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肠吸收动力学异同。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含量,计算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单位面积肠吸收量(Abs)和每小时吸收率(P)等肠吸收动力学参数,比较黄芩苷镁盐和黄芩素的肠吸收差异。结果:黄芩素的Ka是黄芩苷镁盐的2.33倍,Abs是黄芩苷镁盐的4.58倍,P是黄芩苷镁盐的3.8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黄芩苷镁盐比较,黄芩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更好、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尾静脉注射黄芩苷镁盐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比较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后,在不同时间点眼眶取血,采用HPLC测定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利用DAS 3. 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尾静脉注射黄芩苷镁盐后,于不同时间点检测药物在心、肝、脾、肺、肾中的质量分数。结果:当黄芩苷镁盐给药剂量为25~100 mg·kg~(-1)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和AUC_(0-∞)与剂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 95),而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各剂量组间大部分无明显差异。与黄芩苷等摩尔剂量组比较,黄芩苷镁盐中剂量组的平均驻留时间(MRT_(0-t))显著增高。静脉注射黄芩苷镁盐0. 25 h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最高,至0. 75 h时目标成分质量分数迅速降低,其中肾脏中分布最多,其次是肺,在心、肝和脾中分布量较少。结论:注射给药后,黄芩苷镁盐能迅速在体内分布且快速消除,其主要从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黄芩苷透皮给药系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血清中的黄芩苷透皮给药系统中黄芩苷及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血清药物浓度在1.5~5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体内药代动力学呈一级吸收的二室模型.结论 黄芩苷透皮给药系统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其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该实验可为临床用药提供药动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对绿原酸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绿原酸及与黄芩苷配伍后静脉推注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兔子10只,分为两组,Ⅰ组耳缘静脉推注绿原酸溶液6 mg.kg-1,Ⅱ组耳缘静脉推注绿原酸6 mg.kg-1和黄芩苷90 mg.kg-1,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的绿原酸浓度,用K inetic软件求算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绿原酸单用及与黄芩苷配伍静脉给药后,其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绿原酸的AUC0~∞较Ⅰ组明显增大。结论:黄芩苷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研究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8.05%,-0.94%,2.32%;黄芩素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34.53%,30.61%,4.89%。黄芩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每小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 7,0.083 7,0.076 6,0.048 3。结论:黄芩苷只在胃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在小肠和结肠基本不吸收;黄芩素在胃和小肠中吸收良好,在结肠有少量吸收。黄芩素在各部位的吸收程度明显优于黄芩苷,提示黄芩素比黄芩苷更适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剂;黄芩素具有广泛的吸收窗,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失调对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茜  张硕  孟小夏  张敏  高秀丽 《中草药》2017,48(18):3783-3788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对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4组:黄芩苷组、抗生素+黄芩苷组、黄芩素组、抗生素+黄芩素组。利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模5 d,诱导大鼠肠道菌群失调。采用药动学相关技术和方法,正常大鼠和肠道菌群失调大鼠分别ig给予等摩尔剂量(370μmol/kg)的黄芩苷和黄芩素,于20 h内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LC-MS/MS测定血浆中黄芩苷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用DAS.2.2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比较黄芩苷和黄芩素在正常大鼠和菌群失调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变化。结果黄芩素ig给药后,原型药完全被代谢,血浆中主要检测到代谢产物黄芩苷;与黄芩苷组达峰浓度[C_(max),(16.35±9.48)mg/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苷组的C_(max)[(7.80±5.52)mg/L]显著降低,与黄芩苷组AUC0~t[(75.16±48.40)mg·h/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苷组AUC0~t[(32.60±18.88)mg·h/L]显著降低;与黄芩素组C_(max)[(60.39±56.32)mg/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素组的C_(max)[(10.28±5.57)mg/L]显著降低,与黄芩素组AUC0~t[(212.51±101.25)mg·h/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素组的AUC0~t[(71.67±54.49)mg·h/L]显著降低。结论肠道菌群失调抑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黄芩苷对连翘苷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连翘苷及与黄芩苷配伍后静脉推注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兔子10只,随机分为2组,Ⅰ组耳缘静脉推注连翘苷溶液1 mg.kg-1。Ⅱ组耳缘静脉推注连翘苷1 mg.kg-1和黄芩苷90 mg.kg-1,HPLC测定血浆中的连翘苷的药物浓度,kinetic软件求算其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后,连翘苷血药浓度的回归方程为Y=0.000 1X-2.933 6(r=0.997 3),连翘苷在1.016~254 mg.L-1线性关系良好。非房室模型拟合后,单用和复合给药得到的连翘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平均滞留时间MRT(0-∞)、最大血药浓度Cmax、半衰期T1/2、超半峰浓度时间HVD等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芩苷能够影响连翘苷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情况下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差异。方法:大鼠灌服以黄芩、大黄黄芩、黄连黄芩、大黄黄连黄芩的不同配伍浸渍提取液,于不同时间点采血,经处理后测定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计算在不同配伍情况下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不同配伍中,黄芩配伍大黄后,黄芩主要成分原有的药时曲线双峰现象消失,Cmax及AUC均明显下降,消除过程加快;在配伍黄连后,黄芩主要成分的体内过程与单味黄芩相似,只是第2吸收峰有增高的趋势;大黄、黄连和黄芩3味药配伍时,黄芩主要成分的达峰浓度Cmax及AUC均明显下降,消除减慢。结论: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不同配伍中,大黄、黄连的加入使得黄芩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药动学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大黄可减少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吸收,加快其消除,而黄连则削弱了大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檗碱对黄芩苷在大鼠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小檗碱影响黄芩苷药代动力学行为的机制。方法:三组大鼠分别ig黄芩苷、黄芩苷与小檗碱的混合物以及先小檗碱、2h后再黄芩苷。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的黄芩苷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肠外翻实验研究测定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情况。测定黄芩苷在给小檗碱处理大鼠和正常大鼠粪便中的分解曲线。结果:体内实验中,同时给药组中黄芩苷的血药浓度和AUC与单用组相比显著降低,分开给药组情况有所改善。体外实验中,黄芩苷在肠中吸收存在区域性:回肠>十二指肠>空肠。黄芩苷在ig小檗碱后的粪便混悬液中的降解要比在ig小檗碱前的粪便混悬液中的降解慢。结论:小檗碱显著降低口服黄芩苷的AUC,小檗碱可能通过与黄芩苷生成共沉淀和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进而减少黄芩苷转化成黄芩素影响黄芩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伍用大黄蒽醌对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两组大鼠分别给予配伍药物和黄芩提取物,在不同时间点从门静脉中采集血浆样本,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黄芩苷浓度的经时变化,用经典的房室模型和双部位吸收模型分别对浓度-时间数据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实验建立的血浆中黄芩苷的HPLC测定方法准确、精密、可靠;黄芩苷在门静脉中的吸收模型符合双部位吸收模型。结论黄芩提取物配伍大黄蒽醌后可提高黄芩苷的吸收程度,延长吸收时程。  相似文献   

11.
车庆明  陈颖  杨琳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7):1340-1342
 目的研究口服阿莫西林对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用HPLC-ECD方法测定阿莫西林和黄芩苷合并给药组与黄芩苷单独给药组大鼠的血药浓度,比较两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阿莫西林和黄芩苷合并给药组大鼠ρmax(964.94±301.18)μg·L-1,AUC0~24h(8989.35±2610.28)μg·h·L-1;黄芩苷单独给药组大鼠ρmax(2645.62±601.42)μg·L-1,AUC0~24h(28952.90±5731.42)μg·h·L-1。结论两组药动学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口服阿莫西林严重影响黄芩苷的血药浓度,应提醒临床医生和患者注意。  相似文献   

12.
黄芩素与黄芩苷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黄芩素与黄芩苷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色谱法,对等摩尔剂量灌胃给药黄芩素和黄芩苷后,大鼠体内黄芩苷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结果灌胃给药黄芩素740μmol·kg-1时,原型药完全被代谢,血浆中主要检测到代谢产物黄芩苷;分别灌胃给药等摩尔剂量的黄芩素和黄芩苷740μmol·kg-1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的药-时曲线均呈现双峰现象,ρmax分别为14.63,10.92mg·L-1和8.51,4.87mg·L-1,AUC0~24h分别为149.63和63.68mg·h·L-1;黄芩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5.9%。结论等摩尔剂量下黄芩素与黄芩苷的药动学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口服黄芩素比黄芩苷的达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13.
黄芩苷研究现状及其镁盐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药用历史悠久,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热咳嗽,急性痢疾,肝火头痛等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芩苷为黄芩中有效成分之一,其具有抗菌消炎,镇静降压,保肝利胆等多种药理作用。镁作为人体必须常量元素之一,对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索万方、知网和Pub Med数据库,查阅近年来黄芩苷和镁的药理作用及其制剂的相关文章。发现黄芩苷除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作用外,在治疗肝炎、哮喘方面作用显著,并且具有抗肿瘤,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活性作用,能促进体外胚胎发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同时镁对先兆性流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损伤亦有保护作用。但有关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其水溶性差,绝对生物利用度低。为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人员开发了很多新型给药系统。而本课题组转换研究思路,前期研究已经证实黄芩苷在黄芩中的原本存在形式为黄芩苷镁盐。为探讨黄芩苷镁盐可能存在的药理作用及其制剂开发的可行性,本文对黄芩苷和镁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作一简要概括。对黄芩苷镁盐的药理研究和制剂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黄芩苷镁盐的研究提供参考,为黄芩苷镁盐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饶小勇  龚明  尹姗  罗晓健  简晖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24):3515-3520
目的 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白头翁皂苷D吸收的影响。结果 白头翁皂苷D灌流液在各肠段的KaPapp值为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且各肠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pH值不断增加,KaPapp值也随之增加,且KaPap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0.30、0.15、0.08 mg/mL)的灌流液在结肠的吸收无显著差异;灌流液中含P-gp抑制剂与不含P-gp抑制剂的白头翁皂苷D的肠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各肠段均能较好地被吸收,吸收窗主要在结肠;一定范围内的药物质量浓度对白头翁皂苷D的KaPapp无明显影响,初步确定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头翁皂苷D是P-gp的底物,且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刘诗雨  柏希慧  董林娟  王昌利  宋逍 《中草药》2016,47(14):2488-2491
目的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马永贵  袁龙  王文清  方建国  施春阳 《中草药》2017,48(9):1820-1824
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BBH)及其磷脂固体分散体(BBH-PSD)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在体灌流液中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变化,分别考察不同部位、不同灌流体积流量、不同质量浓度对BBH和BBH-PSD肠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指标。结果 BBH和BBH-PSD在空肠吸收最快,BBH-PSD在空肠的K_a和P_(app)显著高于BBH(P0.05);BBH-PSD在体积流量为0.2、0.4、0.8 mL/min下的K_a和P_(app)均显著高于BBH(P0.05);质量浓度的增加对BBH肠吸收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随着BBH-PSD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显著增加BBH的肠吸收(P0.05)。结论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促进小檗碱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尤其是空肠,其促进吸收机制与提高小檗碱渗透性、增强单纯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瑞珂  刘雅敏  张景姣  张健  娄玉钤  韩德恩 《中草药》2019,50(17):4238-4243
目的研究临床剂量下制马钱子在大鼠体内多次给药的药动学过程及各组织脏器中的含量,探讨马钱子在体内蓄积的可能性。方法大鼠分别单次、多次ig给予制马钱子,采用UPLC-Q-Orbitrap HRMS法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血药浓度,比较不同给药次数下2种成分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差异,探讨其在体内是否存在蓄积。结果制马钱子单次给药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半衰期(t_(1/2))为10.59、8.39 h,达峰时间(t_(max))为0.77、0.64 h,t_(1/2Ka)为5.38、2.63 h,峰浓度(C_(max))为2.97、10.83 n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为87.36、172.24 ng·h/L,药物消除率(CL/F)为40 637.08、38 370.26 L/(h·kg);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与士的宁的血药浓度在大鼠给药3 d后达到稳态。末次给药后,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1/2)为7.07、4.75 h,t_(max)为0.48、0.46 h,t_(1/2Ka)为3.23、1.09 h,C_(max)为5.77、34.83 ng/L,AUC_(0~t)为32.80、107.86 ng·h/L,CL/F为75 920.52、43 871.54 L/(h·kg)。与单次给药比较,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多次给药后,肝、肾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减少,其他组织无明显变化。结论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与士的宁在大鼠体内单次、多次给药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过程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在大鼠体内具有吸收速度快的药动学特征。给药3 d后,马钱子碱与士的宁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并未出现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单次和多次给药后的各组织含量并未增高。提示在安全给药剂量下,多次给予制马钱子,不会引起马钱子碱与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持续叠加升高,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冯彬彬  张建海  牛小花  尚芳红  徐晓玉 《中草药》2015,46(10):1493-1497
目的探讨川芎、延胡索中主要活性成分在模型与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规律与差异。方法 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每组8只,各组均按川芎嗪50mg/kg、阿魏酸30mg/kg、延胡索乙素20mg/kg ig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川芎嗪、阿魏酸和延胡索乙素的质量浓度,DAS2.0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模型组川芎嗪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达峰浓度(C_(max))、达峰时间(t_(max))、半衰期(t_(1/2))和平均驻留时间(MRT_(0~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型组阿魏酸AUC_(0~t)、C_(max)、t_(max)都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t_(1/2)、MRT_(0~t)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延胡索乙素AUC_(0~t)、t_(max)、MRT_(0~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延胡索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的体内过程有所不同。阿魏酸在模型大鼠体内消除更快,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大鼠体内吸收浓度更高、消除更慢,川芎嗪在正常及模型大鼠的体内过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天钩降压胶囊中黄芩苷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黄芩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及不同肠段、pH、药物浓度、P-gp抑制剂对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试验,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酚红的含量.结果:在pH 5.0,6.5,7.4时不影响黄芩苷的吸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可增加黄芩苷的吸收;在供试液质量浓度5~ 20 mg·L-1,黄芩苷吸收量线性增加;吸收动力学方程为Y=-0.073 7X+0.118 7(r=0.994 8),Ka 0.073 7 h-1,t1/29.40 h.结论:黄芩苷主要在结肠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黄芩苷为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20.
冰片和熊去氧胆酸对黄芩苷角膜透过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南  李琳  张锐  李佳玮  张倩  刘志东 《中草药》2013,44(2):153-157
目的 研究冰片、熊去氧胆酸对黄芩苷离体角膜透过率的影响,探讨其在眼用制剂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离体角膜渗透技术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冰片、熊去氧胆酸对黄芩苷角膜透过率的影响.结果 0.2 mg/mL的冰片使黄芩苷表观渗透系数(Papp)增加了1.36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3、0.4、0.5、0.7 mg/mL的冰片使黄芩苷Papp分别增加了1.35、1.43、1.51、3.47倍,0.2、0.3、0.4、0.5、0.7 mg/mL的熊去氧胆酸使黄芩苷Papp分别增加了1.19、2.25、1.24、0.35、0.68倍,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0.2、0.3、0.4、0.5、0.7 mg/mL的冰片、熊去氧胆酸能够显著增大黄芩苷的Papp,且对角膜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