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炎症反应是由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导致机体产生非特异性的抵抗反应。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缺血区白细胞浸润聚集、黏附。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引发损伤级联反应,导致脑组织细胞损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妨碍脑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康复。该文以炎症重要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靶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s PLA2-ⅡA及COX-2抑制剂的Hiphop药效团模型。结合前期已构建的5-LOX及LTA4H靶标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初步筛选了豨莶通栓制剂中全部13味中药的成分数据库,选择匹配值大于0. 6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将对接CDOCKER打分值大于原配体打分值的80%的成分作为靶标的潜在活性抑制剂。综合考虑药效团匹配值、分子对接打分值和成分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了1个川芎成分及1个红花成分作为s PLA2-ⅡA的潜在抑制剂; 2个川芎成分、2个三七成分、1个红花成分、1个当归成分、1个豨莶草成分作为COX-2的潜在抑制剂; 2个秦艽成分、1个红花成分、1个豨莶草成分、1个三七成分以及1个当归成分作为5-LOX的潜在抑制剂; 2个秦艽成分、2个川芎成分、2个红花成分作为LTA4H的潜在抑制剂。该研究快速高效筛选了豨莶通栓制剂中的s PLA2-ⅡA,COX-2,5-LOX,LTA4H靶标的潜在抑制剂,阐释了豨莶通栓制剂同时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LOX通路以及COX通路从而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褐煤蜡树脂是精制褐煤蜡工业生产中从褐煤粗蜡里脱除的大量副产物,目前尚无有效利用途径.为实现褐煤蜡树脂的合理开发,本实验首次采用现代化学分离方法和波谱学方法,对云南峨山产褐煤中树脂成分进行了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3-酮基-木栓烷酮(1),3-羟基1-木栓烷醇(2),3-羟基-齐墩果内酯(3),24(R)-3β-豆甾醇(4)邻苯二甲酸-二(3-甲基-已烷基)酯(5),已烷酸甲酯(6),十六烷酸甲酯(7),十四烷(8),十二烷(9)和庚烷(10).以上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褐煤蜡树脂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鱼眼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黔产鱼眼草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二烷(1)、正二十八烷酸(2)、正二十烷酸甲酯(3)、十六烷酸三十烷醇酯(4)、脱镁叶绿素甲酯(5)、柳穿鱼素(6)、柳穿鱼素-7-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冷水七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凤仙花属植物冷水七Impatiens pritzellii Hook.f.var.hupehensis Hook.f.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学成分,用光谱法测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2’-乙酰胺基-3’-苯基苯丙醇基2-苯酰胺基-3-苯基苯丙酯(1),豆甾- Δ7,22-双烯-3β-棕榈酸酯(2),豆甾-△7,22-双烯-3-O-β-D-葡萄糖苷-6'-O-榈酸酯(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和二十二烷酸甲酯(5)。结论:这5个成分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该文探讨何首乌主要化学成分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THSG)、蒽醌类(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人孕烷X受体(human pregnant X receptor,PXR)介导的CYP3 A4的转录调控作用。利用前期建立的PXR介导的CYP3 A4药物诱导快速筛选技术,采用MTS细胞检测方法考察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计算IC50;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将PXR表达载体和含CYP3 A4转录调控区的报告基因载体共转染Hep G2细胞,10μmol·L~(-1)利福平(RIF)为阳性对照,10μmol·L–1酮康唑(TKZ)为阴性对照,用THSG(2.5,5,10μmol·L~(-1))和蒽醌类成分(2.5,5,10μmol·L~(-1))分别处理24 h,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空载质粒pc DNA3.1与p GL4.17-CYP3A4共转染时,THSG、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对CYP3A4的调控多为抑制效应,大黄素对CYP3A4产生诱导作用;pc DNA3.14-PXR与p GL4.17-CYP3A4共转染时,THSG、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均产生诱导效应。综上,THSG和蒽醌类成分均可对CYP3A4产生抑制或激活效应,PXR参与后,上述成分对CYP3A4均产生诱导效应,提示何首乌中主要成分对CYP3A4的诱导作用是通过PXR实现的。以上结果提示在与何首乌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基于分子对接及从头设计的方法从木姜子属酰胺类化合物中寻找潜在的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抑制剂并改造提高其预期活性。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了木姜子属植物中现已分离鉴定的酰胺类化合物10个。应用分子对接技术,通过与5-LOX抑制剂筛选相关的蛋白结晶的对接分析,筛选出木姜子属植物中最优的酰胺类化合物。再以该化合物为基础进行分子库扩充,并通过对该分子库进行类药规则和ADMET筛选,选择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子进行从头设计碎片生长,最后再从设计结果中筛选出更优的5-LOX潜在抑制剂。结果 通过分子对接分析筛选出了木姜子属植物中最优的酰胺化合物N-反式-3,4-亚甲基肉桂酰-3-甲氧基酪胺,利用类药规则和ADMET筛选出9个相对符合药理毒理性质要求的类似分子,采用从头设计方法筛选了出打分值较高的候选化合物6个,并初步阐释了优良5-LOX抑制剂可能的活性残基结合情况。结论 木姜子属中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能通过抑制5-LOX来发挥抗炎活性作用,相对于传统筛选和改造,分子对接和从头设计技术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为新型5-LOX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骆驼刺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骆驼刺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阐明其活性成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骆驼刺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即异鼠李素(isorhamnetin,1),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2),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D-rutinoside,3),山柰酚(kaempferol,4),槲皮素(quercetin,5),芦丁(rutin,6),芒柄花苷(ononin,7),二十六烷醇(1-hexacosanol,8),二十七烷醇(1-heptacosanol,9),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10),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1),三十烷酸甲酯(triacontanoic acid,methyl ester,12)。结论:化合物4、7~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根据潜在的治疗靶点,从中药活性成分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为药物研发、中药组方等提供理论线索。方法 构建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message passing neural networks,MPNN)模型,以化合物描述符SMILES码为输入,以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活性为输出,利用开源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结果 用优化后的模型从186味清热解毒中药所含的3 863个活性成分中筛选出101个潜在的抑制剂。其中龙胆素、桑辛素C、5-羟基-4-氧代戊酸甲酯等化合物预测活性较高,黄芩、苍耳子、昆布、芫荽、紫苏等中药含有的潜在抑制剂数量较多。结论 使用MPNN模型虚拟筛选出的抑制剂中约1/5已被其他的研究报道验证有效,证明了MPNN模型虚拟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此外,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微调后可用于分子其他属性的预测,在药物虚拟筛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藏药"渣驯"中的挥发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渣驯的挥发性成分,用石油醚提取渣驯的脂溶性成分,用GC-MS方法分离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合物相对含量。结果:从渣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化合物41种,占总量的45.67%,相对含量在2%以上的成分有6种:泪杉醇(11.97%),马鞭烯醇(6.38%),α-可巴烯(2.67%),(E)-2-十四烯(2.56%),柏木脑(2.49),二十二烷(2.17%);从渣驯脂溶性提取物中共鉴定出化合物45种,占总量的92.86%,相对含量在2%以上的有14种:二十烷(12.83%),二十五烷(11.60%),棕榈酸甲酯(8.88%),三十烷(6.82%),十七烷(5.94%),(E)-5-二十碳烯(5.92%),1-二十六烷醇(3.50%),三十一烷(3.43%),泪杉醇(3.18%),二十酸甲酯(3.15%),十八酸甲酯(2.94%),二十二烷酸甲酯(2.89%),二十一烷(2.55%),二十四酸甲酯(2.15%)。结论:对渣驯挥发性与脂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渣驯的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抗炎活性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制备炎性细胞模型,通过检测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的分泌情况,考察唐古特大黄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建立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灰色关联度、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抗炎活性部位HPLC特征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结果 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活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有峰有9个;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成分抗炎关联度依次为1号>8号(大黄素)>3号>4号>5号(大黄酸)>2号(芦荟大黄素)>9(大黄酚)>6号>7号;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个共有峰与抗炎药效指标呈正相关,其中5号(大黄酸)与8(大黄素)峰含量变化与抗炎药效指标呈正相关(P<0.05);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各成分抗炎关联度为1号、3号、4号、5号、7号、8号、9号峰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2号、6号峰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谱效关系确定唐古特大黄发挥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大黄酸与大黄素,其抗炎作用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展迅速,中药在这场防治疫情的战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有大量确有疗效的方剂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传统的抗病毒中药筛选研究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和实验周期,极大地限制了筛选速度。该文基于分子对接进行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的筛选,通过获取2019-nCoV冠状病毒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和冠状病毒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的晶体结构,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TCMD 2009)进行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选择打分值排名前100的成分作为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的中药成分,并对成分来源中药进行频数统计,挑选命中成分数目较多的中药作为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的中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Mpro靶点筛选获得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12322个,代表性活性成分有紫菀五肽A、川芎嗪、丹酚酸B等,筛选得到的中药为生姜、紫菀、三七、川芎、丹参、干姜、瞿麦、大黄、肉苁蓉等;基于PLP靶点筛选获得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11294个,代表性活性成分有姜酮酚、白果醇、阿魏酸等,筛选得到的中药为党参、羌活、生姜、白果、川芎、瓜蒌、白芍、补骨脂、苦参、三七、当归等。结合文献报道的基于分子对接筛选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靶点抑制活性候选中药,该文在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将Mpro抑制、PLP抑制和ACE2抑制候选中药针对该疫情的合理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PLP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瓜蒌及ACE2筛选获得的贝母包含于桑贝止嗽散、小陷胸汤之中,有清化热痰之功效,主治痰热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可应用于病毒作用初期外邪闭肺所致的咳嗽微喘等证型;Mpro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大黄佐以PLP筛选获得的瓜蒌,清泻腑气,二者包含于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中,可应用于疾病重症期邪热壅肺、疫毒闭肺以致腑实里结等证型;ACE2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桑叶、金银花及连翘包含于桑菊饮和银翘散中,轻清宣透,可应用于疾病初期温邪犯肺及咳嗽微喘等证型。研究结果旨在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不同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为羌活商品等级的划分和羌活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市场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羌活药材商品状况,按照基原结合药材形态将羌活划分为蚕羌、条羌和大头羌3种商品规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PDA),以乙腈-0.3%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不同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共有峰确认及相似度评价;通过SPSS 19.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结果:分别建立了蚕羌、条羌和大头羌3种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指纹图谱,从蚕羌中标定了22个共有峰,条羌中标定了23个共有峰,大头羌中标定了29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商品规格羌活质量较为稳定,不同商品规格羌活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别不同商品规格的羌活,可为羌活商品等级的划分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为中药炮制品配方颗粒在不具备饮片形态的情况下真伪鉴别提供示范性研究.方法:采用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法分别对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一维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 447,1 367,1 146,1 079,925,576 cm-1附近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500 cm-1峰位置和峰强度的变化较明显.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酒大黄的镇痛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酒大黄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小鼠扭体法观察酒大黄(2,1,0.5 g·kg-1·d-1,ig连续7d)的镇痛作用,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棉球肉芽肿法观察酒大黄(2,1,0.5 g·kg-1ig,连续7d)的抗炎作用.结果:酒大黄能提高热板法疼痛模型小鼠痛阈,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并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皮下植入棉球所致的小鼠肉芽肿生成(均P<0.05).结论:酒大黄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黄分别与甘草、炙甘草、黄连、黄芩配伍前后水解型鞣质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配伍前后各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配伍后水解型鞣质的含量降低较少,游离蒽醌及总蒽醌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与黄连降低幅度最大。结论大黄经配伍后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大黄肝肾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作为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有清热泻下、燥湿解毒、保肝利胆、抗炎、抗细菌内毒素和降糖等作用,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防治便秘、黄疸、消化性溃疡和细菌性痢疾等多种疾病。然而近几年随着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滥用和误用大黄等情况频繁出现,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因此其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大黄肝毒性、肾毒性的文章,主要从大黄的肝、肾毒性作用和毒理机制以及合理应用减毒这3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对有关大黄肝毒性、肾毒性的药理、毒理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分别从肝肾生化指标、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等多个方面对大黄的肝、肾毒性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并从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两方面对大黄的减毒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从而较为客观全面地理解大黄的肝肾毒性,阐明大黄造成肝肾损伤的毒理机制,为大黄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大黄在"毒性问题"方面更具说服力,从而对大黄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羌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活作为一种重要传统中药品种,目前为694个药厂生产的262种中成药原料,在整个中医药产业中具有显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其野生资源濒危且尚未完全实现人工产业化栽培。该文在系统总结羌活药材的用药历史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羌活药材资源分布、羌活生态适宜性、羌活种子生产、种苗繁育、规模化栽培等产业化栽培的相关内容,并提出实施羌活产业化过程中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羌活中挥发油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目前羌活药材的质量现状,为制订羌活合理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典方法和HPLC分别对22个羌活主产地的29份商品药材样品进行挥发油和异欧前胡素含量的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份样品中仅3份的挥发油含量能达到2005年版药典的含量标准,产新药材中的不达标的比例达87.0%;统计结果显示,欲达到80%以上合格率的控制指标的挥发油含量应为1.63%,异欧前胡素为0.17%;样品的2种定量检测指标成分含量在采收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异欧前胡素在羌活和宽叶羌活间差异显著。结论:2005年版药典羌活挥发油含量标准过高,建议标准为不低于1.6%(mL·g-1);建议增加异欧前胡素为羌活药材质量的定量指标含量之一,标准为不低于0.2%(mg·g-1)。  相似文献   

19.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黄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及其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当前关于其药动学和代谢研究主要关注游离蒽醌类成分。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大黄药动学与代谢的文献,梳理大黄化学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应用的分析技术、药味配伍对大黄蒽醌药动学影响、在不同机体状态下对大黄蒽醌药动学影响、大黄复方中蒽醌药动学研究),大黄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研究(应用的分析手段、借助的信息技术、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大黄化学成分在体外的代谢研究。总结其吸收和代谢的特征,为该药物的后期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大黄蒽醌吸收快而消除慢,而药味配伍和机体状态都会影响其吸收和代谢。大黄化学成分的体内和体外代谢途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甲基化等,其代谢物主要来源于蒽醌类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