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和肝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了明确肝细胞(hepatocyte,HC)和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肝纤维化胶原合成和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在分离培养大鼠HC和SHC的基础上,用H—L—胰氨酸掺入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分析体外培养的HC和HSC胶原合成和分泌功能。结果 发现HC和HSC合成胶原的能力相似(P>0.05),而HSC分泌胶原能力较强(P<0.05—0.01)。结论 HSC在肝脏胶原合成和分泌中可能起主要作用,但HC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软肝抗纤方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然后应用药物血清处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软肝抗纤方和秋水仙碱药物血清均能抑制HSC的增殖与胶原蛋白的分泌,前效果更为明显。结论:软肝抗纤方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的异常合成,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粉防已碱(tetrandrine,Tet)与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z)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原位灌注法分离、培养大鼠HSC,并分别给予2.5mg/L及5mg/L Tet、0.5mg/L Glz、2.5mg/L Tet 0.5mg/L Glz、5mg/L Tet 0.5mg Glz干预,分别检测各处理组HSC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水平。结果:5mg/L Tet、0.5mg/L Glz和各浓度Tet联合Glz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SC 3H-TdR掺入和增殖(P<0.05);能够显著抑制体外培养HSC 3H-脯氨酸掺入(P<0.05),降低上清液HA、Ln和CIV水平。5mg/L Tet联合Glz作用最为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Tet与Glz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HSC DNA合成、细胞增殖及ECM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的愈合反应,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以细胞外间质(EMC)增加,肝内纤维和结缔组织沉积为基本特征。肝结缔组织由胶原、非胶原基质蛋白及有关细胞组成,前二者即为ECM。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ECM合成增多的主要因素,枯否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对HSC的激活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新  李定国 《上海医学》2002,25(11):699-701
目的:检测激活素(ACT)A对肝星状细胞(HSC)系LI90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人ACT A(0.025-250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镦泡抑素(FS)处理体外培养的人HSC系LI90,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ACT A浓度在0.025-250ng/ml范围内,均可刺激LI90细胞增殖,0.025-25ng/ml浓度范围内的ACT A作用轻微,而250ng/ml的ACT A作用明显增强(P<0.01);相反,TGF-β1(2.5ng/ml)对LI90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0.315ng/ml FS与浓度为0.25ng/ml的ACT A共同孵育可阻断ACT A促进LI90增殖的活性(P<0.05),而0.315ng/ml FS单独作用对LI 90细胞生长明显影响。结论:ACT可促进HSC增殖,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活素A(ACTA)对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初次传代后,HSC随机分为八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CT A和TGF-β1。加药后24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含量。结果:ACTA能刺激体外培养HSC分泌ECM,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100μg/L)呈剂量依赖关系;100μg/L ACT A刺激HSC分泌ECM的能力与10μg/L TGF-β1。相当,而且ACTA能协同TGF-β1发挥该生物学效应。结论:ACTA参与肝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窦内皮细胞凝集素(LSECtin)对肝脏星形细胞(HSCs)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大鼠肝星形细胞系HSC-T6,分为对照组和LSECtin处理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3H]-胸腺嘧啶核苷(H~3-TdR)掺入法检测HSC-T6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和比色法检测HSC-T6细胞胶原合成与分泌的情况。结果:LSECtin剂量依赖性的抑制HSC-T6细胞增殖,其中10~(-7)mol/L的LSECtin对HSC-T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50%。另外,LSECtin对于HSC-T6细胞胶原的合成与分泌也有显著地抑制效应,并呈剂量关系。其中,10~(-7) mol/L的LSECtin对HSC-T6细胞胶原合成与分泌抑制率分比为55%和52%。结论:LSECtin是肝星形细胞的增殖、胶原合成与分泌的抑制因子,对于肝纤维化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为靶标防治肝纤维化机制研究的概况。中医药干预HSC的途径主要通过阻断HSC活化,抑制HSC增殖,干扰HSC自分泌及旁分泌活性因子功能,调节胶原代谢,抑制HSC收缩及调控其细胞内信号传导。目前中医药制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仍较弱。随着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阐明.有望能开发出作用更强、疗效确切的抗肝纤维化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重组肝再生增强因子(rALR)、苦参素和丹参对大鼠肝脏星形细胞(HSC)株IGl2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以研究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利用DNA重组、转导、诱导及纯化等一系列方法制备肝再生增强因子重组蛋白,利用胶原酶灌注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星形细胞,用有限稀释法建立大鼠HSC株IG12;于体外观察rALR、苦参素和丹参作用于IG12后IGl2酸性磷酸酶活力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改变。结果 rALR、苦参素和丹参均可显著抑制IGl2的增殖,并选择性地抑制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结论 rALR、苦参素和丹参均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IG12对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筛选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白细胞介素 - 1 0 (IL- 1 0 )干预在体外培养激活的以及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进一步激活的肝星形细胞 (HSC)模型 ,观察 HSC增殖、凋亡、收缩及胶原与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等生物学活性 ,了解 IL- 1 0对大鼠HSC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探讨 PDGF对 HSC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星形细胞系 ,分别用 IL- 1 0、PDGF干预以及二者共干预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收缩情况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干预前后细胞增殖状况的改变 ,用半定量 RT- PCR方法检测各组 、 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 - β1 (TGF- β1 )、表皮生长因子 (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及 Fas/ Fas L m RNA表达情况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IL- 1 0、PDGF干预 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PDGF显著增强 HSC收缩与增殖 ,促进 、 型胶原及 TGF-β1 、FGF的表达 ;IL - 1 0显著增强 HSC表达 Fas L ,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HSC的增殖以及对 TGF-β1 、FGF的表达 ;IL - 1 0可显著抑制 PDGF的促收缩、增殖及促 、 型胶原、TGF-β1 表达等作用。 结论  IL - 1 0对 HSC的增殖、收缩以及表达 、 型胶原、TGF-β1 、FGF等多方面生物学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通过 Fas/ Fas L途径诱导 HSC凋亡  相似文献   

11.
肝干细胞--肝卵圆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向阳  滕皋军 《现代医学》2005,33(2):129-131
对于肝卵圆细胞的研究已有一定时间,但近几年才明确其属于干细胞范畴,笔者简要综述了肝卵圆细胞的特征、来源、调控分化及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运动对高脂喂食小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脏脂质蓄积及炎症的影响,探讨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脏脂质蓄积及炎症的潜在联系.方法 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普通饲料组(ND)、高脂饲料组(HFD)、高脂运动组(HFD+ EX).采用小鼠跑步机对HFD+EX组小鼠进行运动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浆和肝脏的一般生化及炎症指标,进行肝组织HE染色、油红0染色,观察肠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与ND组相比,HFD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毒素(LPS)、空腹胰岛素(FINS),肝组织TG、T-CHO,空腹血糖(FBG)的含量和TLR4、TNF-α、IL-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HFD组相比,HFD+EX组小鼠血浆TG、LPS,FBG,肝组织TG、T-CHO的含量和TLR4、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HFD组较ND组小鼠脂肪空泡增多,脂滴增大;HFD+EX组较HFD组小鼠脂肪空泡减少,脂滴减小.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D组小鼠肠上皮黏膜微绒毛稀疏且紧密连接结构宽度增大,HFD+ EX组小鼠较HFD组肠上皮黏膜微绒毛增多且紧密连接结构宽度减小.结论 运动可能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高脂喂食小鼠肝脏脂质蓄积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阿霉素肝血管输注与血液灌流二者联合应用,以NK107树脂、日本活性炭作为吸附剂,观察其清除外周循环血液中阿霉素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肠系膜静脉输注阿霉素,同时大鼠股动、静肪插管进行血液灌流,同效液相色说(HPLC)法测定血中阿霉素浓度。结果:灌流15min,30min,60min,120min时,灌流组Ⅰ(NK-107树脂为吸附剂)、灌流组Ⅱ(日本活性 吸附剂)血浆阿霉素浓度  相似文献   

14.
常温下第一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操作简单,出血少,易于推广。本文就14例肝癌病人术中切口选择、肝脏的暴露以及较易损伤的血管(肝静脉、肝短静脉、下腔静脉)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讨论,认为术中对肝脏进行“双合诊”是估计病肝是否能切除和预防术中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瘦素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瘦素能够通过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相关细胞因子和JAK/STAT3、MAPK/ERK1/2、PI3K/AKT等信号通路激活肝星状细胞。中药单体成分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和阻断信号通路来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已越来越深入。通过对与瘦素相关的肝星状细胞激活通路和细胞因子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中药单体成分通过瘦素靶点抗肝纤维化作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报道用色氨酸清除技术检测犬肝血流量。二室模型比一室模型更准确地反映色氨酸体内代谢过程,计算出的血浆清除率、摄取率、肝血流量都比一室模型准确,肝血流量测定与ICG清除技术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色氨酸无过敏反应,国产,价廉。本法操作简便,无创伤性,是一项较理想的检测肝血流量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针对我院50例接受TAE术治疗的病人,根据胆红素、转氯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白蛋白测定的结果,分析肝癌TAE术对肝储备功能的影响。对照组50例,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结果:全部病人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肝功能指标高达治前水平的4—5倍,大部分肝功能在保肝治疗2w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E组治疗后有5例2w后未恢复,其中3例肝功能持续恶化,直至肝衰竭死亡;而TAI组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肝衰。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而TAE组对肝功能的损害较TAI组严重,虽然大部分为暂时的,短时期能恢复,但要注意部分患者肝衰的存在,以便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8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作色氨酸耐量试验,结果显示16例原发性肝癌全部为明显肝功能损害:F45>7μmol/L(16/16),F/T<0.14(13/13),与肝硬化对照组相似;而肝血管瘤、肝囊肿及转移性肝癌中多为正常,少数有肝炎史者为轻度损害(7/25,3/14,2/3),无F/T>0.14者。这是因为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硬化的基础。提示本试验有助于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别是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B超引导下,切皮作肝穿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21例,疗效满意,无并发症,与手术引流疗法比较,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取得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37例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腹部超声(SUG)、CT、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分别检查37、22、12、4例,36例患者施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及残腔引流术,其中31例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4例经胆囊管置引流管胆总管减压,1例行Roux-en-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1例内囊摘除术后患者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清理胆道引流术.结果:SUG、CT、MRCP均能准确诊断包虫囊肿,对胆道扩张的诊断率分别为67.6%、77.3%、100.0%,ERCP对胆道扩张、胆总管内包虫内囊和(或)子囊碎片及包虫囊肿与胆管相交通的诊断率均为100.0%.术中胆瘘口缝合的19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后残腔胆瘘,而未缝合的17例中8例出现胆瘘, 缝合者平均住院10.9 d, 未缝合者平均住院18 d (P<0.05).结论: MRCP检查对高度可疑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具有诊断准确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该病有确诊意义,而且可对该病术后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治疗.缝合胆瘘、胆道减压是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简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方法,而术中胆道造影和胆道注射亚甲蓝是发现胆瘘口的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