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文献报道 ,线粒体 DNA (mt DNA) 1 2 Sr RNA基因 A1 555G点突变及 t RNA Ser(UCN) 基因A7445G突变是导致非综合征性母系遗传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近期 ,我们在对以往报道的江苏省淮阴县方氏遗传聋大家系进行系谱复核和听力学抽样复查后 ,修正了以前所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的观点 ,将其遗传模式确定为母系遗传——线粒体遗传。为进一步寻找与该家系耳聋表型相应的 mt D-NA突变 ,本文采用 PCR、PCR- RFLP(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PCR- 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技术 ,对文献报告的上述两个 mt DNA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报告如… 相似文献
2.
王宇澄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6):335-339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是导致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而且具有家族聚集性与易感性。目前认为线粒体DNA1555位点突变是导致氨基糖甙类所致非综合征聋的主要遗传基础。本文试图从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结构特点、发病机理、突变的外显率、临床意义等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线粒体rRNA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五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7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Alw26I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检测A1555G点突变,并对其中一个家系进行了线粒体DNAl2S和16SrRNA基因的全序列分析。结果家系A.C.D和E的2l份样品均为A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B的6份样品为A1555G点突变阴性。家系B线粒体DNAl2S和16S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显示该家系存在16SrRNA基因第2227位“AA”插入突变。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一个A1555G点突变阴性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说明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不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唯一的分子基础,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预测仅检测A1555G点突变是不够的。应与mtDNA其它相关突变位点的检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64例过去应用过氨基糖甙类药物目前听力严重下降的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6例聋哑患者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1555位点发生了点突变,突变率3.6%,100例听力正常人无一例在此位点有突变。我们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加以改良,使结果更容易判断。我们推测在线粒体DNA上还有其它与中毒聋易感性相关的突变位点尚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5.
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突变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线粒体DNA(mtDNA)12SrRNA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导致的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的一个突变热点区域。在这些突变位点中,位于12SrRNA高度保守的解码区的同质性的A1555G和C1494T突变与耳聋相关,这两个突变导致很多患者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A1555G突变和C1494T突变会在12SrRNA的高度保守的A位形成新的1494C—G1555或1494U—A1555碱基对。这些改变使得12SrRNA在二级结构上与细菌的16srRNA的相应区域的二级结构更加相似.因此.由于C1494T和A1555G突变在12SrRNA形成U—A和G—C配对使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结合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何携带这些突变的人在接触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会出现或加重耳聋的原因。携带C1494T和A1555G突变的细胞的生化特征是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的异常并随之引起细胞的呼吸功能异常。而且,当用含高浓度的巴龙霉素或新霉素的DMEM培养基来培养携带这两个突变的细胞系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细胞与对照细胞系相比会出现生长缺陷和线粒体内蛋白的翻译异常。这些观察为以下结论提供了直接的遗传和生化方面的证据.即A1555G和C1494T突变是导致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诱导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致病性的mtDNA突变。而且,这些研究数据还为我们进行以下预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1)哪些患者有耳毒性风险;(2)提高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时的安全性;(3)逐渐减少耳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机制。方法收集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5代72人,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听力学测试,并采集23例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变异后,取正常人群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鉴定此变异是否为突变。结果此家系36例母系成员中有21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对称,高频下降明显,发病年龄0~56岁。所有成员全身体查无异常,听力学检测无中耳疾病及蜗后病变证据。先证者mtDNA序列分析共发现23种变异,18例母系成员均携带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同时均携带一新的变异T1541C。A1555G和T154lC的正常人群变异频率均为0/100,余21种变异频率均大于1/100。5例父系亲属和配偶均无听力障碍,A1555G和T1541C检测阴性。结论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可能参与A1555G突变表型表达的调节,T1541C为中国人群未报道新突变,可能对该家系A1555G突变所致耳聋的外显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五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3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检测A1555G点突变。结果 五个家系有母系血缘关系的18份样品均为A1555G点突变阳性,5名配偶为A1555G点突变阴性。结论 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最主要的原因,检测A1555G点突变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州市非综合征性耳聋高危人群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的突变情况,为我市防聋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88例聋校听力障碍学生、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进行临床评估及基因检测。结果188例聋校听力障碍学生及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患者均未发现线粒体DNA A1555G位点突变,突变率为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出率较低,但仍为预测我市耳聋高危人群耳毒性风险、合理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提供分子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我市耳聋基因易感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中国西北地区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流行情况.评估开展这一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中国西北地区共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断,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A1555G点突变,而后对阳性病例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 在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共发现56例A1555G突变患者:其中217例为药物性耳聋患者,有47例为A1555G点突变阳性;在其余395例非药物性耳聋患者中,检出9例A1555G突变。结论 中国西北地区的药物性耳聋较为常见,A1555G突变在本地区感音神经性耳聋人群中有较高的检出率(9.15%),在该地区开展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同时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A1555G突变)和存在个体表现出对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的家系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子机制分析工作。方法对此家系进行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并对此家系进行线粒体DNA测定、线粒体单体型分型、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性检测、线粒体DNA相关核修饰基因TRMU和MTO1等研究。结果通过对全体成员的线粒体DNA序列测序分析,该家系的母系成员均有同质性A1555G突变;线粒体单体型分析为D5b1b;对发现的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成员及家系中另一敏感成员行核基因TRMU和MTO1测序序列分析,对比发现MTO1基因变异:74202000_74202001insG和74202003delG,而TRMU基因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家系中,存在对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个体,MTO1为可能的核修饰基因,但其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 4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是否存在线粒体 DNA15 5 5 A→ G的突变。方法 :以 PCR- RFL P方法进行线粒体 DNA15 5 5 A→ G突变筛查。结果 :仅 1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 5个成员有 4个存在该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15 5 5 A→ G点突变与部分无综合征耳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一母系遗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家系和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方法 采集一母系遗传耳聋家系2代共12人和散发非综合征耳聋患者68人的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常见的药物性耳聋相关基因--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果 家系中有7份样品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位点A→G的突变.其余样品为A1555G点突变阴性;而散发的耳聋患者中未检测出一例携带此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致聋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母系遗传耳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一个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管中运用错配PCR技术直接检测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相关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方法设计一对引物对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相关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单碱基错配引物,即在引物的3’端附近引入一个与模板错配的碱基。用此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结果通过电泳结果可以直观判断患者是否携带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错配PCR技术可以准确、方便、快速检测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适于在基层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与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一步证明遗传因素对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作用,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PCR限制性酶切方法分析了9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中62个成员线粒体DNA。结果发现5个家系中20例线粒体DNA22SrRNA基因第1555位A→G点突变。结论该突变是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遗传易感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可能有其他他粒体DNA基因突变与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线粒体单倍体型、环境因素及核基因背景在1095 T〉C突变携带者耳聋表型中的作用。方法对通过基因筛查在赤峰市特教学校发现的3例携带1095 T〉C突变的耳聋患者进行病史、家系调查、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及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结果3例耳聋患者均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均有聋前氨基糖甙类药物应用史,家族中其他成员听力正常,耳聋外显率低。线粒体全序列分析表明这3例患者的线粒体基因组除都有1095 T〉C突变之外,其线粒体DNA的多态位点还显示独特的多态性。75例中国听力正常对照中发现1例携带该突变。结论1095 T〉C在这些遗传背景不同的、应用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有听力损失的家庭中出现及其低外显率强烈提示这个突变是导致听力损失的条件致病因素,可以在携带者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后发病,1095 T〉C突变可能与母系遗传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1555G点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对应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3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3人(包括聋人和听力正常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Alw26I限制性内切酶分析、DNA斑点杂交和DNA序列分析检测1555G点突变。结果家系1和3的7份样品均为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2的6份样品为1555G点突变阴性。结论发现1个1555G点突变阴性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说明线粒体DNA1555G点突变不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唯一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 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1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