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为了解两系别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别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方法分别分离来源于25例ANLL和20例ALL患者细胞的蛋白质,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和电喷雾质谱(ESI-MS/MS)对ANLL和ALL的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ANLL和ALL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其中首次报道了髓系相关蛋白8和14不仅可以作为区别ANLL和ALL的分子标志,还可以区分ANLL细胞分化阶段,Op18、热休克蛋白27等在ANLL和ALL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将为区分ANLL和ALL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结论这些差异蛋白将有助于了解ANLL和ALL间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差异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危险指向性治疗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接近80%。白血病细胞的分子基因分析和宿主的遗传药理研究是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基础。评估微小残留病的早期治疗效应以综合反映白血病细胞的药物反应和宿主的遗传药理学,是调整治疗强度最可靠的指标。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鉴定个体化治疗的分子靶向。本文综述目前用于儿童ALL预后评估的危险因素及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566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和58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细胞遗传学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FISH检测。结果表明: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aALL中异常核型占62.0%,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t(9;22)(q34;q11)、亚二倍体、超二倍体(47—50)、abn(6q)、abn(9p)、-7等,预后不良的占多数。cALL中异常核型占39.2%,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高超二倍体、亚二倍体、TEL/AML1(+)、+8、超二倍体(47—50)、+21等,预后良好的占多数。其中异常核型、总亚二倍体、总超二倍体(47—50)、t(9;22)(q34;q11)、-7、abn(7q)、abn(14q32)、+Ph在aALL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ALL;cAu.正常核型(N)、高超二倍体、+8、+21*2、TEL/AML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ALL。Ph(+)在aALL中的检出率为20.5%,伴有附加异常的占63.8%。Ph(+)aALL附加异常中+Ph、-7、i(9q+)、9p-、+8、+21、+x、6q-、abn(14q32)、+14出现的比例较高。Ph(+)在cALL中的检出率为4.4%,明显低于aALL(P:0.000),伴有附加异常的占42.3%,附加异常中abn(9p)、abn(7p)、-7、17p-、+21出现的比例较高。结论:本组病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几乎涉及到每一条染色体,复杂核型多见。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异质性克隆性恶性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落后于儿童ALL,治疗效果较差。随着高通量分子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在临床中的研究,使成年人ALL基因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成年人ALL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以及与成年人ALL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相关的基因异常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免疫表型特点。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CD45/SSC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40例T-ALL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表面T系抗原表达依次为CD7〉CD2〉CD3〉CD5,近20%患者CD10表达阳性。140例患者中12例带有B系抗原标记,阳性率达8.57%;136例中31例带有髓系抗原标记,阳性率达22.79%,所有病例均无CD14表达。干/祖细胞标记CD34表达阳性率31.06%,41例CD34+T-ALL髓系抗原表达15例,阳性率36.59%,91例CD34-T-ALL髓系抗原表达14例,阳性率15.38%,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儿童T-ALLCD3表达高于成人(p〈0.05),而CD33表达明显低于成人(p〈0.01)结论:免疫表型分析是诊断T-ALL的重要手段,T-ALL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例 1,男 ,2 0岁。因面色苍白、乏力、咳嗽、咳痰、发热 5个月余 ,于 1999年 6月 2 3日入院。患者 17岁开始从事油漆工作。入院前 5个月出现乏力、面色苍白 ,间断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后好转 ,但反复发作 ,入院前 1周症状加重。查体 :体温 38.8℃ ,脉率 83次 min ,呼吸2 2次 min ,血压 10 0 6 5mmHg(1mmHg =0 .133kPa)。中度贫血貌 ,皮肤、粘膜无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肿大 ,胸骨无压痛 ,两肺听诊呼吸音粗 ,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及中小水泡音。肝肋缘下 2 .5cm ,质中 ,脾未触及。血常规 :Hb 76g …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精确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生物特性和预后异质性很大的一组疾病,ALL的精确诊断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组,是判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综合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ALL的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秦梅  赵庆英  孙桂荣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0):758-758,F003
【病例】 女 ,64岁。因发热伴乏力 11天入院。有银屑病史 5 0年 ,常服用乙双吗啉 ,3年前行肺错构瘤手术。查体 :全身皮肤散在红色斑片状丘疹 ,覆有鳞屑。右腹股沟有 1cm× 2cm大小淋巴结 ,轻触痛。胸骨无压痛 ,肝脾不大。医技检查 :血白细胞 2 3 72×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相似文献   

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生物特性和预后异质性很大的一组疾病,ALL的精确诊断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组,是判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综合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ALL的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miR-16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LBL/AL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宜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38例T-LBL/ALL石蜡标本进行CD3、cCD3、CD10、CD20、CD34、CD43、CD99、TdT、PAX-5、BCL-2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miR-16的表达水平,以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8例T-LBL/ALL中TdT阳性率最高(94.7%),CD34阳性最低(22.1%),PAX-5及CD20为阴性.在39.5%病例中Ki67大于80%.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比较,miR-16在T-LBL/ALL中表达上调,其表达量是淋巴结反性增生的4.87倍(P<0.05).T-LBL中miR-16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优于阴性组预后(P<0.05).miR-16表达与BCL-2蛋白存在相关性(r=0.51,P<0.05).结论:在T-LBL/ALL中miR-16的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16可能与预后有相关性,而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好于阴性组,可能也是一种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罕见豚鼠耳炎奴卡菌的鉴定方法并评价其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形态、生理生化表型鉴定与16S r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使用微量肉汤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结果临床分离的奴卡菌被鉴定为豚鼠耳炎奴卡菌,其对哌拉西林、红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依替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敏感。结论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可用以鉴定豚鼠耳炎奴卡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肿瘤特异性蛋白,寻找新的肿瘤蛋白分子标志物。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及联网检索数据库,鉴定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并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相关蛋白。结果表明,获得了4个表达上调的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其中2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P和阻殖蛋白;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二者在儿童ALL细胞内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胱甘肽S转移酶P和阻殖蛋白有望成为儿童ALL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可发病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年龄是ALL的独立预后因素.儿童ALL有明确的生物学特征及较高的长期生存率;成年人ALL因其生物学特征不同,对大剂量治疗药物的耐受性差,长期生存率较低.儿童型ALL治疗方案是指在儿童ALL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方案,即相对于儿童ALL治疗方案,减少了鞘内注射次数,降低了糖皮质激素及甲氨蝶呤的剂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人ALL患者接受儿童型ALL治疗方案的疗效,明显优于接受成年人ALL治疗方案的疗效.笔者拟就儿童型ALL治疗方案在成年人ALL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细菌16SrRNA、16S-23SrRNA基因测序分析在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临床上血流感染常见的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潘尼变形杆菌、屎肠球菌、粘质沙雷菌、宋内志贺菌、产气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腐生葡萄球菌基因组DNA,运用16SrRNA、16S-23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上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菌种。结果在所分析的19种临床血流感染常见细菌中,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可将除粘质沙雷菌外的细菌鉴定到种的水平,但无法完全区分近缘种属;16S-23SrRNA成功鉴定17种细菌,除大肠埃希菌、宋内志贺菌外所有细菌均成功鉴定到单一种的水平。结论16S-23SrRNA基因可作为血流感染细菌检测较好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西方规模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心,其ALL的治愈率已达到80%,此成就归因了依据危险度所确定的多药联合化疗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患的分层是根据预后因素预测复发危险。研究预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必要的,已被广泛熟知的宿主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药物遗传学。疾病相关预后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特征。早期治疗反常是最有力的预后因素。大的,对照的和随机的临床方案的采用大大地改善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利妥昔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利妥昔单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应用.在成年人前B细胞ALL中,CD20阳性表达可能是不良预后因素.有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年轻的CD20+Ph染色体阴性前B细胞ALL患者的预后.同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还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成熟B细胞ALL患者的预后.另外,利妥昔单抗在异基因造血干细...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是由各种病原体(主要为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见细菌有革兰阳性(G+)球菌和革兰阴性(G-)杆菌.但由于血培养结果往往滞后于临床的要求,所以医师通常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或针对G+球菌和G-杆菌联合用药,导致耐药菌增加与扩散、费用增加,并且使厌氧菌、真菌及一些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率升高,加重患者病情.所以临床上需要尽早检测出脓毒症致病菌并对细菌分型.本研究中利用16S rRNA基因可变区序列随菌种不同有较大变化这一特点分别设计G+菌和G-菌特异性引物,同时用于扩增脓毒症患者的血液标本,以期对脓毒症感染的G+菌和G-菌进行快速鉴定与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issues pediatric,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patients face during and after a diagnosi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and guide appropriate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LL in these young age groups.Data SourcesPeer-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guidelines, patient and family resources, and data from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Conclusion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LL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patients in this age group.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PracticeOncology nurses must be aware of the unique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that pediatric,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patients face while dealing with a diagnosis of ALL, and have knowledge of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these patients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m through treatment and its side effects, fertility options, psychosocial challenges, and survivor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