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2月行腹部手术922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83例,发生率为9.0%。现将发生原因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3例,男27例,女56例;35岁以下12例,35~55岁37例;55~75岁34例;病种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2.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脊柱手术后感染病例给予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及内固定取出、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结果 随访6~24个月,14例切口全部愈合,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病灶尽早切开引流,行内固定取出、清创、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脊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脊柱手术后感染病例给予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及内固定取出、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结果 随访6~24个月,14例切口全部愈合,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病灶尽早切开引流,行内固定取出、清创、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08年954例腹部手术病例,调查其危险因素并分析。结果:腹部切口感染31例,占医院感染率的34.44%;切口感染率由高到低,年龄组依次为〉55岁、〈13岁、13~16岁,手术时间≥2h、〈2h;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结果以G^-菌的大肠杆菌为主,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搬迁后环境卫生合格率增高,切口感染率降低。结论:年龄、手术时间、环境卫生、手卫生等是腹部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14例腹部手术后并发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8年8月~2001年8月共做腹部手术500例 ,其中年龄60~65岁26例 ,20~59岁474例 ,手术时间>2小时247例 ,<2小时253例 ,全身麻醉195例 ,椎管内麻醉305例 ,术后并发肺炎14例 ,肺炎发生率为2 8 %。其中男8例 ,女6例 ;60岁以上3例 ,60岁以下11例 ;手术时间>2小时并发肺炎10例 ,<2小时4例 ;全身麻醉术后并发肺炎11例 ,椎管麻醉术后并发肺炎3例。2护理措施对预防术后并发肺炎的作用术前指导是获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处理方式。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38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体温表、病历、医嘱单、辅助检查和切口分泌物培养等进行分析,了解患者有无出现切口感染,并同时通过观察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贫血、急诊手术与否、手术切口、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分析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分析出7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分别是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有基础疾病、贫血、行急诊手术、术中有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大于或等于2 h、术中出血量大于或等于200 mL。以上各因素不同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引起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做好预防和处理,尽量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皮下引流管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9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14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放置皮下引流管,对照组患者术后不放置皮下引流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及二次清创缝合发生率.结果 190例患者,手术均较成功,无1例死亡.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93%,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89.66%;观察组3例(2.07%)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12例(8.28%)发生切口感染,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例行二次清创缝合,对照组7例行二次清创缝合率,观察组二次清创缝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放置皮下引流管可以降低切口感染和二次清创缝合的发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朱建华 《江苏医药》2006,32(7):606-606
无机械因素引起的胃排空无力,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采集1998年-2005年30例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部切口裂开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在腹部外科发生率为1%~3%,发生时间在手术后4~10 d,一般在腹部缝线拆除后切口裂开。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及经济上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生命。对2005年—2008年我院外科腹部切口裂开患者的病因及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柯  冯铎  喻军  陶霖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33-143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26例采用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生跃抑素等非手术方法治疗,1例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2.6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2周,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手术治疗操作困难且易引起并发症,应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肠绞窄。  相似文献   

11.
我们搜集1997~2006年我院收治的70岁以上的老年腹部手术347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有63例,占18.2%.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是一种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者会危及生命.笔者于2000-2010 年期间共发现32 例切口裂开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1]的病因、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2005年7月4105例腹部手术患者出院前65例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结果:63例术后发生机械性肠梗阻,18例行非手术治疗,4 5例再次手术,其中6例(9.5%)行第三次手术,1例(1.6%)行第四次手术。3例(4.8%)二次术后死亡,1例(1.6%)三次术后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生与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及重视不够有关,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
腹部切口裂开是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1990年1月-2006年1月共施行腹部手术2123例次,发生切口裂开31例,占1.4%,现将伤口裂开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呃逆是外科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是隔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阵发性不随意挛缩,声门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征性的声音。中医称呃逆乃气冲上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之症,古称“哕”。腹部手术后给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使患者的体质虚弱,直接影响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从而延缓了患者的饮食恢复,对机体恢复不利。由于顽固性呃逆常使患者不能自制,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严重的摧残,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1996年6月~2004年12月共实施腹部手术851例,其中32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经治疗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8~75岁。上腹部手术15例(46.9%),其中胃大部切除术5例(33.3%),脾切除术4例(26.6%),胃穿孔修补术、肝破裂修补术各2例(各占13.3%),腹壁疝修补术、胰腺炎腹腔引流术各1例(各占6.6%)。中下腹部手术17例(53.1%),其中剖宫产术(下腹横切口)7例(41.2%),阑尾切除术(包括探查切口)5例(29.4%),肠梗阻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各2例(各占11.8%),睾丸固定术1例(5.9%)。临床表现为术后5~8天切口出现黄色渗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和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症进行预防。方法 选取62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对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切口长度以及抗菌药物处理等因素有关。结论 年龄、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切口过长、手术持续时间长短以及采取手术类型都是引发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解剖和功能的改变,还可导致全身性生理紊乱,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是腹部外科的一个难题。现就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与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切口感染在腹部手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传统的清创、引流、换药等治疗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愈合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开支均增加。呼玛县人民医院对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进行治疗,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