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组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改变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之后,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好,副作用较少,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国华 《河北医药》2010,32(15):1995-199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评价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1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共治疗24周。观察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胰岛素(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并观察3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FBG、2hBG、FINS、HbA1c、TC及T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FBG、2hBG、BMI较单用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显著下降(P〈0.05),FINS较二甲双胍组显著下降(P〈0.05);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HOMA-IAI升高程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较二者单用疗效好,可作为理想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3.
洪亚君  郭维英 《中国药房》2010,(24):2258-2259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比较2组血糖和胰岛素指标的变化。结果:连用6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2h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FPG、P2hBG、HbA1c、FINS、P2hINS、HOMA-IR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少,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状态,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噻哗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38 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各项指标,并监测肝、肾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前后对比,FBG、PBG甘油三酯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NS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前后对比,餐后2 h胰岛素、体重改变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减缓并发症出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经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口服二甲双胍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罗格列酮,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糖化血红蛋白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6.
瑞格列奈或罗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孙颖 《中国药业》2008,17(5):44-45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或罗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在使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A组给予瑞格列奈,B组给予罗格列酮,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血糖(PG)、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比较,降FPG作用无显著性差异,A组降PG作用优于B组(P〈0.05),A组促餐后胰岛素分泌优于B组(P〈0.05)。结论两组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MET)联合罗格列酮(RSG)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某院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2013年6月~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罗格列酮治疗,实验组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分析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5%)和实验组患者(25.00%)无显著区别,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进行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并评价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两种药物在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二甲双胍组40例患者与罗格列酮组40例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HOMA-IR、Fins、HbA1c、2hPG及FPG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仅HOMA-β指标显著上升(P<0.05),统计学均具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不具意义.结论 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两种药物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及胰岛素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评价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两种药物在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二甲双胍组40例患者与罗格列酮组40例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HbA1c、Fins、FPG、2hPG以及HOMA-IR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仅有HOMA-β指标发生显著上升(P<0.05),均具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3个月后各项指标比较显示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两种药物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及胰岛素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各50例,分别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周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治疗后血糖、血脂改善情况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罗格列酮组不良反应小。结论罗格列酮治疗T2DM的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可以显著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能够持久而稳定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国产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根据给药方案,按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研究对象为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已经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1个月基础上,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原治疗方案与用药剂量不变,加用罗格列酮4mg每日一次为试验组,加用二甲双胍0.25g每日二次为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试验前后均进行空腹及餐后2h的血糖和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生化、血脂等检查.结果共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入疗效统计,其中,试验组102例,对照组96例.罗格列磺脲类药物联用及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联用均明显降低(P<0.01)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罗格列酮试验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09%,而二甲双胍对照组降低达0.95%.试验组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比基础值分别下降2.52mmo1·L-1(25.0%)和5.63mmo1·L-1(35.6%)(P<0.01),对照组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比基础值分别下降1.76mmo1·L-1(17.7%)和3.73mmo1·L-1(23.8%)(P<0.01).罗格列酮试验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均有显著意义的增高,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无变化.未见肝功能损害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其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近.结论对于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近期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4mg罗格列酮每日1次,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其作用略强于加用0.25g二甲双胍每日2次.未见肝功能损害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口服罗格列酮(4~8mg,qd)和二甲双胍(250~500mg,tid)治疗,在试验期间不使用其它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餐后2h血浆胰岛素(PINS)水平,共观察12周,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SBP和DBP降低幅度均大于二甲双胍组(P<0.05);两组病例FBG、PBG、FINS和PINS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ISI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的指标IR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ISI升高和IR下降幅度大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同时,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罗格列酮的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3.
刘铭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578-579
目的评价酒石酸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应用酒石酸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是12周。分别观察用药后血糖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12周的治疗,FPG、2hPG、HbA1c、Homa-IR均有所下降,实验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石酸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减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本院内分泌科2009年9月—2011年5月收治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还加用罗格列酮。观察治疗前、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HbA1C),并统计两组的胰岛素用量、血脂四项和体质量。结果观察组的3个月后的FPG、2h BG及HbA1C均低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和三酰甘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好,不仅将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减少胰岛素用量,可在糖尿病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吡格列酮分别联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60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片的前提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30)和吡格列酮组(n=30),分别给予西格列汀片与吡格列酮片口服,检测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例数、体重指数等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体重指数均比吡格列酮组改善明显,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西格列汀联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吡格列酮片联用二甲双胍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治疗,比较2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单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治疗组21例,在注射门冬胰岛素30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口服,观察12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熊红霞  曾兆良 《重庆医药》2009,38(14):1821-1821,1834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钠、二甲双胍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罗格列酮钠组与二甲双胍组ISI均有所上升,但罗格列酮钠组上升更为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ISI无改变。结论罗格列酮钠较二甲双胍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广东药学》2013,(12):824-826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分别联合吡格列酮及磷酸西格列汀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服用二甲双胍500mg和吡格列酮15mg(卡优平)12周以上的患者,改为每天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1g及磷酸西格列汀100mg持续治疗12周。结果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对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BG)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在血糖控制,低血糖发生率,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方面优于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的降血糖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36例经双胍类及磺脲类加双胍类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罗格列酮4mg口服,1次/日,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空腹、餐后2h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餐后2h胰岛素(FINS、PINS)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等。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FBG、PBG、FINS、PINS、HbA1c。下降,IRI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副作用轻微,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罗格列酮明显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联合其他类型降糖药物治疗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