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及人群特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取样,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RS-CA)评估都江堰地区初一至高一学生1925名。结果: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9%、40.8%和24.4%;女孩(OR=2.03-2.70)、青春后期(OR=1.71-2.12)、地震中有亲人伤亡(OR=1.45-2.41)是PTSD、焦虑、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非独生子女是焦虑的危险因素(OR=1.72),大量目睹惨烈场景(OR=1.39-2.18)是PTSD和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观社会支持(OR=0.88-0.95)和对支持的利用度(OR=0.74-0.88)是PTSD、焦虑、抑郁共同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发现、建构、维护、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对于促进其创伤修复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玉树震后半年时灾区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状。方法:玉树灾区某小学845名4-6年级的小学生完成了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Reaction Index)和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S-DC)。结果:①PTSD的筛查阳性率为12.5%,闯入症状表现最明显(67.3%)。②抑郁症状阳性率达61.7%,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缺乏。③女生的PTSD检出率高于男生;5年级学生的抑郁阳性率高于4年级和6年级;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PTSD检出率和抑郁阳性率都高于未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结论:玉树地震后灾区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检出率都较高,应特别关注女生、5年级学生和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农村地区中学生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流行状况、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为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农村地区2060例初、高中学生,针对焦虑、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症状评定。结果①中学生焦虑障碍的阳性率为33.1%,抑郁障碍的阳性率为19.3%;②女生焦虑障碍阳性率高于男生(χ2=14.940,P=0.000),而男生抑郁障碍的阳性率高于女生(χ2=14.046,P=0.000);③初二年级的抑郁障碍阳性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χ2=6.637,P=0.041)。高中阶段焦虑障碍阳率性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变化显著(χ2=8.253,P=0.016);高中生的焦虑障碍阳性率显著高于初中生(χ2=10.843,P=0.001);④多元log istic回归表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与性别、民族、年级、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有关。结论女生易感焦虑障碍,男生易感抑郁障碍,初二和高一是抑郁和焦虑障碍易感的年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易感焦虑、抑郁障碍,这些人群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的关注和恰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互动式团体讲座对减轻北京农村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某农村地区中学,随机抽选4个初二年级班级,选择2个班为干预组共90人,另2个班为对照组共90人,对干预组进行4次、每次50分钟的互动式团体讲座,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和自编干预效果及满意度量表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值比较,焦虑(t=2.258,P<0.05)和抑郁(t=2.572,P<0.05)总分显著降低;不合理信念总分(t=3.475,P<0.01)显著降低,自我效能感(f=-2.698,P<0.01)、应对方式积极雏度得分显著升高(t=-2.720,P<0.01).结论 互动式团体讲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干预学生不合理信念的理性化,缓解了部分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了其自我效能感,增强了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酒店隔离的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状态。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2年9月-10月在酒店集中隔离的726名中小学生,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测评,回收有效问卷624例,应答率为86%。SCARED≥23分、DSRSC≥15分为筛检阳性。结果:焦虑检出率为17.9%,抑郁为15.4%;初中生焦虑、抑郁检出率高于小学生(均P<0.05);女生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均P<0.05);初中生分离性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高于小学生(均P<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酒店集中隔离的初中生较小学生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女生较男生更易出现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以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为工具,评估90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的情绪状况,任一量表分≥划界分者为情绪障碍组,余为情绪正常组.以SCL-90量表评估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两组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以及儿童情绪状况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 ①情绪障碍组与情绪正常组比较,其家长SCL-90量表阳性率高(46.9%、19.6%,x2=6.946,P<0.01),情绪障碍组家长SCL-90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平均分均显著高于情绪正常组家长(P<0.05).②儿童SCARED得分与家长SCL-90量表总分、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具有相关关系(P<0.05),儿童DSRSC得分与家长SCL-90量表总分、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Ⅰ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当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儿童易合并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城乡学龄儿童情绪问题的情况,探讨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运用问卷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8~16岁城乡学龄儿童480名进行情绪及心理弹性的施测.结果 乡村儿童筛选焦虑、抑郁百分比均高于城市儿童的百分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11、3.88,P<0.05);乡村儿童的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SCARED)总分与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总分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总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3、-4.32,P<0.001);城乡儿童焦虑、抑郁评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均成显著负相关(r=-0.12~-0.60,P<0.01).结论 城乡儿童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问题,乡村儿童情绪问题更明显;心理弹性好的儿童,其焦虑抑郁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焦虑抑郁共存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在校小学生,初步了解儿童焦虑抑郁共存现象的现状。方法: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长沙市某小学2~6年级的565名学生。结果:SCARED筛查阳性的有140名;DSRSC筛查阳性的有97名;两个量表都高于划界分的43名(7·61%)。在焦虑性障碍儿童中,30·71%合并抑郁;在抑郁障碍儿童中,44·33%合并焦虑。焦虑抑郁共存组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退缩分量表得分(平均秩次297·7)高于单纯焦虑组(220·8)、单纯抑郁组(202·2),躯体主诉(268·2)高于焦虑组(232·2)、抑郁组(206·2),焦虑/抑郁(277·2)高于焦虑组(227·7)、抑郁组(219·2),χ2=16·72~22·71,P<0·01。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量表共存组(9·1±3·3)和焦虑组(9·7±2·9)低于抑郁组(10·6±3·2),焦虑分量表共存组(5·8±2·7)低于焦虑组(8·0±2·5)、抑郁组(9·2±3·0),合群(5·07±2·11)低于焦虑组(6·28±1·68)、抑郁组(6·63±1·84),幸福与满足(5·1±1·8)低于焦虑组(6·1±1·7)、抑郁组(6·0±2·0),F=4·45~74·34,P<0·01。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抑郁问题存在较普遍,焦虑、抑郁共存比例高,焦虑抑郁共存儿童的内化性问题比单纯焦虑/抑郁者更严重,自我意识水平更低,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予以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情绪问题儿童自我情绪评价与父母他评在临床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41例ADHD伴情绪问题儿童及父母分别完成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诊断量表(SCAR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结果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诊断量表(SCAR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儿童自评与父母他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诊断一致性程度不高,存在差异性(Kappa0.4,P0.05)。结论重视ADHD儿童对自身情绪问题的表达,对早期发现ADHD儿童共病情绪障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干预、综合干预方法对PTSD患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及抑郁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20名患者,随机分对照组、支持性心理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及支持性心理干预均进行12周,药物治疗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给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入组时及12周后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结果:3组的各量表在组间整体、时间整体和交互作用整体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3组在PCL-C总分(F=40.140,P0.05)、HAMA总分(F=22.464,P0.05)和HAMD总分(F=10.201,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两干预组的PCL-C总分、HAMA总分和HAMD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PCL-C总分和HAMD总分低于支持性心理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支持性心理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PCL-C、HAMA和HAM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干预方法对减轻PTSD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缓解其焦虑及抑郁情绪均是有效的,而综合干预方法对缓解PTSD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情绪更有效,但未进行干预措施的患者,并不随时间的延长,其不良症状能够减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学前期和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的睡眠行为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SD儿童84名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91名,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一周睡眠日记,由儿童主要照顾者记录儿童的睡眠情况。依据CSHQ总分大于41分为睡眠不良,以具体条目中睡眠行为发生频率超过2晚/周的标准界定睡眠行为问题,分3~5岁和6~12岁两个年龄段比较ASD与对照组儿童在睡眠行为和习惯上的差异。结果:3~5岁ASD组儿童CSHQ的睡眠潜伏期[(2.1±0.8)vs.(1.6±0.7)]、睡眠持续情况[(5.4±1.7)vs.(4.8±1.3)]得分高于对照组,入睡困难(77.6%vs.49.0%)、睡眠量不足(63.3%vs.42.9%)、夜醒哭闹(34.7%vs.12.2%)及日间疲乏(36.7%vs.10.2%)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均P0.05)。6~12岁ASD儿童平时睡眠总时长短于对照组[(8.68±0.76)h vs.(9.33±1.00)h],CSHQ的入睡抵触[(10.1±2.8)vs.(8.6±2.5)]、睡眠潜伏期[(1.7±0.7)vs.(1.4±0.6)]与睡眠焦虑[(5.4±2.0)vs.(4.5±1.9)]得分高于对照组,入睡困难(54.3%vs.31.0%)、睡眠量不足(60.0%vs.35.7%)、与父母同睡(65.7%vs.38.1%)、入睡需陪伴(68.6%vs.35.7%)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ASD儿童普遍存在睡眠总量少、入睡困难等问题,学龄前期以夜醒后哭闹和白天疲倦较为突出,而学龄期则以睡眠焦虑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对31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失眠症组于症状缓解出院后3~4月回访时重复检查.结果:(1)在睡眠结构上,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呈现睡眠时间减少[(333.71±84.33)min vs.(403.65±19.29)min]、睡眠效率下降[(70.41±17.35) % vs.(83.45±4.42) %]、睡眠潜伏期[(39.48±24.24) min vs.(19.65±8.57) min]和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延长[(106.60±42.89) min vs.(86.80±12.25) min],S_1睡眠时间比例增加[( 25.36±14.22) %vs.(8.86±1.77) %]、觉醒次数增多[(4.45±2.51) vs.(1.75±1.07)].S_(3+4)睡眠[(7.38±9.70)% vs.(13.78±4.24)%]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 14.54±5.61) %vs.(19.18±2.14) %]减少 (Ps<0.05).(2)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上,失眠症组状态焦虑[(47.94 ±8.96) vs.(39.15±4.51)]和特质焦虑[(49.94 ±8.90) vs.(42.05±7.13)]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s<0.05).状态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和S_1睡眠时间比例均呈正相关(r=0.25~0.44,Ps<0.05),而与快眼动睡眠时间比例呈负相关(r=-0.41,P<0.01);特质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正相关(r=0.37,0.29;均Ps<0.05).(3)回访时患者睡眠结构改善,状态焦虑得分下降,特质焦虑无明显变化.结论:失眠症患者有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和较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表达性团体辅导对受地震影响但未出现严重心理创伤的儿童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绵阳市某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通过面谈及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筛选,确定有一定程度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者共1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接受7次表达性团体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团体辅导前后采用CLS和SASC对两组进行测量,并对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用自编表达性团体辅导观点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团体辅导前,两组SASC和CL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SASC和CL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组CLS得分低于量表理论平均分(P0.001);团体辅导后,实验组SASC和CLS得分低于团体辅导前(均P0.001),而对照组团体辅导前后SASC和CL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对表达性团体辅导有较多正性评价。结论:表达性团体辅导能够从整体上缓解受地震影响但并未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儿童的孤独感和交往中的焦虑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316名大学生特质焦虑及性别差异与风险回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质焦虑、性别差异与个体风险回避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328名大学生中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根据受试特质焦虑问卷的测试结果,把得分≥53分的受试作为高特质焦虑组(N=30),把得分≤30分的受试作为低特质焦虑组(N=30);实验材料为自编的10个假设风险情景,要求受试做风险决策;然后,假定决策的结果为负性,采用Likert量表,要求受试对自己主观损失感进行评定。结果:高特质焦虑组风险回避得分高于低特质焦虑组[(5.97±1.53)vs.(3.27±1.25),P0.01];男生风险回避得分低于女生[(2.78±1.37)vs.(6.46±1.26),P0.01];在风险回避得分上,特质焦虑水平与性别有交互作用(F=7.43,P0.01)。男生的反应时长于女生[高特质焦虑组:(1586.47±10.352)vs.(1067.52±18.468);低特质焦虑组:(643.46±36.759)vs.(498.36±9.673),均P0.01]。女生的主观损失感与特质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大于男生(Z=2.15,P0.05)。结论:特质焦虑水平和性别差异对个体风险回避产生显著影响;高特质焦虑组和女生组在风险决策中有更多的风险回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现状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9月-11月间抽取广州市1023位1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和1089位农村居民,采用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问卷和对精神疾病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实际调查市民878名,农民800名。比较市民与农民样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分析问卷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调查中,市民样本心理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4.1%,农民样本为60.2%。市民样本知识问卷的答题正确率及得分高于农民样本(均P0.01),态度问卷的得分低于农民样本(P0.01)。总样本教育年限、职业和态度问卷得分与知识问卷得分相关;教育年限长、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者知识问卷得分高(β=0.17、0.12,均P0.001);职业为无业、态度问卷得分高者知识问卷得分低(β=-0.06、-0.09,均P0.01)。教育年限、职业和知识问卷得分与态度问卷得分相关,教育年限长,职业为农民、学生或家庭妇女者态度问卷得分高(β=0.06、0.24、0.09,均P0.05),职业为工人、知识问卷得分高者态度问卷得分低(β=-0.07、-0.09,均P0.01)。结论:广州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达到国家精神卫生规划的要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城市略高于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更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毒劳教学员对亲密关系信息的认知加工特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四川省某劳教所的60名男性吸毒劳教学员作为实验组,通过社会招募的方式选取60名无过往吸毒史的男性作为对照组,进行学习-测试的行为实验,来探查吸毒劳教学员与正常受试对亲密关系信息认知加工上的差异。结果:在判断和再认任务中,实验组在亲密关系图片上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反应时长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组对亲密关系图片的再认正确率低于中性图片(P0.001)。结论:吸毒劳教学员对亲密关系信息的判断和再认能力要差于非吸毒人群,需要对其进行认知疏导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特点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从红河州3个哈尼族聚居县中,方便选取3所高中和2所初中,采用随机整群和多层取样法,抽得650名学生,获得有效问卷621份。用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和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进行测查。结果:(1)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总分高于选项中值[(3.79±0.65)中值3分]。(2)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文化适应得分高于男生[(3.85±0.61)vs.(3.74±0.68),P0.01];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3.89±0.75)vs.(3.64±0.69),P0.05],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度得分高于乡村学生[(3.96±0.98)vs.(3.47±0.82)、(3.53±0.90),P0.05];数据点折线图显示,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分均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3)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3个维度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是影响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β=0.38、0.25)。结论:本研究提示,女性和家庭居住地在城镇的哈尼族中学生有较高的文化适应水平,同时较高的文化适应水平与较高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功能特点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35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目前药物治疗处于稳定期的门诊患者,及35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人体动静态姿势控制测试仪测试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动静态平衡能力,包括感觉组织能力测试、单腿站立测试、走直线测试。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病例组进行评定。结果:感觉组织能力测试中,病例组在6种状态下的平衡分及平均平衡分、视觉感觉分、前庭感觉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单腿站立测试中,病例组在左侧及右侧单腿站立闭眼情况晃动速度大于对照组,维持平衡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走直线测试中,病例组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平衡功能各项测试指标与PANSS各项评分及PSP评分未发现明显相关(r0.24,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动静态平衡功能明显差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电脑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线索取样,对某大学17名游戏成瘾倾向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干预,并与另外一所大学10名基线水平一致的个体进行对照,在实施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及多种情绪与认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两组后测分数的协方差检验显示,在为期三周的人际团体辅导后,干预组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92.6±16.7)vs.(105.9±13.0)],也低于前测(98.9±16.4)(均P0.01)。团体辅导后,干预组抑郁、焦虑、人际自我负性认知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4±7.9)vs.(13.5±5.6),(39.7±6.4)vs.(49.9±10.3),(15.1±4.3)vs.(19.9±3.0);均P0.01],而自尊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29.3±2.9)vs.(24.6±4.8),P0.01]。结论: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