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其分布部位及病侯着重表现左筋肉方面,病变沿着循行部位发生,位置较表浅,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肉的拘挛、弛缓、转筋和抽搐等。其表现类似于软组织损伤。根据经筋特点对筋脉病变进行诊断,并以推拿手法治疗的方法称为经筋推拿疗法。推拿部位多是手、足三阳、三阴经筋等十二经筋所过之处,如腿、臂、肘、肩、腰、髋、膝、踝等。经筋推拿疗法的手法原则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祛瘀、解痉、散结、复正”为手段,使经筋疏通,达到治病的目的。经筋推拿手法常用的有推…  相似文献   

2.
壮医经筋疗法是在中医十二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独特的“查灶术”、“松筋术”等而成的综合治疗方法。壮医经筋疗法遵循“以灶为腧”的取穴原则和壮医经筋“解结消灶”的治疗原则,运用理筋手法,针刺消灶疗法,火罐疗法等三种治疗方法,单式或两联、三联复合运用,手法疏解结灶,针刺消灶解结,投拨火罐,增强功效。对经筋因素形成的病症及经筋相关的病症有较好疗效。现对十年来临床应用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经筋疗法是壮医的重要诊疗方法之一,千百年来一直秘传于壮乡民间。黄敬伟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首次发现人体208个功效特殊的经筋穴位,揭示了由于伤筋造成的48种难治病病因。其所创立的“壮医经筋查灶法”弥补了现代医学对“筋结”病灶的形成并隐藏于体内,且医疗设备不能检测的缺陷。经筋筋结病灶的发现,填补了当今高科技诊病仪的一些不足,为疑难杂症诊断开辟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理论,诊疗和临床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华经筋疗法的特色,在理论特色中,阐述了经筋疗法的来源,“微型查灶法”的应用,点-线-面-多维这一经筋病变的形成创新理论及“以通为补”的应用;在诊疗特色中主要介绍了经筋疗法确立以“经筋查灶”为先导,以“以灶为俞”为诊疗法则,创立了“手法-针刺-拔罐-多维系列解锁”的解型综合疗法,在临床特色中阐述了本疗法简便易行,应用范围广泛,特别对许多疑难杂证有奇效,因  相似文献   

5.
经筋疗法的源流、理论和临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筋理论入手,阐释了经筋、经筋病症、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经筋疗法的源流;涉及了理筋手法、针刺“消灶”疗法、火罐疗法、艾灸疗法、刮痧疗法等各种经筋治法;分析了经筋疗法的适应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目的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经筋疗法;认识到经筋疗法与传统推拿、针刺、艾灸、刮痧等的不同;深刻理解经筋病症的内涵;扩大经筋疗法的治疗范围;推进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加速经筋病症诊疗的规范化进程;并使其成为中医内病外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蕾  陈以国 《光明中医》2011,26(5):1076-1077
目的总结经筋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近10年临床文献加以总结。结果经筋治疗组疗效全部优于传统针刺组或药物治疗对照组。结论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疗法在针灸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中医特色疗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筋针疗法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整理从业30余年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经验后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肩周炎作为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学归属于“经筋病”范畴,且部分十二经筋走行分布于肩关节,筋针疗法具有一定特色及优势。根据肩周炎病情的发展,阐述筋针结合运动疗法在筋肉型、筋骨型、筋脉型三个阶段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岐黄针疗法是陈振虎教授在长期针灸临床工作中对传统针灸的继承与创新,针具与手法皆具自身特色,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完整的“理-法-方(穴)-术”体系。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注重经筋辨证,认为其病位在经筋,与肉、筋和骨失调相关。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注重“点-线-面”相结合,以经筋为“线”,以分筋取穴或脏腑气血相关的穴位为“点”,再根据病位深浅为“面”选取五刺法达到筋肉骨同调。岐黄针疗法可以减轻膝部的疼痛、改善运动障碍,临床中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10.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方法:以历史沿革为轴线,回顾并简要总结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起源形成,发展完善,衰落和振兴的历史。结果: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源于上古,形成于汉代,历经千百年来医家不断的医疗实践,继承总结,发展完善,流传沿袭并应用至今。结论: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中医药和针灸的精粹,努力完善和提高对经筋理论的认识,使经筋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和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70-1372
中药穴位敷贴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物透皮吸收技术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配合药物局部吸收和激发穴位经气的作用,来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中药穴位敷贴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作用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和风湿性疾病方面,单独使用或配合其他疗法协同作用都受到较好评价,现将近年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临床报道综述如下,并分析相关实验研究,为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应用此法,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筋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石学敏院士根据经筋病候特点,设立经筋刺法,临床治疗屡获量效,形成了其独特的临证特点。  相似文献   

13.
经筋疗法是基于传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各种经筋病治疗方法。就经筋相关理论文献、经筋病定义、经筋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经筋疗法作用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回顾,提出经筋疗法及经筋理论相关研究的思路与展望,为进一步发扬经筋疗法,深入挖掘经筋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探中医色彩疗法安徽省中医文献所毛喜荣,单文龙(230001)安徽中医学院陈茹琴(230038)关键词中医色彩疗法,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色彩理论是近代心理学理论之一。它研究不同色彩对人体心理、生理、病理现象的不同反应,并利用它来调整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经筋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医经典与经络理论的角度分析,探讨经筋的属性、经筋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经络间的关系,从经筋角度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效果,为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医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按摩、拔罐、刮痧等方法。伴随着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普及和完善,中医非药物戒毒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特别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中医非药物戒毒的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就近10年中医非药物戒毒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中医非药物戒毒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参考文献33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相关文献,对该病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疏理概括出中医治法,包括中医内治、药物外敷、拔罐、针灸、推拿等疗法,临床多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安全有效,且易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经筋疗法治疗“腰腹腿三联征”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动用新型非药物疗法--经筋疗法治疗腰腹腿三联征的经验。文章突出经筋疗法的辨证施治方法及其特殊疗效的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9.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一定的致残率。中医非药物疗法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KOA的治疗。但中医非药物疗法也存在准入门槛较低、治疗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最终影响了治疗效果。如何在临床中科学选择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其最佳治疗效果,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针刺、艾灸、针刀、拔罐、刺络拔罐、手法等KOA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给出了明确的推荐意见,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科学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从临床分期、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循证证据4个方面解读了《指南》中KOA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临床科学选择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KOA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病症特点的总结,探讨临床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关刺疗法治疗经筋病症的经验和理论依据,以便同行借鉴应用,更重要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在继承中医理论和传统针刺方法的同时,对其予以挖掘深化发展,应用于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