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32种不同产地与品种商品燕窝的DNA基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种类及产地的商品燕窝,揭示其不同基源的物种差异。方法:采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Cytb序列,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校对拼接,采用MEGA 6.0软件对32份样品的条形码序列进行比对,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并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实验所用的Cytb条形码可鉴别出燕窝的物种及亚种;收集的32个商品燕窝中,23个官燕窝的基源为爪哇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us,8个官燕窝的基源为其亚种淡腰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us germani,而1个毛燕窝的基源为大金丝燕Aerodramus maximus或其亚种Aerodramus maximus lowi。结论:不同来源的商品燕窝基源差异较大,利用Cytb条形码可快速、准确鉴别出燕窝基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ND2基因序列的燕窝DNA条形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种类及产地的燕窝,为该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提取不同产地及品种燕窝的DNA,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氧酶亚单位2(ND2)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软件MEGA6.0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变异位点,计算Kimura-2参数遗传距离,构建邻接(neigh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NJ系统发育树显示31个官燕窝样品均与爪哇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us聚为1支;1个毛燕窝样品与大金丝燕A.maximus聚为1支。但官燕窝中经细胞色素b(Cytb)鉴定生物基原为爪哇金丝燕亚种(淡腰金丝燕A.fuciphagus germani)的8个样品单独聚为1支,支持率82%,并在该段ND2序列表现为2个位点的差异,表明该段ND2序列可鉴别爪哇金丝燕的亚种。结论:ND2条形码可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别燕窝的生物基原。  相似文献   

3.
张爽  刘宇婧  吴沿胜  曹颖  袁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2964-2969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准确、高效且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的物种鉴定技术。为了筛选出适合罂粟属的DNA条形码,从GenBank上获得罂粟属植物共69条序列,包括21条ITS序列,10条matK序列,8条psbA-trnH序列,14条rbcL序列和16条trnL-trnF序列。应用Mega 6.0软件分析了罂粟属的ITS,matK,psbA-trnH,rbcL,trnL-trnF序列的特征,通过计算序列的种内、种间距离,评估序列的Barcoding Gap和构建NJ,UPGMA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trnL-trnF不仅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差别最大,而且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重合较少,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的罂粟;所构建的NJ和UPGMA系统发育树,也能将全部物种区分开。综合考虑,建议把trnL-trnF作为鉴定罂粟属植物的核心条形码,结合其他片段作为组合条形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构建黄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条形码数据库,建立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新方法,保障黄芩种子基原准确。方法:收集黄芩对照药材、基原植物、生药材、公共数据库及其常见代用品的ITS2序列,构建黄芩DNA条形码数据库;收集62份市售黄芩种子样品,每份种子获取3~4条ITS2序列,基于BLAST方法、遗传距离法和邻接(NJ)系统发育树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共获得101条黄芩及其代用品的ITS2序列。黄芩的种内序列变异小于种间序列变异,黄芩、甘肃黄芩和粘毛黄芩在NJ系统发育树上分别聚为独立的支,可相互区分。共获得195条黄芩种子的ITS2序列,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表明193条为黄芩序列,2条为真菌序列。结论:黄芩ITS2条形码数据库稳定可靠,可满足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的需求。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芩种子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技术的知母种子基原鉴定方法,保障知母种子基原的真实性。方法:收集知母的30份基原植物样品和9份生药材样品,获取其参考DNA条形码序列,采用克隆测序方法验证参考序列的准确性。收集51份待检测知母种子样品,获取其DNA条形码序列,基于BLAST法、遗传距离法和邻接(NJ)系统发育树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对于基原植物和生药材样品,由于基因组内存在异质性,核糖体DNA第2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无法稳定获得,但可成功获得psbA-trnH序列。知母psbA-trnH序列分为6个单倍型,有3个变异位点,2处插入/缺失,种内变异最大值0.003 5,种间变异最小值0.1,在NJ系统发育树上聚为独立的支。共获得153条知母种子的psbA-trnH序列,经BLAST法、遗传距离法和NJ系统发育树法鉴定均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结论:psbA-trnH是知母种子鉴定的适合条形码序列,可用于知母种子的真实性鉴定。所收集51份知母种子样品的基原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项下规定,未发现伪品。  相似文献   

6.
峨嵋山区姜科药用植物ITS2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峨眉山地区姜科药用植物的鉴定。方法:于四川省峨眉山地区采集姜科药用植物样本43个,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转录间隔区(ITS) 2序列PCR扩增、测序,从Gen Bank上下载40条姜科植物ITS2序列;运用MEGA6. 0软件对所有样本序列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分析,构建neighbor joining(NJ)系统进化树;利用TAXON DNA软件分析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并作barcoding gap分析;从ITS2数据库中预测并比较样本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差异。结果:姜科样本种间最小距离大于种内最大距离,有较为明显的barcoding gap; NJ进化树中各属样本分别聚山姜属(Alpinia),姜黄属(Curcuma),舞花姜属(Globba),姜花属(Hedychium),姜属(Zingiber)五大支,种内之间于各属分支中各聚为小支;各属及各种样本ITS2二级结构存在差异明显。结论: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对姜科药用植物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和鉴定,准确地弄清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该属药用植物的分布、种群及种群量研究提供指导,对其质量控制、安全用药及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种子分子鉴定方法,保障北柴胡栽培种子的物种准确。方法:收集北柴胡及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种子、市售北柴胡种子样品共59份,探究不同取样量和不同水浴条件对种子DNA提取质量的影响,建立柴胡属种子DNA提取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双向测序得ITS条形码序列。从GenBank下载34条北柴胡、红柴胡、黑柴胡等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ITS序列,丰富北柴胡种子鉴定数据库;利用MEGA-X10. 0. 5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并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考察ITS序列对北柴胡种子的物种鉴定能力;基于BLAST方法和NJ系统发育树法对市售北柴胡种子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结果:共获得59条北柴胡、红柴胡、三岛柴胡及市售北柴胡种子的ITS序列,北柴胡ITS序列可分为6个单倍型,包含7个变异位点,NJ系统发育树表明北柴胡所有单倍型可形成独立的枝,与所收集样品中其他柴胡属栽培物种可相互区分,具备北柴胡种子物种鉴定能力。基于ITS条形码序列鉴定发现19份市售北柴胡种子中有3份为三岛柴胡,伪品率15. 8%。结论:基于ITS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可靠地鉴定北柴胡种子及其易混品,可为我国中药材种子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峨眉山区桑科药用植物的鉴定作用。方法:于四川峨眉山地区采集桑科药用植物样本25个,提取DNA,对其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从GenBank上下载23条同科ITS2序列;运用MEGA6.0对所有序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分析,构建Neighbor Joining(NJ)系统进化树;利用TAXON DNA 软件分析所有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并作barcoding gap分析;从ITS2数据库中预测并比较样本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差异。结果:桑科样本种间K2P最小遗传距离(0.041)大于种内最大距离(0.005),并有较为明显的barcoding gap;NJ树显示种各属样本分别聚为一大枝,种内之间于各属分支中各聚为一支;各属及各种样品ITS2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对桑植物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和鉴定,准确地弄清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峨眉山区该属药用植物的分布、种群及种群量研究提供指导,对其质量控制、安全用药及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栎  徐腊红  唐历波 《中草药》2016,47(9):1572-1577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评估ITS2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的鉴定能力。方法利用PCR测序法,对供试样本ITS2片段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 Code Aligner拼接后,利用MEGA 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构建邻接(NJ)树。利用TAXON DNA软件分析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并作barcoding gap分析。从ITS2数据库中获得供试样本的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大戟科供试样本ITS2序列中变异位点与信息位点分别占总序列长度的84%和69.67%。供试各种在构建的NJ树中均各自成束,表现出单系性;基于ITS2序列的种内最大变异距离值0.067 3;种间最小变异距离值0.119 1,各ITS2二级结构种内无明显差异;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所得ITS2条形码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鉴定能力强,可作为DNA条形码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I条形码序列的鹿茸及其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鹿茸及其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别,考察其可行性.方法:对鹿茸及其混伪品源自动物鹿科4属7种共14份样品的COI条形码序列进行研究,分析药材正品来源的种内变异,与混伪品的种间变异,以及系统树中物种的聚类情况.结果:梅花鹿和马鹿COI序列种内变异较小,混伪品的种间序列差异较大,种间最小K-2P距离远大于梅花鹿和马鹿种内最大K-2P距离.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同属聚在一起,且各物种又形成相对独立的支,支持率较高.基于COI序列的NJ树能够明显地看出,鹿茸与其混伪品能够明确地区分开.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鹿茸的基源动物及其混伪品,本研究为鹿茸的鉴别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ITS2和rbcL序列对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及狭苞紫菀A. farreri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以ITS2和rbcL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ITS2和rbcL的序列并测定,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和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构建邻接法(neig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ITS2序列在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变异位点较rbcL序列丰富,且种间与种内的变异位点数无交叉;ITS2序列的NJ树可将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进行有效区分,而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无法使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得到有效的区分;ITS2及rbcL序列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缘毛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而狭苞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ITS2较rbcL序列更适合用于不同产地的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的鉴定;狭苞紫菀的种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的木通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对市售木通药材进行物种分析。方法 收集河北、安徽、贵州等地的样品总计45份,其中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样品18份,市售木通药材样品27份。通过提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基于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 基于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原植物ITS2序列构建的NJ树分析结果表明,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可明确区分;基于NJ树对27份市售木通药材的物种分析表明,市售样品中仅有4份为正品木通,2份为小木通,21份为粗齿铁线莲,正品率为14.8%。结论 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区分中药材木通及其混伪品,市售木通药材物种较混乱。  相似文献   

13.
娑罗子基原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筛选出适用于鉴定七叶树属药用植物的条形码序列。方法 考察了七叶树属10个物种42份样品的核ITS、ITS2与叶绿体psbA-trnHrbcLmatK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种内及种间变异、鉴定效率,对初筛后的序列进行barcoding gap检验及NJ树聚类分析。结果 psbA-trnH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种间最小变异大于其种内最大变异,且鉴定效率为候选序列中最高,barcoding gap检验结果表明该序列在种间、种内变异重合比例较小,且NJ树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psbA-trnH序列能够提供充分的辨析效果。结论 psbA-trnH序列能准确鉴定七叶树属药用植物,可作为七叶树属药用植物条形码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COI序列对中药材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及其混淆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为蝉蜕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收集全国市售蝉蜕药材、基地自采蝉蜕及其混淆品总45份样本,同时采集江苏徐州黑蚱养殖基地不同树种中蝉卵样品5份作为对照。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采用DNAMAN和SnapGene进行拼接校对,运用MEGA11.0进行比对分析,计算种内及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黑蚱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黑蚱蝉蜕样品全部聚集为独立的一支,支持率为99%。混淆品样品分别聚集为单独的一支,支持率均大于90%,表明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鉴别蝉蜕药材真伪。结论 应用COI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准确有效地鉴别蝉蜕及其混淆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psbA-trnH序列,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辽宁省12个地区及省外2个地区黄精药材样本进行鉴别分析,为辽宁省黄精药材的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DNA试剂盒提取法,从38个黄精样本的药用部位中提取DNA,对psbA-trnH部分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双向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药用植物黄精的不同来源和外群序列,运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使用MEG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计算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NJ)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NJ系统发育树结果可知,不同来源的所有黄精样品聚为一大支,外群猪牙花聚为一支,区别较明显;辽宁省、湖北省及贵州省黄精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所下载的黄精聚为一支,并且结合变异位点与遗传距离可知,辽宁省、湖北省及贵州省的黄精物种为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种间差异较小,辽宁省所收集的黄精有4个样品出现了变异位点,其余样本碱基序列均相同。结论 使用psbA-trnH序列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黄精药材不同的基原植物进行区分鉴别且成功率较高,可用于对黄精属物种进行种内和种间鉴别,为保障辽宁省黄精药材来源的准确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ITS2序列对药材射干与川射干及其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提取射干、川射干及其混伪品和近缘种的DNA,经PCR扩增后测序,通过CodonCode Aligner V3.7.1对测序序列进行质量分析和拼接,基于MEGA5.1中的K2P模型计算射干与川射干及其混伪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射干的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72 bp,种内最大K2P距离为0,平均GC含量为52.22%。川射干的ITS2序列比对后序列长度为268 bp,种内最大K2P距离为0.004,平均GC含量为67.87%。射干、川射干的种内最大K2P距离均小于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距离。基于ITS2序列构建NJ 聚类树,射干、川射干能各自聚为一支,呈现出较好的单系性,能很好地与其混伪品白及、山菅、黄花射干,以及近缘种德国鸢尾、北陵鸢尾明显区分开。结论:ITS2序列在药材射干与川射干及其混伪品和近缘种的鉴定方面具有很好的鉴定效果,对保障射干与川射干的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