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搜集大量临床老年高血压病例,研究高血压在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康复护理等方面所具有的规律特点,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通过基线调查的我市老年高血压病例600例,另选30~59岁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老年高血压病情进展控制与个人资料、危险因素、发病季节及昼夜变化所具有的规律特点.结果:男性高血压患者初发年龄集中于50~60岁(占总人数42.77%),而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病年龄分布较广.老年高血压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主,且随年龄增长所占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结论:老年高血压有发病规律可循,为临床治疗及预防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1992和2001年的急诊就诊患者情况,了解心脏急诊患者就诊特点与规律的变化,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方法 病例选自1992和2001年2年急诊心内科就诊的全部患者。以描述法着重分析人口学资料,就诊人数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主要疾病的构成比,并进行对比。结果 2年比较就诊人数明显增加,高发年龄,2年均为60~69岁年龄组。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均为2年患者的主要就诊人群。风湿性心脏病的构成比明显下降。就诊高峰为9:00~11:00,19:00~21:00。结论 对心脏急诊患者就诊分析不但可以为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也可为护理工作提供很好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制定与时俱进的护理对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探讨高血压病患动脉弹性与年龄及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高血压病患,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血压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检测,得出频谱波形各峰值及脉搏波传递时间,分别按照年龄分组,脉压分组,大于60岁患重新按照脉压分组三种方法,将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患脉压升高,波形峰值呈下降趋势,脉搏波传递加快,且各参考值在60岁以后变化明显。按照脉压分组,各参考值变化无规律性。大于60岁年龄组重新按照脉压分组,得出各峰值下降与脉压升高成正比。结论动脉僵硬度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60岁以后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成为大动脉僵硬度进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与时间、季节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0例AMI患者根据昼夜发病时间分为8个时间段(23:01~2:00、2:01~5:00、5:01~8:00、8:01~11:00、11:01~14:00、14:01~17:00、17:01~20:00、20:01~23:00).1年分6个月份段(1~2月,3~4月,5~6月,7~8月,9~10月,11~12月).每周按天计.根据年龄分为2 组:<60岁组,≥60岁组.比较各时间段和各组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①2组AMI昼夜发病高峰在5:01~11:00,发病率为27.9%,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均P<0.01).<60岁组发病未呈现明显高峰时段,≥60岁组发病率在8:01~11:00达到最高峰.②1周内发病情况:2组在星期二有一个显著的发病高峰.③1年内患者的发病高峰在当年11月至次年2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均P<0.05).结论 AMI的发生与时间、季节密切相关.掌握AMI发病的时间规律,在心脏事件出现高峰前加强监控,可降低AMI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邓亚安 《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2):749-750
目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33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血压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长期或间断降压治疗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33例,分别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其血压进行24h动态监测(ABPM),观察收缩压最高值、舒张压平均值、压差、血压峰值等。并根据其结果计算血压负荷值、昼夜变化率及昼夜血压分型并加以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仅有4例血压维持正常范围,最高收缩压〉213kPa者23例(697%),压差〉80kPa25例(75.8%),平均舒张压5.3~78kPa 12例(36.4%),8.0~105kPa20例(60.6%),10.6~12.0kPa1例(3.0%)。血压昼夜节律及分型:减弱、非勺型22例(667%),消失、反勺型7例(212%)。结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①收缩压明显增高,而舒张压明显减低,且脉压差明显增大。②24h昼夜血压多无峰谷变化的特点。③血压昼夜节律以减弱和消失多见,昼夜血压变化分型多为非勺型和反勺型。④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急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五年抢救的老年危重急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以男性和60—69岁年龄组患者居多;发病病种前三位依次为:脑出血、高血压Ⅲ期、颅脑外伤:总体抢救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结论:控制高血压、端正退休人员心态、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多加关注能减少老年危重急症的发生率;提高急诊医师对老年危重急症的知识和抢救技能能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郭建华  张雁霞 《护理研究》2005,19(3):527-528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是当前严重影响中老年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致残率很高,并且发病年龄的下降,已对青少年构成威胁。脑卒中发病率以60岁~69岁为高峰。从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青年人发病主要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嗜酒等不良个人生活习惯有关,中老年则与血压、超重肥胖、高血脂有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脉压差和代表炎症反应的标志物-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选用北京海军总医院2004—01/2005—03年住院资料较全的高血压患者156例为观察对象,血压控制150/90mmHg(1mmHg=0.133Kpa)以下。清晨空腹抽血测定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于抽血前3天不同时间测量血压3次,分别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计算其脉压差。并根据脉压差分为4组:≥70mmHg组,60—69mmHg组,50~59mmHg组和〈50mmHg组。比较不同脉压差组各项指标结果及与脉压差的相关性。结果156例患者均测得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不同脉压差组性别、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和三酰甘油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发现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糖、肌苷和三酰甘油是脉压差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脉压差升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也升高,脉压差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加可能是通过炎症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1986年1月~1996年6月,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开颅手术共116例,并分成两组,发病后8~72小时手术为早期手术组,发病后小于7小时手术为超早期手术组,现对两组手术时机的临床资料和预后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早期手术组(早期组)男90例,女8例。年龄50~59岁41例,60~69岁53例,70~79岁4例。超早期手术组(超早期组)男16例,女2例,各年龄组分别为9例、8例、1例。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8~12小时82例,12~24小时14例,24~72小时2例。1.2临床表现:(1)意识:早期组神志朦胧21例,浅昏迷17例,昏迷40例…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 ,是当前严重影响中老年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病死率、致残率很高 ,并且发病年龄的下降 ,已对青少年构成威胁。脑卒中发病率以 60岁~ 69岁为高峰 ,从 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青年人发病主要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嗜酒等不良个人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卒中不同类型的动态血压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方法82例高血压患者中36例发生脑出血;46例发生脑梗塞。40例Ⅰ期高血压作对照。全部患者均作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24小时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但脑出血组较脑梗塞组更明显,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平均舒张压和下午平均收缩压脑出血组高于脑梗塞组,差异显著(P<0.05)。血压下降率在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与神经降压肽(NT)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其动态血压监测的特征将其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2: 00、8: 00、16: 00分别测定其血浆NPY、NT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而N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在2: 00时NPY水平明显升高(P<0. 05),NT明显降低(P<0. 05)。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1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90例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配对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了脑卒中患者中35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脑梗死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EH患者;24h血压曲线:波峰血压值相近,夜间波谷两值差别较大。两组昼夜节律有极显著差异(P〈0.01)。脑卒中组中脑出血组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脑梗死组。结论:血压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有发生脑卒中可能,应加紧防治。  相似文献   

15.
选择 50—70岁健康中老年人 82例和脑血栓病人 83例,测定 24小 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和脉搏动态变化。研究血液流变性昼夜变化规律与脑血栓 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健康组血液流变学指标24小时变化规律为,凌晨4:00 至8:00呈高峰期,晚20:00呈低峰期。其“高峰期”与“低峰期”对比,各项指标均 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 0.001).而脑血栓病人表现为,在凌晨 4:00的 “高峰期”血液粘度增高幅度加大,微循环滞留时间延长、血栓形成系数升高,在晚 20:00的“低峰期”血液粘下降幅反减小。提示脑血栓病患者除表现血液粘度昼夜 持续在较高状态外,对生物节律反应的敏感度亦比健康人降低。  相似文献   

16.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ge on the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BP) after an α, β–adrenergic blocker, the ambulatory BP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arotinolol chloride administration in nine younger (mean age 491 years) and 14 older (721 years)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fter a 4–week control period, arotinolol chloride was administered twice daily (08:00 and 20:00 hours) for 8 weeks and the ambulatory BP was measured non–invasively at the end of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period. Arotinolo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daytime systolic BP from 1523 to 1409 mmHg (P < 005) and night–time systolic BP from 1373 to 1223 mmHg (P < 001) in the younger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contrast, in the older group, the night–time systolic BP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change, although the daytime systolic B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1550 to 1422 mmHg (P < 002). Diastolic BP in both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arotinolol during the day and night. Night–time reduction of B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older group (– 86 vs –151 mmHg for the systolic pressure P < 001; – 58 vs –98 mmHg for the diastolic pressure P <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不同服药时间进行研究和护理干预,观察给药时间与血压昼夜节律是否相关,以探讨合理的高血压患者给药时间。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6:00~7:00、20:00~21:00服药,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清晨或夜间服药均能有效降低24h平均血压。夜间给药组夜间SBP和夜间DBP显著低于清晨给药组,清晨时段SBP或DBP显著低于清晨服药组。结论通过选择恰当的给药时间,可逆转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有效抑制清晨时段血压的迅速上升,降低心脑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2组,<10%为非杓型组(72例),≥10%为杓型组(78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性质,并对斑块进行分级。计算不同脉压水平[≤60 mmHg(1 mmHg=0.133 kPa)、61~89 mmHg、≥90 mmHg]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1例,位于双侧20例,右侧15例,左侧26例,斑块检出率为78%(61/78);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8例,位于双侧38例,右侧14例,左侧16例,斑块检出率为94%(68/72)。非杓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P<0.01)。杓型组中硬斑30例、软斑13例、混合斑8例,非杓型组中硬斑12例、软斑24例、混合斑32例;杓型组中斑块分级为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17、33、13、15例,非杓型组中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6、8、25、33例。2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斑块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75,P均<0.01)。43例患者脉压≤60 mmHg,斑块检出率为72%(30/43);65例脉压为61-89 mmHg,斑块检出率为88%(57/65);42例脉压≥90 mmHg,斑块检出率为98%(41/42)。脉压≤60 mmHg、61-89 mmHg、≥90 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P=0.00)。结论脉压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关系,寻找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收集200例脑梗死患者、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1年血压水平检测随访。观察脑卒中再发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差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病组(P〈0.05)。脑卒中高血压组1年随访结果,再发脑卒中28例(13.86%)。脑卒中非高血压组有2例再发脑梗死发生(2.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85.71%再发脑梗死者、100%再发脑溢血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结论对脑卒中患者的1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再发与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控制不理想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初发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 的关系。方法:237 例初发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分二组,脑出血组:91 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50 例,无高血压病史者41 例;脑梗塞组:146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81 例,无高血压病史者65 例,每例均测定发病时血压和就诊后NFD积分。结果:无论脑出血或脑梗塞,也无论过去有无高血压病史, NFD积分重、中、轻三组间,起病时收缩压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NFD积分越高, 收缩压水平越高; NFD积分重组者起病时舒张压高于轻组者,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初发完全性脑卒中发病时血压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