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_3b是应用最广泛的由内源性刺激引起的认知性诱发电位。其可分析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与头皮分布等,并受年龄、性别与注意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儿童P3b各指标有其特定变化规律。P3b在评价小儿神经精神发育与诊察儿童神经精神疾患方面有其独到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诊断作用。方法 48例确诊或可能CIDP患儿及40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和/或SSEP检查(健康对照仅行SSEP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查采用4道肌电图仪进行,包括至少4条运动神经和2条感觉神经;SSEP主要观察正中神经的N6(肘部电位),N13(颈髓电位),N20(皮质电位);胫神经的N8(腘窝电位),N22(腰髓电位),P39(皮质电位)。结果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提示,48例患儿中35例运动、感觉神经均脱髓鞘,符合CIDP确诊标准;8例为感觉神经脱髓鞘,5例为轴突变性为主。40例患儿SSEP异常(未符合CIDP确诊标准的8例感觉受累患儿和5例继发轴突变性患儿的SSEP均异常),其中7例可见臂丛神经干和/或后根水平传导异常,33例同时有腰骶丛和/或后根损害。与健康对照相比,CIDP患儿N13、N22波幅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 SSEP可用于CIDP辅助诊断,特别是对于感觉神经受累为主或继发轴突变性的CIDP患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国产NDI-200型诱发电位仪测定正常小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8例(36耳),算出其各波正常值。测定脑瘫患儿33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其中异常26例,主要是潜伏期I、Ⅱ、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Ⅲ、Ⅲ-V、I-V同程度的延长或波形消失。说明脑干诱发电位能客观反映婴幼儿听力、脑干功能及脑神经的病理障碍,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儿童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骶反射潜伏期正常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方法无下尿路、神经系统和外生殖器疾病的正常儿童共192例,男127例,女65例,年龄1~15岁,平均(7.75±4.96)岁,将受检儿童按年龄大小分成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前期和青春期五组,分别测定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骶反射潜伏期。结果所有检测对象均记录有阴部神经体感头皮诱发电位和骶反射,但在6岁以上77例男性儿童中仅41例(53%)可显示脊髓电位。不同年龄组中阴部神经头皮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统计学有差异(P<0.05),年龄、身高与阴部神经体感头皮电位及中枢传导时间有回归关系,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儿童骶反射、阴部神经体感诱发头皮电位易检测,脊髓电位可在6岁以上部分男性儿童中检测;年龄和身高对阴部神经中枢段传导有明显影响,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检测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小儿周围性磁运动诱发电位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期儿童周期磁运动诱发电位(magne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MMEP) 的年龄特征与发育规律。方法 对257名0-14岁健康儿童应用磁刺激分段测试[第7颈椎(C7)、第4腰椎(I4)、肘和Guo窝]周围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分别在上肢拇短展肌和下肝肌母展肌处记录,获得各年龄期MMEP各项参数和发育特征。结果 除部分幼婴儿因磁线圈放置困难外,在各年龄组正常小儿(包括新生儿)的上、下肢均可记录到清晰、重复性良好的周围性MMEP反应波。各年龄组上下肢左、右间潜伏期差值较稳定,最大值均不超过2.2ms。上、下肢校正潜伏期分别于2岁和1时达到人值的1/2,下肢校正潜伏期和周围传导速度在4岁时先于上肢(6岁)达成人水平,且上、下肢周围运动神经近段传导传速度较远段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以周围段最快,脊髓次之,颅内最慢。结论 (1)婴幼儿是人类周围运动神经传导功能发育的关键年龄期;(2)周围运动神经系统发育遵循由近段及远端, 先下肢后上肢的规律;(3)磁刺激无痛无创可安全地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各年龄段小儿周围运动神经功能的检测,尤其磁刺激能直接诱发神经根段电位,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脊髓栓系综合征(TCS)患儿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IN-SEP)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Keypoit4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TCS小儿PIN-SEP。将记录电极放置于同侧腘窝、腰3棘突、胸12棘突及头顶,分别记录腘窝电位(PF)、马尾电位(CE)、腰髓电位(LP)及皮层电位(P40)。对检测结果按年龄和病因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IN-SEP检测脊髓段电位显著异常(x2=134.06;P<0.05),其中LP异常率为98%。异常形式主要为诱发电位波形消失,提示TCS主要导致神经元轴索损害。结论PIN-SEP检测对于TCS的定位诊断以及TCS时脊髓神经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诱发电位作为一项较新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诱发电位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予相宜的刺激,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生物电反应[1].其各波的神经发生源相对明确,重复性强,评定可靠,并且大部分检测项目很少受睡眠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更适宜儿童检查.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观察缺铁性贫血45例,其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示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峰间期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智能检查发育商均值比正常对照组落后10.52分,P〈0.01。说明铁性贫轿对小儿智能发育及脑干发育有影响,经抗贫血治疗3个月未恢复。  相似文献   

10.
脑干听诱发电位在小儿神经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干听诱发电位(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s,下简称BAEP)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诊断新技术.它是在计算机帮助下,从头皮获取的听觉传导通路电位活动.检查不受年龄限制、无损伤、可在睡眠中进行,因而对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各年龄小儿神经和耳科疾病早期诊断与连续监测,均很有帮助.国内许多医院已开始注意BAEP 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是通过声音刺激,诱发脑干神经细胞产生一定的电位。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许多国家BAEP已成为神经系统检查中必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1240例患儿BAEP资料进行了分析,正常518例,异常722例。其中新生儿,乳幼儿486例;轻-重度异常占74.5%双侧极重度异常占25.5%。BAEP异常最高的疾患为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危险因素,语言障碍,脑干肿瘤智力障碍和脑性瘫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性瘫痪(脑瘫)儿预后康复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128例脑瘫患儿分别在清醒、活动及睡眠状态下检测AEEG及入睡后用10%水合氯醛检测BAEP,并对AEEG、BAE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EEG正常48例(37.5%),异常80例(62.5%)。BAEP正常25例(19.5%).异常103例(80.5%)。并智力低下及癫癎患儿的AEEG异常率高于平均异常率。手足徐动型、混合型脑瘫患儿的BAEP异常率高于平均异常率。绪论脑瘫类型不同,AEEG、BAEP异常率不同。AEEG与BAEP两者从不同的解剖径路发现脑瘫的并发症及判断预后,有助于脑瘫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技术结合诱发电位(EPs)对预测高危新生儿运动发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2例儿童神经康复科门诊随访的高危新生儿,分别在GMs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进行GMs评估和EPs检测,连续随访并在纠正年龄12月龄时根据2006年脑瘫(CP)诊断标准及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确定其运动发育结局,计算全身运动质量、诱发电位以及两者结合的预测效度。结果 112例研究对象运动发育结局,脑瘫26例(23.2%)、运动发育迟缓14例(12.5%)、正常72例(64.3%)。扭动运动阶段GMs及正中神经诱发电位(MNSEP)均异常对运动发育异常的预测灵敏度80.0%,特异度98.6%,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89.9%;不安运动阶段GMs异常对于脑瘫的预测灵敏度96.1%,特异度97.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8.8%;GMs及MNSEP均异常预测效度无显著提高。两阶段中MNSEP均异常对运动发育异常的预测灵敏度82.5%,特异度91.7%,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90.4%。结论在扭动运动阶段联合GMs及MNSEP可提高对高危新生儿运动发育异常的预测效度。  相似文献   

15.
16.
诱发电位检查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诱发电位检查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630014)蔡方成诱发电位(evokedpotentials,EPs)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将神经系统对感觉性刺激所产生的瞬间电反应进行平均处理,从而获得一种恒定反应电位波图形的电生理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中获随访96例,平均随访2年,症状好转者82例。结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全面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膀胱和尿道作为功能单位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功能,即一定容量适当压力储尿和尿液正常排空。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参与下,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协调工作方能实现。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的下尿路某些功能丧失或协同失调,使正常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受到破坏,即为神经源性膀胱,也称神经源性下尿路障碍。该病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泌尿系感染甚至肾衰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清蛋白比值(B/A比值)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相关性,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s)中脑干功能损伤及听神经功能损伤敏感程度.方法 将91例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根据ABRs结果分为A组(未见明显异常)、B组(仅脑干功能受损)、C组(仅听神经受损)、D组(脑干功能及听神经均受损),比较各组间TBIL、B/A比值的差异并分析二者与ABRs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比较,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6,P>0.05),B/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8,P<0.05);B组与C组TBIL、B/A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BIL=2.372,PTBIL<0.05;tB/A=2.794,PB/A<0.01);A组与C组比较、A组与D组比较、B组与D组比较,TBIL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452、3.328、2.256,P均<0.05);A组与C组比较、A组与D组比较、B组与D组比较,B/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71、4.680、2.657,P均<0.05、0.01);C组与D组比较,TBIL、B/A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TBIL=0.705,PTBIL >0.05;tB/A=0.636,PB/A >0.05).TBIL、B/A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919、0.829.TBIL、B/A比值与ABRs有显著相关性(r=0.495、0.564,P均<0.05).结论 B/A比值是预测足月儿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良好指标,ABRs异常中脑干功能较听神经易受损.  相似文献   

20.
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巾的临床意义.方法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64例.男49例,女15例,年龄3~13岁.均已行脊髓栓系松解手术.临床表现为尿失禁,611例合并大便失禁.52例合并足畸形.就诊时和就诊后1年分别行尿动力学和排泄件膀胱尿道造影以及超声检查,治疗期间36例坚持间歇导尿.28例未能坚持间歇导尿.结果 导尿组开始有9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4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76±34.5)ml、(3.5±0.6)ml/cmH2O、(54.6±13.2)cmH2O.1年后3例输尿管反流消失,2例肾积水减轻,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88±30.3)ml、(3.7±0.9)ml/cmH2O、(50.6±11.8)cmH2O,4例发生尿路感染(11.1%).未导尿组开始有7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5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68±37.2)ml,(3.2±0.7)ml/cmH2O,(59.6±15.6)cmH2O.1年后13例合并输尿管反流.9例合并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42±23.6)ml,(1.6±0.7)ml/cmH2O,(72.4±9.3)cmH2O.3例发生尿路感染(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可保护膀胱功能.避免或减轻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并不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