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干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2-1133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 ,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 ,由口而入 ,内阻中焦 ,交蒸于肝胆 ,以致肝失疏泄 ,湿热迫胆汁外溢 ,使面目、小便俱黄。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 ,饥饱失常 ,或嗜酒过度 ,皆能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熬汁煎液 ,凝结为石 ,阻于肝胆 ,胆汁逆溢而发黄。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 ,寒湿郁滞中焦 ,胆液被阻 ,溢于肌肤而发黄 ;或因脾虚血亏 ,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 ,湿邪蕴结不散 ,由…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 1 病因病机 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由口而入,内阻中焦,交蒸于肝胆,以致肝失疏泄,湿热迫胆汁外溢,使面目、小便俱黄. 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熬汁煎液,凝结为石,阻于肝胆,胆汁逆溢而发黄. 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或因脾虚血亏,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 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湿邪蕴结不散,由气分而入血分;或因积聚不消,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均可导致瘀血发黄.  相似文献   

3.
林上助 《河北中医》2007,29(3):232-232,256
慢性肝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现将笔者治疗慢性肝病的临证心得介绍如下. 1 燮理肝脾,治肝之要 慢性肝病多由急性肝炎未治愈转变而来,而急性肝炎是由感受时邪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或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而致胆汁外溢,出现肌肤发黄.  相似文献   

4.
黄殖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候.主要病变在脾胃和肝胆,以目黄、身黄、小便色黄为主证。一般先以两目先黄,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橘色而明,或黄如烟熏而暗。中医临床根据黄恒的色泽和征候表现,分阳黄、明黄、急费三种,其中以阳黄为多见,而急费为危重证候。由于外感湿热病邪,内侵脾胃肝胆,以致湿热郁而不达;或因酒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无权,以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肝失疏泄,阻塞胆汁,外溢肌肤,故出现黄殖。黄疽的发病离不开湿,为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泄。本病多由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5.
我院著名中医肝病大师关幼波指出:肝炎发病,在六淫中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急性肝炎、黄疸,以湿热为本;慢性肝炎,因湿热未清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在生理上,肝主疏泄,与胆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胆汁排泄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在病理上,肝和胆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肝失疏泄,则胆汁淤积不畅,易造成湿邪阻滞,湿邪淤久化热,熏蒸肝胆。  相似文献   

6.
黄疸一证,多湿热为患,其标在肝胆,本在脾胃。其发病有因外感湿热,从表入里,内阻中焦者,有因饮食失常,饥饱无度,酒酪过盛。损伤脾胃者,亦有因脾胃虚寒,湿从寒化,寒湿内停者。凡此种种,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邪毒内聚,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致肝之疏泄失常,迫胆汁不循  相似文献   

7.
黄疸之源在肝脏,肝脏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入血而发黄;黄疸之因在脾脏,脾脏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困脾而致黄;黄疸之本在肾脏,肾脏损伤阴阳亏虚,寒湿内蕴而成黄。黄疸的治疗应纵观全程,肝脾肾兼顾,同时辨证论治,或重在疏肝、治黄疸之源,或重在健脾、治黄疸之因,或重在补肾、治黄疸之本,尤强调补肾及健脾,综合治疗,则黄疸易去。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黄疽的分类《金匾要略》有黄疽、谷黄、酒疽、女劳疽、黑疽5种。其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疽三十六黄等分类法,名称十分复杂。《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临床指导意义很大。1病因病机黄植多由于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而使目黄,小便俱黄。或饮食不洁,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10.
徐云生 《中医杂志》2003,44(3):237-237
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一些现代中医内科参考书在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时,大抵不外以下两点:一是黄疸的病因关键是湿;二是湿热、寒湿、疫毒等邪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而发黄。后者暂且称之为胆汁发黄说。笔者认为第一点完全正确,而第二点胆汁发黄说则不敢苟同,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肝(胆)病不论是黄疽,胁痛,还是郁证、痉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尤其是早、中期都或多或少可见脘痞胸闷,纳呆恶吐、脉濡弦苔腻等湿热见证。后期以风疾阴伤者为多,均无二义的将食欲不节,损伤脾胃,湿浊由生,郁而化热,薰蒸肝胆,致生肝(胆)病做为治疗肝(胆)病的病因病机。虽曰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郁而化热,损伤脾胃,而呈木郁土壅,湿热胶结或木搞土虚,肝脾俱败,湿热留恋的局面作为肝(胆)病的一类,但多重视调脾忽视  相似文献   

12.
黄疸主要是由于水湿停滞阻遏、累及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其常道而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而发黄疸。若因湿热郁滞而发则为“阳黄”;若湿从寒化则为“阴黄”。若肝胆热毒炽毒,传入营血,邪陷心包,则骤发“急黄”。  相似文献   

13.
黄疸病人饮食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患者的饮食调节十分重要 ,如调节不当 ,使脾失其运化 ,肝失疏泄 ,可加重病情或使病程延长 ;正确有效地调节饮食则可补益精气 ,扶正固本 ,使病人早日康复。辨证调节饮食1.湿热阳黄型 :患者多情志抑郁 ,或嗜酒过度 ,或饮食不节而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 ,复感湿热毒疫之邪 ,水湿停滞 ,郁而化热 ,湿热炽盛 ,累及肝胆。临床表现为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 ,胸脘痞满 ,食少 ,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此类患者应进清热利湿之品 ,如绿豆粥、苦瓜、西瓜、冬瓜、鲤鱼、黑鱼等 ,以及润肠通便之物 ,如新鲜水果、蔬菜、蜂蜜…  相似文献   

14.
一、湿热发黄湿热发黄是由于外邪侵入,或饮食自伤而致脾湿胃热,湿热交结,浊气下流,小便不利,邪无出路,薰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故《灵枢·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水闭,黄疸”。其黄色鲜如橘。饮食所伤,助湿生热,郁而不去,久之则发为湿热谷疸。证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47-1849
目的:探索从风论治肝病黄疸性瘙痒的应用。方法:肝病黄疸性瘙痒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胆汁郁结,胆络瘀阻,胆汁外泄肌肤所致。风邪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风气同于肝;风邪袭肝,肝失疏泄,携湿热邪气而瘀阻胆络致肝病黄疸性瘙痒。风药质轻味辛,善于宣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具有开泄腠理宣表透达的作用;其性温燥,且风能胜湿,使入侵湿热之邪从表而解,祛除了引发黄疸的直接原因,故可退黄止痒。治疗上根据外风、内风辨证论治。结论:肝病黄疸性瘙痒以祛(熄)风法为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主要为湿热之邪侵及胆腑,使之失于疏泄而致胁痛、黄疸。内由情志抑郁使肝胆之气失于条达,又因胆居于肝之下,经脉分布于胁,气阻络闭而致胁痛;入郁而化热,久经煎熬结成砂石阻塞胆管,致胆液溢于皮下而发为黄疸。若  相似文献   

17.
黄疸,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溲黄赤为特征。它的成因,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一是由于外感,故有阳明发黄、太阴发黄之称;二是由于饮食,故有谷疸、酒疸之称。外感湿邪,内伤饮食,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郁化热,熏蒸于外,故发为黄疸。后世进一步认识到“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建平  徐凯 《陕西中医》2008,29(1):121-123
1病因病机胰腺癌多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病,与肝胆脾胃相关,脾胃失调是关键.即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外感湿邪,致肝脾受损,气滞痰湿瘀毒结于胰腺,久而发为癌瘤.如王氏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于七情郁结,或饮食失调,久而肝脾受损,脏腑失和,脾运受阻,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所致[1].周氏认为胰腺癌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暴饮暴食.如膏梁厚味,损伤脾胃,积滞于中;(2)肝气横逆.如情志忧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使脾胃升降失调;(3)湿热郁结.如湿热内阻,中焦运化失调,邪热郁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成黄疸.暴饮暴食、肝郁及湿热等致病因素皆能引起胰腺功能失调(如胰液排泄障碍、胰腺水肿、腺泡破裂等慢性炎症),逐步形成癌瘤[2].  相似文献   

19.
马月香 《河南中医》2009,29(7):717-718
黄疸之治多从阳黄和阴黄辨证,以清热利湿为治,张珍玉教授认为肝失疏泄,必疏泄胆汁不力,胆汁泛溢于肌肤而成黄染,且木不疏土,脾失健运使湿邪内阻而发黄疸。所以,肝气郁结,湿热内阻是本证的基本病机,疏肝解郁,清热利湿退黄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20.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结石一旦形成,或充塞胆腑,或堵塞胆道,而致肝胆气机不畅,临床证见脘痛连胁、嗳气腹胀等,甚则可致胆腑气滞血瘀而发生绞痛.结石阻塞胆道,胆汁瘀积而泛滥不循常道,或因湿热交蒸于肝胆,以致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形成黄疸.若又为热毒所侵,或因湿热化火,热毒内燔,则证见高热寒战,若热毒进而内陷心包,扰乱神明,临床可见谵语、神昏等重证.胆石症论治多重其实而少虑其虚,但老年人由于脏腑组织功能衰退,其生理病理与青壮年大有不同,因此,老年胆石症有其明显特点.朱振铎教授,临床诊治老年胆石症不忘调肝,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