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其组胺释放的影响,探讨该模型用于体外评价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的可行性。方法: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收集致敏后大鼠血清,将其与体外培养RBL-2H3细胞孵育12h,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双黄连注射液与致敏RBL-2H3细胞共培养1.5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结果: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胺实验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可显著引起致敏RBL-2H3细胞组胺释放,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促进致敏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提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评价中药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华蟾素注射液中总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与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华蟾素注射液中总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为酯蟾毒配基在6.4~32μg线性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0.005 66X+0.027 6(r=0.999 9)。5批华蟾素注射液中总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4.62~5.80 mg.L-1。结论: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以作为华蟾素注射液中总蟾毒配基类成分含量测定的质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内酯类成分含量检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等成分含量。方法 :醋酸乙酯分离提取华蟾素中脂溶性成分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 ,以Econosphere C1 8柱为分析柱 ,乙腈 水 (50∶5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2 99nm。结果 :该测定方法准确 ,分离效果好 ,灵敏度高。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华蟾素注射液中各蟾毒内酯类成分含量分别为蟾毒灵 0 .333μg·mL- 1 ,华蟾酥毒基 0 .1 59μg·mL- 1 ,脂蟾毒配基 0 .1 1 0 μg·mL- 1 。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灵浓度从理论上讲已达到有效作用浓度 ,可能是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内外观察华蟾素蟾毒配基对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免疫机制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无菌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制备淋巴细胞悬液,设置多个华蟾素蟾毒配基浓度组进行给药,MTT法检测LPS和ConA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用预孵育淋巴细胞6 h后加入Con A或LPS诱导细胞活化,通过基于流式细胞术的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对细胞上清液进行GM-CSF、TNF-α,IFN-γ,IL-1α,IL-2,IL-4,IL-5,IL-6,IL-10多细胞因子检测以评价药物体外免疫效果。建立AsP C-1胰腺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待给药一定时间后取小鼠血清,利用流式细胞仪通过相同方法对血清进行相同细胞因子检测,评价其体内免疫效果。结果:华蟾素蟾毒配基单独作用和与刺激剂协同刺激淋巴细胞结果发现,与ConA协同作用时能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NF-γ、GM-CSF、IL-1α、IL-4、IL-5和IL-6,单独作用能刺激分泌TNF-α、IL-2、IL-4和IL-5,而与LPS协同作用除了刺激TNF-α和IL-6分泌外,则抑制INF-γ、GM-CSF、IL-4和IL-5的分泌。0.05和10μg/ml为易引起药物刺激或抑制作用变化的浓度组。药物体内作用胰腺癌荷瘤裸鼠免疫效果观察发现,与吉西他滨和华蟾素注射液相比,蟾毒配基能更多的增强细胞因子的表达,1mg/kg浓度组对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2mg/kg浓度组对脾脏的作用与华蟾素注射液和吉西他滨相当。结论:华蟾素蟾毒配基在体外可一定程度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体内能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但作用机制以及体内免疫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芥平喘巴布剂在细胞水平对Ⅰ型变态反应所引起的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麻芥平喘提取物对RBL-2H3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根据MTT比色法结果选择麻芥平喘提取物5个不同的实验浓度,阳性对照组选用色甘酸钠。以C48/80刺激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通过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致敏的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TNF-α及组胺的影响。结果:高浓度麻芥平喘提取物对RBL-2H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7.5 mg/m L。较高浓度麻芥平喘提取物可抑制激活的RBL-2H3细胞释放TNF-α和组胺,且其抑制作用强于色甘酸钠0.1 mg/m L组。RBL-2H3细胞激活后释放TNF-α抑制率与麻芥平喘提取物浓度的对数呈正相关(P=0.0020.01)。结论:麻芥平喘巴布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经C48/80激活的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TNF-α及组胺,这可能是麻芥平喘巴布剂抑制哮喘I型变态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华蟾素注射液中酯蟾毒配基体内外抗肿瘤的作用效果和对部分酯蟾毒配基类单体体外抗胰腺癌细胞的药效筛选,以明确酯蟾毒配基抗胰腺癌的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现代色谱技术分离华蟾素注射液,得到酯蟾毒配基类成分,采用HPLC-DAD-FT-ICR-MS分析并鉴定酯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主要单体。通过体外细胞筛选酯蟾毒配基抗肿瘤的活性,在体内建立胰腺癌荷瘤裸鼠模型以评价酯蟾毒配基药效,在体外将分离所得酯蟾毒配基的主要活性单体进行抗胰腺癌活性筛选。结果:华蟾素注射液中的酯蟾毒配基在体外对肝癌BEL7402细胞,胃癌BGC823细胞和胰腺癌SW1990,MIAPaCa-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47±0.03),(0.06±0.01),(0.06±0.02),(0.11±0.03)g·L~(-1),酯蟾毒配基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20 mg·kg~(-1),体内对SW1990荷瘤裸鼠的治疗效果接近化疗药物吉西他滨,从酯蟾毒配基中分离并鉴定的12个活性物质体外抗胰腺癌的活性筛选出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和嚏根草苷元对SW1990和Bx PC-3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华蟾素注射液中酯蟾毒配基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率与胃癌几乎相同,在体内对胰腺癌荷瘤裸鼠有明显治疗效果,同时酯蟾毒配基中的单体成分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和嚏根草苷元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蟾素蟾毒配基类有效组分体内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华蟾素酯蟾毒配基类有效组分在体内对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其免疫作用机制提供药理学和药效学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癌肿瘤细胞As PC-1,建立As PC-1胰腺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待给药结束后,通过流式细胞术的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对小鼠血清进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检测,并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相应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评价其体内免疫效果。结果:酯蟾毒配基类有效组分体内作用As PC-1胰腺癌荷瘤裸鼠免疫效果观察发现,与吉西他滨和华蟾素注射液比较,配基类组分能更多的增强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低剂量组对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高剂量组对脾脏的作用与华蟾素注射液和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相当。结论:华蟾素酯蟾毒配基类有效组分在体内能引起多种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但具体的免疫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绿原酸对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未致敏和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绿原酸的致敏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正确评价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地位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未致敏RBL-2H3细胞和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比色法检测过敏介质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 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结果: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直接刺激RBL-2H3细胞并未引起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将RBL-2H3细胞与绿原酸或双黄连致敏血清共孵育致敏后,绿原酸完全抗原再次作用于细胞,可引起细胞组胺释放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结论:绿原酸作为小分子物质,以半抗原形式存在,本身不具有致敏性,但它能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绿原酸作为双黄连注射剂的一种有效成分,同时也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致敏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采用血清抗体致敏的RBL-2H3细胞对清开灵、痰热清2种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阳性药卵白蛋白(OVA)、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分别与Al(OH)3凝胶佐剂混合作为致敏源,Wistar大鼠sc致敏源制备抗体血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总Ig E水平。取抗体血清致敏RBL-2H3细胞,48 h后再以药物激发致敏细胞,检测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另取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PCA)实验,观察动物皮肤蓝斑阳性反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VA、清开灵、痰热清组大鼠抗体血清总Ig E水平著显升高(P0.05、0.01)。致敏细胞脱颗粒结果显示:采用OVA和清开灵、痰热清注射液抗体血清致敏细胞,再经药物激发后RBL-2H3细胞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明显增加(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最大的相对释放倍数分别为3.7、1.53、1.98。大鼠PCA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大鼠蓝斑阳性反应最高百分率分别为100%、100%、86%。RBL-2H3细胞实验与PCA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血清抗体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可以用于对中药注射剂过敏性的初筛或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探讨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清开灵注射液孵育RBL-2H3细胞30 min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阿利新蓝染色试验、Annexin V结合试验、β-氨基己糖苷酶测定试验检测细胞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不同浓度清开灵注射液可诱导细胞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脱颗粒率及组胺释放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单次给药即可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诱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其临床首次用药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加味犀角地黄汤与桃红四物汤对细菌脂多糖诱导的兔内毒素血症中ET-1、vWF、TNF-α、CD62P表达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评价凉血化瘀法在内毒素血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活血组、凉血组,每组各8只。活血组及凉血组采用脂多糖诱导内毒素血症并分别给以桃红四物汤及加味犀角地黄汤灌胃。治疗中注射脂多糖后分别于3 h、24 h、7 d时ELISA检测兔血清ET-1、vWF、TNF-α水平,细胞流式法检测CD62P变化,记录球结膜微循环图像。结果:凉血组、活血组及模型对照组在注射脂多糖后3 h兔血清ET-1、vWF、TNF-α、CD62P水平及球结膜微循环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注射后3 h及24 h时,凉血组所有观察指标及活血组除TNF-α外的其他指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各时间点凉血组各指标下降较活血组更为明显。结论:活血化瘀在脂多糖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中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治内皮损伤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加味犀角地黄汤具有更强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B型脑利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1(TNF-α)、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参附注射液。2组均于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BNP,CRP、TNF-α、IL-6含量。结果:2组心功能Ⅱ级、Ⅳ级、Ⅲ级患者BNP、TNF-α、IL-6、CRP水平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CRP、TNF-α、IL-6水平,心功能越差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穴位脱敏新疗法的效果。方法:用阳性变应原浸液,在头部穴位和背上部穴位联合脱敏治疗419例变态反应性鼻炎伴发哮喘患者。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再用相应的阳性变应原重复皮试,其红晕、肿胀范围比治疗前缩小(P〈0.01)。联合穴位脱敏组^3H-TdR掺入洒巴细胞转化率与A(穴位水针组)或B(上臂皮下脱敏组)两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IgA、IgG、E-玫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三拗汤纳米贴膏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支气管肺炎惠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三拗汤纳米贴膏穴位贴敷,观察记录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咳嗽、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采用ABC - ELISA法检测血清白三烯(LTB4)的、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SD 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针组,其中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针组又分为3 h、24 h、72 h 三个时间点,共10 组,每组8 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眼针组应用线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和TNF-α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6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2和TNF-α含量,并与46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血清TNF-α水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而IL-2水平则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3个月后,则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发展与血清IL-2和TNF-α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IgE抗体和组织胺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Ⅰ型过敏反应试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种中药注射剂进行PCA,ASA试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OVA-sIgE、血清总IgE、组织胺水平检测.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的PCA试验结果为阴性,血清总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3种中药注射剂+OVA(不引起过敏反应的剂量)的研究中双黄连注射液(SHL)、鱼腥草注射液(YXC)的PCA试验均为阳性,OVA-sIgE水平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QKL)的PCA试验为阴性,OVAsIgE水平增加不明显,各组血清总IgE水平增加不明显;3种中药注射剂的ASA试验结果为阳性,3种中药注射剂(临床剂量和临床等效剂量)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且反应强弱呈现剂量和注射速度依赖性,各给药组血清组织胺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血清总IgE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HL和YXC具有增加豚鼠对卵蛋白敏感性的作用,SHL,YXC,QKL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3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异性IgE抗体和组织胺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阿维A联合黄芪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研究及对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维A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阿维A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 临床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9例,另设20例健康人做空白对照观察.对照组口服阿维A 0.2~0.6 mg/kg·d,皮损好转后再逐渐减量维持,直至临床治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水平,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分别为(45.4±12.4)ng/L和(46.4±16.9)ng/L,治疗后分别为(13.8±5.4)ng/L和(20.9±6.3)ng/L,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维A联合黄芪治疗银屑病疗效较好,可能通过抑制TNF-α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青蒿琥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细胞原代培养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80只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第6天选出右后足和两前足关节炎指数之和≥6分的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阳性药物对照组(简称甲氨蝶呤组)和青蒿琥酯大剂量[20mg/(kg.d)]、中剂量[10mg/(kg.d)]、小剂量组[2.5mg/(kg.d)]并灌胃给药。给药免疫后第8天处死大鼠,抽取静脉血,取血清。同时无菌操作取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行原代培养后培养48h,离心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及滑膜细胞原代培养上清液MCP-1、RANTES及TNF-α浓度变化。结果青蒿琥酯大、中、小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及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蒿琥酯大、中剂量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蒿琥酯小剂量组与青蒿琥酯大、中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蒿琥酯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及上清液中炎性趋化因子MCP-l和RANTES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琥酯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TNF-α及趋化因子MCP-1、RANTES相关。  相似文献   

20.
鲜生地治疗慢重肝营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口服鲜生地汁对慢性重型肝炎早期(中医营血症)患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方法: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重肝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鲜生地汁口服,每日100mL;对照组给予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为每周进行血浆置换及血液滤过治疗各1次。分别于第1、2周末检测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水平。结果: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有明显降低。结论:口服鲜生地汁可有效减轻内毒素血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