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胃镜检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情况、胃黏膜病变程度,探讨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病因,并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病损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根据其内镜表现分为无、轻、中、重度4级;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按Comgack内镜诊断标准分3类[1]。结果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8例占82.7%(98/120);PHG出血54例占45%(54/120);非食管静脉曲张和非PHG22例,占出血总数的18.3%(22/120),其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10例(0.8%),消化性溃疡出血8例(0.6%),其他不明原因出血4例(0.3%);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逐渐增多和加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可同时并存;急性胃黏膜病变与消化性溃疡等也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内镜学的改变与临床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肝功能改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病变程度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呈正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PHG也逐渐加重,并发胃黏膜出血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3.
门脉高压性胃病62例胃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内镜学的改变与临床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肝功能改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差异显著(P〈0.05)。表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病变程度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加重,PHG也逐渐加重,并发胃黏膜出血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4.
刘先锻  贾彦生  李汛 《河北医药》2007,29(9):949-949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指门静脉高压患者发生的胃黏膜的特殊病变,表现为胃黏膜无明显炎症,而黏膜下血管可见扭曲和扩张[1].PHG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可以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临床表现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似,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们观察的113例PHG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及其轻重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黏膜病损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根据其内镜表现分无、轻、中、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按McCormack内镜诊断标准分类。结果2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EVB)100例(50.0%);PHG出血44例(22.2%);消化性溃疡出血38例(19.0%);其他原因出血18例(9.0%);发生率在肝功能B级、C级组与肝功能A级组比较(其他原因组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χ^24.15,χ^2=4.18,χ^2=4.07,P〈0.05;0=6.83,χ^2=7.01,P〈0.01);门静脉直径〉1.5cm破裂出血发生率(32.5%)明显高于直径〈1.1cm(12.5%)(χ^2=4.73,P〈0.05);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发生PHG程度(55.6%)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11.1%)(χ^2=7.73,P〈0.01),PHG的轻重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r=0.455,χ^2=4.01,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继发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胃黏膜病变 ,因其易受某些因素 (如感染、内毒素血症、饮食不当等 )的影响 ,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PHG仅次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第 2位 ,而在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后,65例患者中显效16例(24.6%),有效45例(69.2%),无效4例(6.2%),其中5例出现失血性休克;胃镜检查结果提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等。结论 EGVB(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PHG(门脉高压胃病)、消化性溃疡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第一时间的胃镜检查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最佳途径和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胃镜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许多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非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其中30%~50%来源于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PHG是指门脉高压患者发生的胃黏膜的特殊病变,表现为胃黏膜无明显炎性反应,可见黏膜下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门脉高压性胃病是引起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就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死亡率。方法:对41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与44例单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乏力、水肿、肝病面容及胃镜所示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具有显著差异,而其他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B超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率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加重而增高,在引起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门脉高压性胃病占第二位,常合并存在,但门脉高压性胃病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临床因素缺乏特异性,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时除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外,还应考虑门脉高压性胃病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胃病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999~2003年诊治的106例PH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HG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关,其严重程度与肝功能分级呈正比,随访期内有76例(71.7%)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PHG在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鉴别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还是PHG。  相似文献   

11.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新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1):15-16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变化趋势、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对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谱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一2002年的胃镜检查资料。结果共检出上消化道出血1566例.其中:消化性溃疡595例。反流性食管炎20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521例,癌症89例(食管癌50例、胃癌39例)。食管静脉曲张156例。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逐渐减少,Hp感染趋势下降,反流性食管炎逐渐增多。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增多。可能与根除Hp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普萘洛尔和奥美拉唑维持治疗对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方法:8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42例:普萘洛尔,Ⅱ组43例:联合普萘洛尔和奥美拉唑。维持治疗6个月并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出血的复发率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加重程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2组再出血的复发率分别为35.0%和15.0%,Ⅱ组显著低于Ⅰ组(P〈0.05);内镜下胃黏膜恢复总有效率Ⅱ组为92.5%,Ⅰ组为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萘洛尔联合奥美拉唑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非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2年间收治的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86例老年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在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为主要相关诱发因素,老年组中以服用非甾体药物为主要诱因。而非老年组中最常见的出血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占34.81%(47/135),第二位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18.52%(25/135),其他常见的病因还有急性胃黏膜病变15.56%(21/135),胃溃疡11.58%(16/135),消化道肿瘤7.41%(10/135)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胃溃疡、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低于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与老年组有所不同,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多与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有关,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黏膜曲张破裂是致出血的主要病因,且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HBV感染关系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4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PHG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取胃粘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HBV抗原,同时采用ELISA和PCR检查血中HBV抗原及HBVDNA。PHG病变分为轻、中、重3度。对照组为非门脉高压的慢性HBV感染者。结果血中HBV抗原及HBVDNA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HG胃粘膜组织中HBsAg和HBcA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36.36%和25.87%,对照组分别为27.61%和16.67%。PHG病变越重者组织中HBV抗原阳性率越高,PHG轻、中、重度各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96%、29.78%和64.70%,HBcAg阳性率分别为16.12%、25.53%和44.11%,三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HG的发病可能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378例患者,分为服用NASIDs组(观察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病变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378例患者中,服用NASIDs67例,占17.7%,未服药组311例,占82.3%;观察组老年人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胃渍疡和复合渍疡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糜烂发生率显著高于无HP感染者,结论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常见于老年人,内镜下胃渍疡和复合溃疡多见,HP感染增加发生胃黏膜糜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高永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7+39-37,39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患者20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10例采用保留迷走神经主干门奇断流术(VTPPD组)和10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D组)的进行临床治疗,并对两组手术前后PHG的发病率、PHG加重病例比率分别予以比较。结果两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皆明显减轻或消失。VTPPD组术后为60%(6/10),PD组术后PHG为80%(8/10),手术后VTPPD组PHG发病率低于PD组(P=0.048)。PHG程度加重者VTPPD组2例(20%,2/10),PD组4例(40%,4/10),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 VTPPD较传统的断流术明显减少PHG的发病率,并可明显减轻加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与内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后 5 d内出血 38例 (6 8% ) ,表现为上腹痛 39例 (6 9% ) ,呕血伴黑便 34例 (6 1% ) ,单纯黑便 2 2例 (39% ) ,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胃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糜烂 38例 (6 8% ) ,胃溃疡 14例 (2 5 % )。结论 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血伴黑便或单纯黑便。内镜下为弥漫性胃黏膜充血、水肿 ,多发性糜烂和溃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43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患者,观察应用奥曲肽后24h止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24h止血率为88.4%,治疗过程均未见毒副反应。结论本实验表明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在急救过程中可考虑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