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β-葡聚糖检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pg/mL。结果①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IFI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 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 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 pg/mL。结果:① 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 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 IFI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 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905-90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价值,确定G试验的最佳诊断界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行G试验,同时进行血细菌、真菌培养。计算该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G试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G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共有4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IFI组17例,非IFI组27例,细菌感染12例,培养阴性15例。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3117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90.60(501.44)pg/ml;非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0~434.3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5.86(5.62)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P〈0.01)。以15pg/ml作为最佳阳性界值,绘制G试验诊断IFI的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0.697,0.980)。结论G试验对早产儿IFI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可用于有真菌感染危险患儿的筛查,对早产儿IFI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例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因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微生物检查、诊断和治疗,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例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因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微生物检查、诊断和治疗,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iinfections,IFI)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真菌感染作为医院获得性机会性感染,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粒细胞缺乏、白血病、骨髓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等免疫受损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如何诊断IFI,如何选择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真菌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预后改善有赖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然而由于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易被原发病掩盖,致使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8.
崔云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成为儿科特别是重症医学临床难题之一.IFT常发生于新生儿和存在免疫功能障碍的儿童.念珠菌属、曲霉菌是儿童IFI的最常见两大病原菌.早期诊断可提高时的预后.对高危患儿采用1,3-β-D-葡聚糖(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能帮助早期发现IFI. 相似文献
9.
崔云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1):279-281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in pediatrics an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IFI often occurs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with immune dysfunction. Candida and Aspergillus spp. are the most commonly isolated organisms. Early diagnosis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IFI. The 1,3-β-D-glucan(G)test,galatomannan antigen(GM)test and PCR test can aid earlier dignosis for IFI in high-risk children. 相似文献
10.
崔云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7(6):279-281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in pediatrics an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IFI often occurs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with immune dysfunction. Candida and Aspergillus spp. are the most commonly isolated organisms. Early diagnosis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IFI. The 1,3-β-D-glucan(G)test,galatomannan antigen(GM)test and PCR test can aid earlier dignosis for IFI in high-risk children.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种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儿科临床更广泛应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所提高,成为危及儿童生命的一类重要疾病。对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中临床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包括肺内结节,其中念珠菌球和曲霉菌球多见“晕轮征”;小叶性实变以及少量胸膜渗出。虽无特异性改变,但在结合临床和化验室检查结果基础上,放射学检查仍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β-D葡聚糖在肾病综合征合并真菌感染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长期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容易合并各种感染,包括真菌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s)在易感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情危重且病死率高,提升临床医生对IPFIs的认识水平非常重要。该文就儿童IPFIs的流行病学、易感人群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论述,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儿童IPFI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PICU住院的51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病历资料,对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危重症评分、机械通气天数、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危重症评分的降低逐渐升高(P<0.05).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未予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在7d以内、机械通气时间在7d以上的患儿中发生率分别为0.002%、6.944%、18.579% (P <0.05),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与机械通气的时间相关.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未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在14 d以内、抗生素使用时间在14 d以上的患儿中发生率分别为0、2.884%、8.904% (P <0.05);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未使用激素、激素使用时间在7d以内,激素使用时间在7d以上的患儿中发生率分别为0.007%、5.782%、14.573% (P <0.05).结论 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抗生素及激素使用天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可减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IPFI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8 例符合IPFI临床诊断的患儿和同期住院的不符合IPFI 临床诊断的106 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IPFI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感染组的平均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真菌感染组(PPP结论 临床怀疑婴幼儿IPFI 而相关病原学检查困难,如果存在有创机械通气、腹泻、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低血清白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时,应及时考虑IPFI 的可能,尽早开展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对24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1月1日 - 2010年12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新生儿真菌感染24例,占NICU 同期收治新生儿0.66%(24/3 635).210例同时做血培养和(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送检率5.8%(210/3 635);(1,3)-β-D葡聚糖阳性24例,阳性率11.4%(24/210);血培养阳性8例,阳性率3.8%(8/210),(1,3)-β-D葡聚糖阳性率显著高于血培养阳性率(P < 0.05).病原菌中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毛霉菌1例,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2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均联合应用三代头孢菌素7 d以上(100.0%),早产儿20例(83.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9例(79.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7例(70.8%).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长期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以早产儿为主,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动态观察更容易早期发现异常.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有利于NICU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s)的临床及高分辨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35例IPFIs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5例患儿年龄(3.2±1.9)岁,男23例,女12例.宿主因素:急性白血病12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甲型H1N1流感和脑性瘫痪各2例,鱼鳞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性脑膜炎各1例,机械通气2例.35例患儿均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依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28例)、碳氢霉烯类(19例)和万古霉素(18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者17例.1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均使用抗肿瘤药.IPFIs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或持续发热、咳嗽和肺部啰音.初次肺部高分辨CT结果:结节影25例(71.4%);胸膜下斑片影24例(68.6%);团块影(>3 cm)4例(11.4%);晕征27例(77.1%);空洞8例(22.9%);新月征4例(11.4%);粟粒状结节影2例(5.7%);胸腔积液14例(40.0%).结论 儿童IPFIs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两者密切结合可以作出IPFIs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实体瘤患儿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实体瘤患儿于化疗过程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结果 3例实体瘤患儿均于多疗程化疗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其中1例合并其他部位感染。3例患儿均有发热、中性粒细胞缺乏,曾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治疗。3例患儿血真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白色念珠菌1例,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明显升高。3例患儿肺部CT均表现为密度增高、渗出炎症阴影。2例患儿治疗后好转存活,1例经治疗好转后,因肿瘤多发转移而死亡。结论肺部真菌感染为儿童实体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常见表现形式,多发生于多次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可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时应及时进行经验性治疗。[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25-42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38例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89%);感染前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4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所有患儿均有侵入性操作史,其中4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致病真菌5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其次为曲霉菌(25%)和毛霉菌(20%);所有患儿及时予以高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16例,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结论:呼吸道为最常见IFI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多数患儿有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史和侵入性操作史;早期诊断、及时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