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不少条文涉及针灸疗法,其针灸经络学术思想,是构成仲景辨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伤寒论》的其它部分一样,其理论体系导源于《内经》,并有极大的发展和提高。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1六经分证与经络《伤寒论》之六经仅取《内经》之名称,用以分证的六经辨证体系已成为辨证之纲领,论治的准则,其意义远远超出《内经》“六经”之名称。《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  相似文献   

2.
一、六经病传变的涵义六经病系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变。传变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厂性质的转变。《伤寒论》六经病传变,最早见于《内经》的“受之”等。六经病传经与经传不是一回事,经传只是代表病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续,并不代表病情的变化。经传则是由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仲景原文分析了伤寒六经的经络意义;举例说明了经络在伤寒发病、传变及辨证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和《素问·热论》的若干方面的对比,说明了伤寒六经辨证和《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在理论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依据,丰富了六经辨证之法,发展了六经传变自愈识别之法,补充了六经病的传经形式,扩展了六经的证候与分类,完备了六经病的治则治法,提高了临床六经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质疑《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一文中郑氏对《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提出质疑,提出观点认为《伤寒论》中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若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则更为合理。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本文运用武当山祝华英[2]道长关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正反双向运行的理论,对经脉循行形成新的认识,并以此就文中所提几点质疑给予释疑,得出结论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并不是附会《内经》而为,而是对《内经》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凤新 《光明中医》2005,20(2):9-10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 ,较《素问·热论》进了一步。《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 ,是以经络为中心 ,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经络证候 ,进而据这些证候来随经治疗 ,原是比较简单的。《伤寒论》则是将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地融合 ,进而贯通于“辨证论治”的体系 ,所以 ,读《伤寒论》宜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间的联系入手 ,而对这种联系的深刻认识 ,又不能离开六经六气。本文试从少阳病证及证治中探讨《伤寒论》之六经辩证论证的思想内涵。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少阳即阳之少者 ,乃一阳初生 ,由阴出阳。足少阳胆内寄相火 ,手少…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一书,为研究《伤寒论》的优秀作品,历来认为可与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并称。其中的“地面”说更是独具一格,对进一步理解伤寒六经的实质,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现分述如下: 一、柯氏的“地面”说柯氏认为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这一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篇》中,但其他各篇也有所反映。他还认为仲景学说的学术渊源主要在《素问·皮部论》,而非素问之热论;内经热病是温病的病名,是六经专主经脉为病;而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赅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  相似文献   

8.
李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105-106
《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索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一、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热论"祖国医学论述热病的专著,在现存文献中,以内经"热论"为最古.内经"热论"之论热病,有病因、病理、证候、治法,兼及预后,理论非常完整.我们从以下两点有理由可以说这篇专论是建筑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第一、"热论"说明证候的发生,完全根据经络.如"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  相似文献   

10.
质疑《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述铭 《光明中医》2008,23(4):409-411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六经病是仲景继承《内经》六经,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辨证论治纲领,它既包含病程的传变、转归,又反映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可以说伤寒六经病模型是外感病的综合模型,具有辨证论治的实践意义。而《伤寒论》中对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定义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也即伤寒之邪侵袭人体之后为什么会按照这样的顺序传变呢?这样的循经传顺序是否正确呢?本文从多个方面客观地讨论其形成之历史因素并论证其之正确与否,并提出更为合理的传变顺序,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揭露医学真谛。  相似文献   

11.
一、《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有何不同? 六经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起来的。但两者不尽相同. (一) 《素问·热论》的六经,只作为分证纲领,而《伤寒论》所述的六经,既作辨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 (二) 《素问·热论》的六经,是以经络言,详论经络受邪所生的热性病。而《伤寒论》的六经,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1983,(10)
太阳病发病过程中,若体质较好,胃气充沛,治疗得当,则外邪不能内侵,否则就有随时传变的可能。《素问·热论》认为六经传变的规律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仲景虽沿用《素问》的六经排列,但并不是伤寒六经的传变秩序。太阳病的传变,不应拘于日数,而应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否以《素问·热论》为本,历代医家争执不休,各有不同见地。多数医家认为,《热论》为《伤寒论》之本源,《伤寒论》是《热论》的发展。也有人认为,《热论》与《伤寒论》风马牛不相及,各承一脉。本文拟从六经辨证诸方面,对此澄清本末,欠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一、六经概念六经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伤寒论》六经分类方法,完全沿用了《热论》六经分类的名称,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发展了六经辨证的内容,使之更趋系统和完善。然就六经含义,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热论》的六经,只以经络作为六种分证的纲领,《伤寒论》之六经,是以脏腑气血津液为本,紧密联系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运用严密的思维逻辑方法,指导着临  相似文献   

14.
三、《伤寒论》中的辨证《伤寒论》中的辨证,主要可以归纳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一)六经辨证关于六经,前已述及,《内经》中所提的“六经”,主要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用它在临床上进行辨病论治。但是,由于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因此又可以运用六经来分析疾病的病势、病程及共传变和转  相似文献   

15.
<正>经方大家胡希恕毕生研究《伤寒论》,认为《伤寒论》六经来源于八纲,六经的实质是病位在表、里、半表半里,病性分阴阳的三阴三阳的六类证型。少阳病是经方医学体系独特的理论概念,是不同于《内经》脏腑经络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六经传变的理论,揭示了外感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下面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伤寒论》六经传变和《内经》六经传变的关系仲景的六经传变律,源于《内经》,却又超脱于《内经》。首先,仲景对《内经》六经传变律不是一概照搬,而是对其  相似文献   

17.
四、传经问题《伤寒论》关于传经的几条条文,有似一日一经的,有的二三日、六七日、十余日尚在一经的,兹据本论及各家对传经的见解而讨论之.《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一日是太阳受邪,脉静则病不发展,若脉数急而有欲吐烦躁等证,则病情发展.钱璜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本论之六经与《热论》不同,钱氏之说非,然本条及下条又均似《热论》传经之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医宗金鉴》解释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相似文献   

18.
廖若晨  张卫 《陕西中医》2019,(11):1616-1618
《伤寒论》乃中医经典,影响着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其首创六经辨证的辨证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而六经传变的提出,则系统地展示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当今主流以少阳归属半表半里,对《伤寒论》中六经的传变为太阳—阳明—少阳,再到太阴—少阴—厥阴的观点尚有争议,尤其是其中三阳经传变的顺序。对于六经中三阳经是太阳—阳明—少阳还是太阳—少阳—阳明的传变见解不一,未有定论。该文从历史文献引证、阳气盛衰、六经气化、区分手足经及少阳归属半表半里、《伤寒论》"六经"溯源、阳明不传他经、疾病深化的逻辑等方面对三阳经的传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然而,在临床实际中,六经传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应是不固定的,影响因素繁多且复杂,与邪正交争的过程,病逝消长,阴阳气的多少及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密切相关。同时,该文望通过对三阳经传变规律的探讨,引起广大中医学者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再认识,能更清晰的认识六经传变,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转归,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六经之目,出《素问·热论》,依经络以论,病之常理。又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更以六经示深浅次序,此理精细。而有热则有寒,有实则有虚,此亦理之常,故张氏(指仲景)扩而充之,乃全经(指《伤寒论》)不言经络,惟就阴阳对待,虚实并峙之义,以标其病位也。雪按:一日传一经,是必无之木,然人身经络相通,表里互贯,阴阳循环,亦理之常。  相似文献   

20.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