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L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对兔VX2肝癌微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60只兔VX2肝癌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6组(n=10):单纯药物组(Doc组)、单纯载药微泡组(DLLM组)、药物+超声组(Doc+US组)、单纯微泡+超声组(PLM+US组)、载药微泡+超声组(DLLM+US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组动物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MVD)、CD34及VEGF的表达。结果处理后DLLM+US组的CD34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MVD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LM+US组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DLLM联合UTMD能抑制兔VX2肝癌的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兔VX2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纳米微泡对兔VX2乳腺移植瘤辐照效果的影响。方法制备纳米微泡,于光镜、电镜下观测微泡的大小、形态、分布及稳定性。采用Zeta SIZIER 3000电位仪测定微泡的粒径、电位。60只健康纯种雌性新西兰白兔,麻醉后种植VX2肿瘤于双侧乳腺组织内。2周后,选取乳腺区肿瘤组织直径大小为10mm的兔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实验组(HIFU+纳米微泡)和对照组(HIFU+磷酸盐缓冲液),辐照剂量150 W,辐照时间5s,记录HIFU辐照前后灰阶变化,辐照后行HE染色观察坏死区域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纳米微泡,其理化性质稳定,粒径大小合理,电位均衡。实验组靶区平均灰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示实验组发生凝固性坏死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纳米微泡能明显增强的损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联合Ad-EGFP/HIF-1α介导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将Ad-EGFP/HIF-1α转染EPCs。将30只SD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超声+微泡组(US+MB组)、单纯EPCs组、超声+EPCs组(US+EPCs组)及超声+微泡+EPCs组(US+MB+EPCs组)。EPCs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免疫组织化学(I HC)染色法检测CD34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US+MB+EPCs组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MVD计数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VEGF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超声微泡联合Ad-EGFP/HIF-1α介导EPCs移植可通过促进VEGF的高效表达、刺激心肌梗死周边区血管生成等途径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微泡介导CD/TK双自杀基因质粒转染对在体乳腺癌的杀伤效应。 方法:用人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每组5只。对照组仅给予CD与TK相应的前药(5-氟胞嘧啶与更昔洛韦);质粒组注射质粒(含CD/TK基因)与前药;超声辐照组注射质粒与前药,并予超声辐照;超声辐照微泡组注射靶向超声造影剂(质粒与微泡混合物)与前药,并予超声辐照。实验期间记录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处理结束后5 d,剥除肿瘤,计算各组的抑瘤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瘤内转染情况,计算基因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计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质粒组肿瘤的生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均P<0.05),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72%、21.40%、47.13%。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基因转染效率分别为0.78%、2.81%、23.87%,后者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前两组(均P<0.05)。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组织中均出现CD/TK基因阳性片段,而对照组与质粒组的肿瘤组织中未见。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组织MVD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超声辐照微泡组低于超声辐照组(均P<0.05),质粒组MVD计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辐照微泡介导的双自杀基因系统能有效提高基因转染效率与表达,从而增强对肿瘤生长和肿瘤微血管的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兔肾VX2肿瘤声像图特点及超声造影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兔肾VX2肿瘤在二维灰阶超声(2DU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方向性能量多普勒(CCD)及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探讨CEUS在检测兔肾VX2肿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组织悬浊液注射法建立18只兔肾VX2肿瘤模型,应用2DUS、CDFI和CCD观察肾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和血流表现,实时观察肿瘤在CEUS模式下的造影剂灌注。结果肿瘤2DUS以低回声-等回声为主要表现,形态呈圆形或欠规则,CDFI及CCD呈星点状、短棒状或树枝状血流。肿瘤大部分表现为低增强或者环形增强模式。结论常规超声可作为检测VX2兔肾肿瘤的有效手段,用来实时观察肿瘤的生长变化,CEUS能更好地反映了兔肾种植瘤的特征性血供及微血管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_短发夹RNA(VEGF-C_shRNA)靶向微泡联合超声辐照对乳腺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32只雌性BALB/c裸鼠原位接种MCF-7人乳腺癌肿瘤组织。待移植瘤成瘤后,随机分为4组,G1组为空白对照,G2组采用VEGF-C_shRNA靶向微泡联合辐照,G3组为空白微泡+辐照,G4组为VEGF-C_shRNA静脉治疗。VEGF-C_shRNA靶向微泡治疗中,采用眼球后静脉注射150μg/kg两次,每次注射微泡后采用超声定位肿瘤后对微泡进行多次辐照。观察各组乳腺癌生长的情况。结果 G2组肿瘤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其他组,尤其是在治疗后第3、7、17天其平均增殖率与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2组与G3组比较,第3、7、10、13、17及20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2组与G4组第7、13天以及1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_shRNA靶向微泡联合辐照可以抑制裸鼠乳腺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能量超声辐照联合微泡消融活体犬心肌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超声联合微泡组(US+MB组)、单纯超声组(US组)、单纯微泡组(MB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在心腔内超声(ICE)监控下,将自制多功能ICE导管送入犬左心室。对US+MB组犬于左心室前壁注射0.1ml微泡,以0.3 W/cm2声能对注射部位辐照30s;US组以相同条件辐照,但不注射微泡;MB组仅注射微泡;对照组仅插入导管,不进行其他处理。术后第3天处死动物,进行心脏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肉眼见US+MB组微泡注射部位心肌出现苍白色消融灶,镜下见心肌细胞核固缩、核碎裂等特征;US组、MB组及对照组动物心脏形态学及组织学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微泡能提高超声消融效果,实现低能量超声消融心肌组织,减少心内膜损伤,提高心肌消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67Ga ECT肿瘤显像评价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治疗小鼠肝癌腹水转移皮下瘤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KM昆明种小鼠6只建立小鼠H22腹水转移皮下瘤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单纯低功率超声治疗肿瘤;B组:微泡剂+低功率超声治疗肿瘤.C组:正常对照组,观察三组动物抗瘤效应、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测PCNA、CD34蛋白表达、67Ga ECT肿瘤显像.结果三组小鼠肿瘤处理前后体积变化及生长率比较,B组肿瘤治疗后体积明显被抑制及生长率下降.A、C二组比较:t=0.91,P>0.05;B、C二组比较:t=2.95,P<0.05.形态学改变:B组可见明显的肿瘤血管栓塞及肿瘤坏死.免疫组化检测:PCNA、CD34在C组、A组呈强阳性表达,而B组表达明显下降.A、B、C三组PCNA阳性指数(PI)分别为89.9%、37.4%、91.7%;CD34 MVD计数分别为78.4%、31.2%、77.1%.67Ga ECT肿瘤显像:B组:微泡剂+低功率超声治疗前后,除肝脏部位放射性明显浓聚外,肝癌皮下瘤小鼠右侧前肢见明显放射性浓聚,用ROI技术计算比较,治疗后肿瘤部位放射性明显降低,下降46.2%.结论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治疗小鼠肝癌腹水转移皮下瘤,可以致肿瘤血管栓塞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67Ga ECT肿瘤显像评价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致肿瘤血管栓塞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抑制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5只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的Balb/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3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未行任何治疗组;B组为单纯超声辐照组,仅行超声辐照,未使用任何造影剂;C组为超声辐照联合SonoVue裸微泡治疗组;D组为超声辐照联合Targestar.SA裸微泡治疗组;E组为超声辐照联合包载血管内皮抑素的微泡治疗组。分别于辐照前、辐照后1、14和28d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分析峰值强度(PI)、局部血容量(RBV)和局部血流量(RBF)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切除肿瘤组织行光镜及电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坏死面积(NA)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辐照前各组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辐照后28d,C组、D组和E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和B组,且E组明显小于c组和D组(均P〈0.01)。辐照前各组PI、RBV和R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8d,C组、D组和E组PI、RBF和RBV较辐照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A组和B组(均P〈0.05),E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均P〈0.05)。电镜观察显示,C、D、E组肿瘤细胞核膜消失,核染色质溶聚,呈簇状不规则排列,线粒体空泡化和微血管内皮损伤出血,以E组最为明显,而A和B组鲜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28d,E组肿瘤组织NA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MVD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结论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破坏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微血管,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将来可能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结肠癌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对瘤体内注射恩度凝胶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载恩度的PLGA-PEG-PLGA温度敏感型凝胶,检测恩度凝胶体外释放及超声辐照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建立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分为模型组、恩度凝胶瘤体内注射组、超声靶向微泡破裂组、恩度凝胶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组,每7天治疗1次,连续3次后行肿瘤CEUS,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评价各种处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恩度凝胶在体外平稳释放约1周,超声辐照可提高恩度凝胶的释放速率;恩度凝胶瘤体内注射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处理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肿瘤CEUS峰值强度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及恩度凝胶治疗组(P0.05)。结论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可阻断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微循环,并有效控制恩度凝胶的药物释放速率,使之释放更多药物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空化阻断兔VX2皮下肿瘤血供对无水乙醇消融肿瘤的增强作用。方法将32只VX2皮下肿瘤兔随机分为4组:超声空化组、乙醇消融组、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组、对照组。对各组肿瘤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24h均行CEUS检查,分析肿瘤造影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最后获取肿瘤标本估算肿瘤坏死率。结果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组治疗后24h,肿瘤CEUS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均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组肿瘤坏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超声空化治疗可显著提高无水乙醇对兔VX2肿瘤的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方法 以10 ml牛全血制备体外血凝块,将40个血凝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对单纯超声组以超声针治疗8 min;对单纯尿激酶组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5 000 IU/ml);对超声针+尿激酶组予以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对超声+生理盐水组予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生理盐水;对超声针+尿激酶+微泡组于超声针+尿激酶组基础上向尿激酶溶液中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以称重法计算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观察大体标本溶解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血凝块微观变化。另取9个血凝块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对照组,仅注入2 ml细胞膜特异性橙红色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溶液;超声组,超声针治疗8 min,同时注射2 ml DiI溶液;超声+微泡组,在超声组基础上于DiI溶液中额外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渗透情况。结果 干预前各组血凝块质量(Wbef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尿激酶组与超声+尿激酶+微泡组W0及溶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均<0.05),但该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单纯超声组和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尿激酶组和超声+尿激酶+微泡组血凝块明显破坏,后者更为显著。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血凝块组织疏松,DiI渗透深远,满视野荧光,针道扩大,表面破坏,以超声+微泡组更显著。结论 超声针能显著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能力;联合应用微泡后溶解质量未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栓内注射微泡对体外超声溶栓的增强作用。方法取新鲜人血血栓40份分为4组,每组10份,实验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实验2组:经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2组:经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比较4组的溶栓率。超声频率1.0MHz,声压512kPa。另用超声激励MBDiO释放,观察治疗后血栓内荧光分布与强度。结果实验1组的溶栓率(37.70%±3.17%)显著高于实验2组(11.67%±1.13%)、对照1组(14.37%±2.22%)及对照2组(7.90%±0.68%,P0.05)。血栓内注射微泡后,内可见大片强回声后伴声影,治疗后强回声区在血栓内有扩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1组治疗后血栓内可见大量明亮荧光信号分布,而实验2组治疗后的血栓内部基本无荧光信号。结论血栓内注射微泡和尿激酶介导的超声溶栓率显著高于经静脉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及CT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超声及CT表现。结果灰阶超声(n=6)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呈中低回声团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示病灶内部血供丰富;CEUS(n=4)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呈高强度灌注,并且与膀胱壁同步,灌注较均匀,未见明显充盈缺损。CT(n=5)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呈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超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其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载阿霉素液一固相变型原位注射凝胶(DOX-ISFI)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兔、,x2肝癌后残癌的疗效。方法以24只兔建立VX2肝癌模型,对肿瘤行HIFU不全消融,随机分为HIFU消融与DOX—ISFI联合治疗组(HIFU+DOX—ISFI组)、HIFU消融与空白液一固相变原位注射凝胶联合治疗组(HIFU+N—ISFI组),每组12只,比较两组肿瘤生长率、PCNA表达情况,并以冰冻切片荧光显像观测药物瘤内分布。结果处理后HIFU+DOX—ISFI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其生长率明显低于HIFU+N—ISFI组(P〈O.05);HIFU十D0X-ISFI组肿瘤增殖指数明显低于HIFU+N—ISFI组(P〈0.05);荧光显像姓示药物从注射中心向剧围呈阶梯状分布。结论DOXISFI能钉效治疗HIFUiVX2肝癌后的残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VX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兔VX2肝肿瘤模型分为4组,每组15只。对TACE+RFA组于TACE治疗15 min后行RFA,TAE+RFA组TAE治疗15 min后行RFA,RFA组仅给予RFA,TACE组仅给予TACE。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3、7天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7天检测肿瘤生长率、肿瘤坏死率及Suzuki评分;术后1、3、7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指数。结果 TACE+RFA组术后3、7天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P均<0.05)。术后7天,TACE+RFA组Suzuki评分高于其他3组,TACE+RFA组、TAE+RFA组肿瘤生长率低于RFA组和TACE组、肿瘤坏死率高于RFA组和TACE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HSP70表达均逐渐升高,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术后1、3天TAE+RFA组均高于TACE组和RFA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TACE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E+RFA组、RFA组(P均<0.05)。4组术后3天肝细胞增殖指数均高于术后1、7天,TA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RFA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CE+RFA组和TACE组(P均<0.05)。结论 TACE+RFA、TAE+RFA抑制兔VX2肝肿瘤生长效果优于单独应用TACE、RFA;TAE+RFA对肝损伤更小,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正常兔肝中脂质纳泡与微泡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效果的影响,探讨纳泡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法联合低速离心制备纳泡,观察和分析纳泡及微泡的形态、大小及分布。1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HIFU+生理盐水组、HIFU+微泡组及HIFU+纳泡组,耳缘静脉注入各溶液15s后开始HIFU辐照,辐照功率为180 W,辐照时间5s,观察HIFU辐照前后回声变化,检测靶区组织的凝固性坏死体积以及微细结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的脂质纳泡粒径均一,纳泡、微泡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88.00±53.02)nm、(3058.00±545.20)nm;HIFU+微泡组与HIFU+纳泡组,靶区凝固性坏死体积[(124.26±16.72)mm3,(121.35±11.25)m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大于HIFU+生理盐水组(62.49±4.54)mm3(P均0.05);各组坏死组织微细结构均严重破坏。结论脂质纳泡具有与微泡相同的HIFU增效作用,为纳泡在HIFU技术中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