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均于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系统进行自体血液网收,手术止血完成后将回收的自体洗涤红细胞回输,总量为A组〈400ml、B组400—800ml、C组800~1200ml。三组术中均不输注异体红细胞及血浆,C组术后当日输入血浆200~400ml。分别于术前、自体血回输后1h及术后24、48h测定Hb、红细胞压积(Hct)、PLT及凝血指标PT、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自体血回输后1hA组PLT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B、C组Hb、Hct、PLT及FIB较术前均降低(P〈0.05),C组PT、APTT输血后1、24h较术前明显延长(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量〈1200ml相对安全,〉1200ml时应采取必要的止血干预措施,防止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输注后对婴幼儿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全部回收处理,并于术后6小时内回输至患儿体内。对照组不使用血液回收机,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弃用。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15min、24h、第5天的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术前、术后15min、24h、72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术后24h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使用率、围术期红细胞使用量、术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使用率。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Hb、Hct、PLT、PT、INR、APTT、FIB、TT、D-D、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点两组患儿术后15minPT、INR、APTT、TT、D-D、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点PT、INR、APTT、FIB 、TT、D-D、FD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15min的Hb、Hc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术后第5天的Hb、Hct、PL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库血使用率与库血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引流量和PCC使用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在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指标与不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可明显减少异体血使用率和使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可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及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的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自体血回输量、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毕、术后24h及术后7d凝血及携氧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酸碱度(pH)、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结果:156例患者平均回输浓缩红细胞(489±245)ml。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情况良好。2与术前比较,术毕及术后24hPLT、FIB明显下降(P0.01);而PT明显延长(P0.05或P0.01);术毕D-D有所升高(P0.05)。术毕及术后24h PaO_2明显升高(P0.01);术毕及术后24h RBC、HGB和Hct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1或P0.05)。结论: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术中失血进行及时回收、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携氧能力影响较小,可有效维持血液循环,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羟乙基淀粉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均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前采集自体血至储血袋,然后分别静脉输注等体积的国产、进口羟乙基淀粉130/0.4,自体血于术中或术后输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中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术前、术后24h及48h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等肾功能指标。结果:(1)与术前比较,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Hb、Hct均有一定下降(P0.05),尤其在自体血回输前下降明显,但仍在正常范围内。2组各时点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PT、APTT、T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4h及48h的β2-MG、BUN及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各时点β2-MG、BUN及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羟乙基淀粉作为扩容剂应用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异位妊娠患者围手术期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08妇产科异位妊娠患者81例,以采用ANH式自体输血的35例患者为ANH组,其余46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血液稀释后、自体血回输前和自体血回输后抽取静脉血测定ANH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ANH组异体血输注量少于对照组(P0.05);(2)ANH组血液稀释后及自体血回输前Hb、Hct、PLT下降(P0.05),回输自体血后显著回升。(3)ANH组血液稀释后及自体血回输前Fib下降(P0.05),回输自体血后回升。ANH组自体血回输后APTT及D-D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结论:术前ANH能减少异位妊娠患者术中红细胞的丢失,减少异体血输注,不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回收机应用于急诊大出血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采用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液回输的56例急诊大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相同或类似急诊患者61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术前、自体血回输前后及术后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等生命体征指标和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2组术中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及输血费用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自体血液回输后与回输前比较SBP、MAP及HR明显升高(P0.05),血压维持正常,SpO_2无明显变化;观察组自体血回输后及术后与术前比较24 h Hb、HCT、PLT升高明显(P0.05),PT及APTT无明显变化。②2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回收机应用于急诊大出血手术操作简单,快速有效回输自体血,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具有重要的血液保护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围手术期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3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手术种类分为单膝和双膝置换2组,采用美国Medtronic autoLog血液回收系统进行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血液中RBC、Hb、HCT、PLT、PT、APTT、TT、FIB,比较2组回输量的变化及其对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回输自体血量43 134ml,占总输血量的52.6%。术后RBC、Hb、HCT、PLT、FIB均不同程度减少,PT显著延长(P0.05),APTT、TT无明显变化。单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T、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双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RBC、Hb、HCT、PLT、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结论: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异体血量的输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ANH组(n=30)和非ANH组(n=3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PT、APTT、TT、Hb、Hc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与非ANH组相比,ANH组患者术后FIB和PLT降低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应用ANH时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且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择期行OPCABG ASAⅡ~Ⅲ,心功能Ⅱ~Ⅲ(NYHA),且自愿接受自体血回输患者120例。监测患者术前及术中HR、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活化凝血时间(AC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的变化。同时分别于术前和回输后采外周静脉血2 mL,自体血回输前,即刻采集同体积洗涤红细胞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且留取回输前即刻至回输后3h内的尿样行尿血红蛋白定性检测。结果:自体血回输前MAP较术前下降,HR略有升高,回输后二者已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Hb,Hct和PL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T延长;而自体血回输后,HB、HCT显著回升,机体低血红蛋白状态得到改善;自体血回输后,PLT和PT在正常范围内,较回输前无明显变化;ACT值略有下降,但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洗涤红细胞涂片可见红细胞棘状变形,约4~6个/高倍视野,占总数的15%~25%,偶见红细胞碎片,而自体血回输后涂片,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少见变形红细胞,未见红细胞碎片。尿血红蛋白定性检测结果:血红蛋白尿弱阳性3例,血红蛋白尿比例为2.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节约血源,纠正失血及贫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作为一种血液保护措施,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自体血回输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休克型异位妊娠患者72例,其中开腹手术无自体血回输26例(A组)、开腹手术有自体血回输6例(B组)、腹腔镜手术无自体血回输22例(C组)、腹腔镜手术有自体血回输18例(D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及血常规(Hb、HCT、PLT)、凝血功能(PT、APTT)指标.结果 C、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均<0.05).B、D组在手术中进行了自体血回输,其中B组回输(600.6±107.8)mL、D组回输(880.0±155.4)mL,两组比较P<0.05.A、B、C、D组异体输血量分别为(1 105.6±434.2)、(348.8±123.2)、(1 038.7 ±382.5)、(202.3±93.7) mL,A、C组的异体输血量显著高于B、D组(P均<0.05).各组术后第1天Hb、HCT、PLT较术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均<0.05),凝血功能PT、APT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自体血回输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20例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FFP单独输注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及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或单独输注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组分别于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静脉采血,检测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3组输注后PT、APTT、TT、FIB和输注前1h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个单独输注组比较,联合输注组PT、APTT、TT数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B数值与FFP单独输注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给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输注均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联合输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单独输注一种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诊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治疗急性大失血患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急性大失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共43例),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共13例)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共11例)。联合输注组先后输注血小板10U,冷沉淀凝血因子10U;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给予单采血小板10U;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给予冷沉淀凝血因子10U输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输注单采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相比,联合输注组PT、APTT、TT均显著性缩短(P〈0.05或P〈0.01),有效止血率明显增高(P〈0.01),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联合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促进止血功能,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冬云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23-202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9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A组)和治疗后(B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健康体检者(C组)作比较,并分析动脉血气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C组(P〈0.01),而PT、APT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FBG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D-D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凝状态,监测FBG及D-D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适时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检测晚期血吸虫病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凝血指标,探讨晚血病人的凝血功能机制,及时监测晚血病人的出血倾向并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国产雷杜RT-2204C 血凝仪检测37 例晚血病人和80 例慢血病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 晚血病人PT、APTT 和TT 值均大于慢血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 晚血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检测该指标对监测晚血病人出血倾向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3例正常人和59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IB、PLT、MPV、PCT明显升高,APTT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T、PT、PDW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故凝血功能的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病情分析、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视胸腔镜自体血回输治疗自发性血胸和血气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结合自体血回输治疗自发性血胸、血气胸的疗效。方法 25例自发性血胸和血气胸患者,采用VATS治疗,并在术中同步进行自体血回输。观察失血量和回输血量,检测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结果 25例患者均经胸腔镜完成胸腔积血回收,血凝块清除;胸腔止血和肺大疱切除。术中出血量(1610+730)ml,回收血量(1235+485)ml,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总数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加;除2例病人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较长外,全组无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血胸和血气胸,创伤小,恢复快;结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以及时补充血容量,节约血源,显著减少各种输血并发症,增加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黄华  张原琪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381-1382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部分血栓前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外周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细胞(PLT、WBC)、凝血指标(PT、APTT、Fg)、纤溶指标(D-D、FDP),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PLT低于对照组,WBC、PT、APTT、Fg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阳性率、FD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负相关(r=-0.408、-0.517、-0.452,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WBC增多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WBC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正相关(r=0.392、0.533、0.497,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调,临床应加强对该指标监测,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调整凝血系统功能,对缓解重症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毅  王晓蓓  邢辉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0):680-682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1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动态观察溶栓前及溶栓后1、2、4小时和48小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溶栓前脑梗死患者的MPV、P-LCR和F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PLT、PT和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MPV、P-LCR和Fg含量显著下降,PLT、PT和APTT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溶栓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LCR)和凝血指标(PT、APTT、Fg),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