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FVT)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23例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发作时,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伴有电轴偏移,电轴右偏9例,电轴左偏14例.当心动过速终止后,下壁和前壁导联呈ST段压低,T波倒置图形,易误诊为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结论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FVT)起病急骤,需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王创畅  罗川晋  吴伟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0):3750-3752
本文介绍一例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既往体健,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特发性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回顾了既往文献报道中特发性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相关临床特点。总结并指出特发性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左心室假腱索具有关联性,心电图特点为类RBBB型宽QRS波心动过速,其中额面电轴偏转、电张调整T波改变对鉴别这种类型的心动过速具有重要意义,急诊终止该类型心动过速可首选维拉帕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且射频消融术为根治该类型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又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系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1].一般情况下,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动过速呈持续性发作,其心电图(ECG)表现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QRS波常不增宽,伴电轴左偏或右偏[2]. 而90%~95%的患者ECG均表现为RBBB+心电轴左偏, 提示患者的室速起源点位于左后分支分布区即左下后间隔[3].  相似文献   

4.
双分支性传导阻滞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LAB)以及少见的RBBB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B) ,属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收集了我院于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病例共 2 7例 ,通过观察阅读其心电图表现结合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住院病人行 12导常规心电图检查 ,ECG表现符合RBBB +LAB 2 4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6例 ,年龄在14~ 77岁之间 ,平均 ( 60 .2± 19)岁 ;符合RBBB +LPB者 3例 ,其中男性 2例 ,女性 1例 ,男性平均年龄 5 6.77岁 ,女性 48岁。心电图诊断均依据黄宛主编《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胺碘酮终止顽固性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使用特点。方法 总结20例顽固性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静脉应用胺碘酮终止室速发作的经验。终止室速发作的剂量一般是3-5mg/kg,15-30min内注入,以后可静脉滴注维持按0.5-1.5mg/min,24h不超过2200。结果 胺磺酮静脉注射可终止顽固性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维持静脉滴注能预防急性发作。结论 胺磺酮在顽固性分支型室速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兰艳丽  刘哲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58-1659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结果:胺碘酮治疗组,7~10d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3周后复查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病情稳定。结论: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在心室三束支(或四束支)系统中常发生程度不同的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较常见;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较少见;间歇性分支传导(左前分支及/或左后分支)阻滞更为鲜见。我们在10年心电图资料中发现二例,现就心电图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室壁瘤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接受了心脏电生理检查。希氏束电图或食道导联心电图证实A(P)波与V(QRS)波分离,V波前无H波,符合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在检查中,将电极导管插至右心室内,电刺激右心室可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用普鲁卡因胺静脉注射治疗效果好;随访0.5~4年,胺碘酮、心律平、奎尼丁能预防VT再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根据病历资料统计2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的临床特点,心电图特征,各种药物,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与同期住院的28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进行比较。结果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对照组相比发病年龄轻、病程长、预后好,发作时常不伴严重症状与血流动力学紊乱,P〈0.05,对胺碘酮、异搏定、β受体阻滞剂反应较好,发作时药物控制率40%~75%,同步直流电复率有效率85%,射频消融成功率100%。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呈良性。经过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楼枫 《青海医药杂志》2007,37(10):24-2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2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伴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结果:该组患者频发室性早搏(VPC)29例的治疗有效率75%,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也被终止,且心功能迅速改善,无一例在胺碘酮治疗期间猝死.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美兰 《中国病案》2009,10(8):48-48,F000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梗患者依发病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李繁  官荣光  陈锦超 《河北医学》2013,19(3):384-386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与ECT心肌显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临床表现有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或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B组患者临床表现无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和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症状。上述患者均进行正常心电图检查和ECT心肌显像。结果:在合并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或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和心功能≥Ⅲ级的人数明显高于不伴有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和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的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和出血部位与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和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有一定的相关性。ECT在老年冠心病检查中灵敏度高、安全性好,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退休人群健康体检中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病状况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退休人群健康体检的3512例心电图,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生化、胸片等分析,2年后复检。结果:2010年底退休人群体检中检出RBBB 119例,占总人数的3.7%,男性及人群患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CRBBB)合并慢性病与不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IRBB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为CRBBB的强影响因子(OR=3.27);2年后复检有30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多发生于CRBBB患者中,与IRBBB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BBB对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风险提示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有CRBBB合并慢性病高危患者加强随访管理,避免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6个月后对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40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和透析6个月后的左心室结构变化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及相对室壁厚度和心脏收缩功能变化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指数),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与透析前比较,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6个月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和相对室壁厚度均下降(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均增加(P<0.01).动静脉内瘘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及短轴缩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早期部分尿毒症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好转.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左心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ECG)图像特征及其规律,观察图像特征与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肿瘤33例,研究其ECG图像特征及规律性,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分析其特点。结果原发性心脏肿瘤20例,其中粘液瘤12例,大多数位于左房。转移瘤13例,右房内多见,部分病例伴下腔静脉或上腔静脉内癌栓。结论心脏原发性肿瘤以粘液瘤为主,转移性肿瘤多来自肾肝肺等脏器。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脏肿瘤具有重大价值,但确定肿瘤性质必须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9.
石伟利  陈瑶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2):1412-1415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采血测量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观察三者在CHF患者中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我科住院的CHF患者60例为CHF组,对照组入选正常人50例,CHF组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法Ⅱ、Ⅲ、Ⅳ级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及CHF组分别测量HCY、cTnI、CRP。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CHF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析HCY、cTnI、CRP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研究CHF患者血浆HCY、cTnI、CRP的表达。结果:①CHF组治疗前HCY、cTnI、CRP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不同心衰级别组间比较:随着心衰级别升高HCY、cTnI、CRP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相关性分析:HCY、cTnI、CRP与左室射血分数成负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径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CHF患者HCY、cTnI、CR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及LVEF密切相关,并随着心功能程度的增加及LVEF的降低而升高。可间接反映临床心功能程度。②CHF患者血HCY、cTnI、CRP三者水平升高的变化趋势一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2例无心脏病史、拟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以0.375%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4 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同时以惠普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罗哌卡因组相比,布比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但其异常ECG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均P < 0.05)。两组异常的BP、HR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丛阻滞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