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六种代料栽培配方栽培茯苓前后土壤活性变化,探讨影响茯苓生长的土壤活性因素,指导代料配方的改良。提高代料栽培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方法:以传统松木栽培茯苓为对照,选择土壤中含水量、pH、有机物、多种酶和微生物等土壤活性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六种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结果: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前后的各项土壤活性指标均发生变化;加权综合分析表明,代料配方E试验组与传统松木对照组G的土壤活性变化较接近。结论:为优选代料配方及其改善栽培茯苓的土壤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质量分析比对研究,考察代料栽培茯苓药材的质量。[方法]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茯苓的总多糖和总三萜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茯苓有效成分茯苓酸的含量,茯苓提取物的收率通过干膏恒重法测定。[结果]代料配方栽培茯苓各项含量测定指标普遍高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加权综合评分结果表明代料配方C和F的综合评分并列第一,而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综合评分处于末位。[结论]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各项含量指标测定的比对分析结果,为代料配方栽培茯苓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代料栽培茯苓的后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35(5):11-14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的茯苓药材中三萜类有效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茯苓三萜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以综合性评价茯苓不同栽培模式的品质变化。结果建立了10批茯苓HPLC指纹图谱,共有1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899以上,但不同批次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均较大,位于12.72% ~ 112.02%之间,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茯苓含有相似三萜类化学成分谱,但三萜类物质含量各有优势。聚类分析显示,当分类距离d=5时,不同栽培模式茯苓样品被分为2类,仿生栽培、立体栽培、旱田栽培三种段木栽培模式基本聚为一类,代料栽培聚为另一类。结论不同栽培模式生产的茯苓药材,均含有相似的三萜类物质组成,但三种段木栽培模式三萜类主成分含量更加接近,代料栽培模式与段木栽培模式的三萜类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天麻(Gastrodia elata)传统栽培方法是利用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菌索和木材培养菌材,进行菌材伴栽。这不仅消耗大量木材,而且,由于菌材培养和天麻栽培过程中发菌缓慢、易遭杂菌污染,缩短了天麻生长时对土壤温度有效期(10cm土温15~25℃)的利用和水热条件的有效控制。特别是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5.
茯苓诱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茯苓定点培育的新型栽培技术。方法:在使用传统“菌种”栽培茯苓的过程中,当茯苓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再补充植入一块新鲜的幼菌核块(称为诱引),以其为“基核”诱导周围菌丝体进行聚集、纽结,进而形成个体较大的菌核。结果:诱引栽培试验与传统栽培试验比较,每窖形成菌核(结苓)数量由平均3个减少为1个;平均单产由1kg(干品)提高到1.3kg,增产约30%;药材商品成品产出率由80%提高到90%,增长约10%;药材主要成分含量相似,基本达到了定点培育的目的。结论:诱引栽培具有定点培育、便于管理、产量较高、质量稳定等优势,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红天麻作为母本在不同种植环境下进行代料栽培对杂交天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推广天麻代料种植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代料栽培技术,选择适宜天麻生长的林下和阴坡2种种植环境,收集来自湖北省、安徽省、陕西省、甘肃省等不同产地的红天麻,分别与湖北五峰乌天麻进行杂交,将各杂交组合子代天麻进行栽培,测定各杂交天麻的产量和加工后多酚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阴坡种植试验点中不同杂交天麻总产量高于林下种植;除湖北五峰红乌杂交天麻外,林下种植试验点中不同产地杂交天麻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阴坡种植。采用隶属函数综合性评价,林下种植试验点中安徽岳西×五峰牛庄红乌杂交天麻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值为0.816;阴坡种植试验点中湖北五峰红乌杂交天麻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值为0.924。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下筛选适宜的天麻种质资源,有利于整体提高天麻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杜仲栽培换身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仲栽培换身技术初探滕泽甫(广西南宁医药站530011)邓毅明(广西南宁市医药公司530012)1987年秋,在调查杜仲资源分布情况时,意外地发现被砍伐的一颗杜仲树桩上的1年再生苗,1年内生长高度竟达420cm,而且主干挺直粗壮,侧枝少,经分析认为,被砍树桩根系发达,营养吸收能力强,况且桩上再生苗未经损伤,故生长迅速。同时从泡桐树换身后生长加快主杆挺直粗壮等优点而得启发,能否将移栽断尖和移栽后生长不良的杜仲树苗进行换身呢?为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对茯苓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将茯苓干燥粉末进行水蒸气回流提取,浓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解析及确定。结果:从茯苓的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茯苓酸(3)、猪苓酸C(4)和去氢茯苓酸(5)。结论:经查阅文献可知,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茯苓P oria cocos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及M C I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茯苓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Ⅰ)、胡萝卜苷(Ⅱ)、茯苓酸(Ⅲ)、3β-乙酰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Ⅳ)、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16α-羟基-3-羰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酸去氢土莫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尿苷()、柠檬酸三甲酯()、(R)-苹果酸二甲酯()。结论化合物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茯苓原生质体制备及其再生条件。方法采用不同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稳渗剂对茯苓原生质体产率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不同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稳渗剂对茯苓原生质体产率及再生产生不同影响。结论Z10-2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72 h,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5 m o l/L的甘露醇为佳。Z10-3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56 h,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6 m o l/L的甘露醇为佳。Z10-2和Z10-3原生质体均以甘露醇作稳渗剂再生率较高,其最佳浓度为0.6 m o l/L。在该条件下Z10-2原生质体再生率为7.5×1-0 3,Z10-3为1.3×10-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茯苓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提取茯苓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茯苓超微粉中分离出131个成分,鉴定出6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1.145%;茯苓普通粉中分离出103个成分,鉴出6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59.223%.茯苓2种粉末挥发油成分中,含有57种相同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分别为α-柏木醇(茯苓超微粉7.936%)、反橙花叔醇(茯苓普通粉8.657%).结论 首次报道利用简便的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茯苓超微粉挥发性成分,并将其与茯苓普通粉一起进行定性定量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