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四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度活动组CD3+CD4+低于低度活动组、稳定组、对照组,CD3+CD8+高于低度活动组、稳定组、对照组(P<0.05);经Spearman分析发现,CD3+CD4+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CD3+CD8+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914、0.752, P均=0.000)。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周培媚  路永红  熊霞  姚丽萍  顾兰秋  树瑜  陈前明  吴波 《重庆医学》2012,41(15):1471-1472,1475,1561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该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女性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取外周血2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133/CD34、CD1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表达阳性率(3.18±1.97)%较对照组(20.56±4.37)%低(P<0.05)。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有明确病史的已控制的风湿病患者施行LASIK的安全性。设计:回顾性、连续性、观察性临床病例研究。受试者:已明确有风湿性疾病的42只眼(22例患者)行LA SIK。所有患者均有已控制的风湿性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牛皮癣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IgM型抗ds-DNA抗体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临床确定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疾病的血清标本中存在的IgM型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疾病的IgM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4%、27%、43%.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疾病与IgM型抗ds-DNA抗体有关,该抗体的检测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互补决定区(CDR3)基因谱型变化,了解克隆扩增的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β链可变区(BV) CDR3谱型分布特征以及6例PV患者CDR3谱型变化情况。结果:6例正常人TCR BV CDR3谱型均符合正态分布,6例PV患者TCR BV CDR3谱型均出现多态性降低,BV亚家族单/寡克隆增生。结论:PV患者外周血TCR可变区β链CDR3谱型异常可能与PV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坤  张永亮  张敬然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3991-3992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患者和20例健康者,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SLE活动组CD4+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柱深 《中外医疗》2013,(18):181+183-181,18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比较60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60例身体健康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CD3-CDl6+CD56+)明显偏低;而CD8+、CD19+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检测,能为其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活动期SLE患者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CD3+CD8+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活动期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其是SL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夏  张程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6):180-182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在某些因素刺激下,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形成自身抗体而导致机体受损所引起的疾病,如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等。目前表观遗传学为当今医学研究一大热点,其中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例,重点阐述DNA甲基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加强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1.
氮杂胞苷对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7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胞苷对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70的影响,以及CD70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方法分别用流式方法、RT-PCR方法、ELISA方法检测10例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以及10例经氮杂胞苷处理过的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以及20例SLE患者的CD70+CD4+T细胞阳性率、T细胞的CD70mRNA转录水平及血清中的CD70分子分泌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CD70mRNA表达水平、CD70+CD4+T细胞的阳性率以及血清中CD70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经氮杂胞苷处理过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70+T细胞阳性率、CD70mRNA转录水平、血清中CD70分子水平较健康人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过度表达CD70分子,而且DNA甲基化可能是调控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70表达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硬皮病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目前多倾向于是血管异常、免疫学异常、胶原异常而引起的肺、肾、皮肤等器官的损伤。针对血管和免疫学异常的最佳干预和治疗时问应在疾病的早期,而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往往已经患病多年。因而针对胶原异常导致组织纤维化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仍将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系统性硬皮病组织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B细胞刺激因子(Blys)基因和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2组,IL-10(100ng/mL)组和培养基组(仅含RPMI1640培养基),分别于培养0、6、12、24、72h离心收集PBMCs,RT-PCR法检测刺激后0~24h细胞Blys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2h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结果】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高于健康对照(P<0.001)。②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表达,12h作用最强(0.487±0.058 vs 0.251±0.050,P<0.001;0.638±0.084 vs 0.392±0.059,P<0.001)。③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FACs,4.53±0.71 vs 3.24±0.57,P<0.001;5.79±0.91 vs 4.55±0.83,P<0.001)。④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显示,IL-10刺激后Blys表达增强。【结论】IL-10可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基因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B细胞刺激因子(Blys)基因和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2组,IL-10(100ng/mL)组和培养基组(仅含RPM11640培养基),分别于培养0、6、12、24、72h离心收集PBMCs。RT-PCR法检测刺激后0—24h细胞Blys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2h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结果】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BNA和蛋白表达体外高于健康对照(P〈0.001)。②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mBNA表达,12h作用最强(0.487±0.058vs0.251±0.050,P〈0.001;0.638±0.084vs0.392±0.059,P〈0.001)。③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FACs。4.53±0.71vs3.24±0.57,P〈0.001;5.79±0.91vs4.55±0.83,P〈0.001)。④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显示,IL-10刺激后Blys表达增强。【结论】IL-10可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基因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周红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0-1562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9(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分析TLR9与疾病活动和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确诊的SLE患者和25例健康人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上TLR9的表达情况,比较活动期治疗前后、非活动期和健康对照组B细胞上TLR9的表达差异。结果:活动期SLE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19+B细胞TLR9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后、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经治疗B细胞TLR9表达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非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TLR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正相关(P<0.05)。结论:TLR9在外周血B细胞可作为判断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和药物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TCRβ)基因谱型,了解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克隆特征以及机体抗肿瘤免疫状况.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肿瘤组织和术后外周血TCRβ基因的24个V基因片段,经过特殊的测序凝胶分离和银染色后,确定它们的TCRβV基因表达谱型.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克隆性增殖的特征和CDR3区氨基酸序列.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的TCRβ基因谱型中具有克隆性表达条带,其中有些克隆的CDR3区与肿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中克隆性表达的TCRβ基因的CDR3区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基序;临床特征表现为肿瘤局部有淋巴结转移,但是术后10个月没有复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具有与肿瘤负荷相关的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可能是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T淋巴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17.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37(IL-37)、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8(IL-18)和干扰素 γ(IFN-γ)进行研究,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IL-37 的表达及其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12 年 12 月 -2015 年 12 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32 例和体检中心正常健康者 32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 32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将 32 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 IL-37、IL-6、IL-18 和 IFN-γ 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37 mRNA、IL-6 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的表达。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患者血清IL-37、IL-6、IL-18 和 IFN-γ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者(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IL-37 与血清IL-6、IL-18、IFN-γ 均呈正相关(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IL-6、IL-18、IFN-γ 水平是血清 IL-37水平的影响因素(均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 IL-37 mRNA、IL-6 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37 mRNA 与 IL-6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均呈正相关(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6 mRNA、IL-18mRNA、IFN-γmRNA 表达量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37 mRNA 表达量的影响因素(均 <0.05)。结论新发现的炎症因子 IL-37 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与 IL-6、IL-18 和 IFN-γ 炎症因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Fu YW  Zhu P  Zhao XW  Li HF  Zeng ZZ  Zhang R  Wang YJ  Zhang Y  Liu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48-1652
目的 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前后T细胞受体B(TCRβ)CDR3基因表达谱型的变化,探讨SLE发病机理以及患者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克隆的免疫重建特征。方法 应用RT-PCR扩增APBSCT的SLE患者外周血的TCRβ可变区(V)25个家族的基因序列,在长泳道测序胶上电泳,形成TCRβCDR3基因表达谱型图。通过谱型图上电泳条带分析SLE移植前T细胞克隆增生的特征以及移植后T细胞克隆群的变化,做增生T细胞克隆的TCRβ基因序列分析,了解TCRβ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HCRβV25个家族的基因序列电泳后分别出现呈高斯分布的10余条电泳条带,组成CDR3基因表达谱型图。8例SLE患者谱型图均出现异常,4例TCRβ在β3V13.1基因家族T细胞出现寡克隆增生,3例在βV8,βV9,βVl5家族中出现寡克隆性增生。APBSCT后T细胞克隆分布趋于正常,CDR3恢复多态性,部分恢复到正常TCRβ基因分布。测序结果显示谱型图上单一条带过度浓集往往是单克隆或者寡克隆T细胞增殖;发现SLE一个异常T细胞克隆的TCRβV8 CDR3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强直性脊椎炎疾病相关克隆完全一致。结论 SLE患者出现T细胞寡克隆增生,增生的T细胞克隆可能与自身免疫病发病有关。APBSCT后免疫重建,抑制了致病的T细胞寡克隆,可能是移植后SLE治疗缓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s)数量和增殖、迁移、黏附功能,探讨EPCs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和健康者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CD34^+或CD133^+、VEGFR2^+双荧光标记的EPCs数。MTT比色法、Millic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检测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为(0.10±0.09)%,健康对照组为(0.49±0.09)%,P〈0.01,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较健康者减少。实验组外周血EPCs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分别为(13.01±4.33)%、(7.20±3.67)个/视野和(15.20±4.40)个/视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28±4.34)%、(14.15±2.98)个/视野和(24.80±3.58)个/视野,两组比较,P值均〈0.01,实验组EPCs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降低,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黄芪多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分别检测患者血中IFN-γ、IL-10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IFN-γ、IL-10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黄芪多糖可改善T细胞因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