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出现药物性肝损害(DILI)。笔者观察肾移植手术124例,发生药物肝损害23例,占18.6%,其中21例治愈,2例死亡。肾移植术后肝损害治疗的原则:(1)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2)应用肝细胞生长素(HGF)促进肝细胞再生;(3)综合支持治疗。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保证移植肾术后长期存活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8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损害病因,提出了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82例肝功损害患者中,药物毒性肝损害70例(85.5%),全部治愈;乙肝病毒性肝损害12例(14.5%),8例治愈,4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应仔细鉴别,区别处理,应特别注意免疫抑制剂的调整和环孢素A浓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肝损害诊断与治疗 (附9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提高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通过对91例(105例次)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别给予不同方法进行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病因肝损害,87例次减少CsA(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用量,19例次调整更换为肝功能损害小的免疫抑制剂,所有病例均加用适当的保肝降酶药物。结果 1例因急性肝衰死亡,69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1例肝功能改善,10例摘除移植肾。结论 由于肝炎病毒感染或药物副作用,肾移植受者易致肝功能损害,对于此类患者,应调整用药方案并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监测方案及处理.方法 15 例患者中,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e-抗原(HBeAg)及核心抗体(HBcAb)阴性,3 例HBsAg、HBeAg及HBcAb阳性,6 例HBsAg、HBeAb及HBcAb阳性.所有患者乙肝病毒DNA(HBV-DNA)均为阴性,术后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CSA+MMF+PRED或FK506+ MMF+PRED)和拉米夫定.并定期行肝、肾功能复查,如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则复查HBV-DNA.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9 例患者于术后2 周内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HBV-DNA 检测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3 例HBsAg、HBeAg、 HBcAb 阳性患者,术后4~6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复查HBV-DNA阳性,将拉米夫定调整为恩替卡韦,同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腺苷蛋氨酸静脉滴注,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其HBV-DNA定量于服药后2~3个月转阴.继续给予恩替卡韦口服.1例 HBsAg、HBeAg、HBcAb阳性患者,术后服用拉米夫定4个月,未测HBV-DNA定量,未经医生同意自行停用拉米夫定,于19个月复查时发现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明显升高,复查HBV-DNA>105拷贝/mL,给予抗病毒、护肝、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于20个月时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终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阳,因此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及HBV-DNA,如肝功能异常,应正确区分是病毒性肝损害还是药物性肝损害,如HBV-DNA转阳,及时调整抗病毒药同时行护肝治疗.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对249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应用霉酚酸酯方案与硫唑嘌呤方案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霉酚酸酯方案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及严重程度发生显著低于硫唑嘌呤方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潜在成本,霉酚酸酯治疗方案在成本方面高于硫唑嘌呤方案,但并发急性排斥反应时平均费用低于硫唑嘌呤(AZA)组,例均霉酚酸酯方案较硫唑嘌呤方案节省成本2590元.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急性排斥反应、住院天数、肝功能损害对费用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潜在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MMF方案优于AZA方案,更具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炎病毒携带者肾移植后的处理。方法 14例患者中,8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4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2例同时感染HBV和HCV,移植术前肝炎病毒DNA RNA阴性。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10例患者于术后2周内出现程度不等的肝功能异常,均以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HBV DNA和,或HCV RNA均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肝炎病毒携带者接受肾移植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正确区分系药物性肝损害还是病毒性肝损害,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并给予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肝/肾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肝/肾移植术后丙型肝炎患者12例,HCV基因型均为1b,给予sofosbuvir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12周或24周,随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12例患者均在治疗结束时HCV-RNA低于检测下限,1例患者停药12周复发,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的病毒学应答(SVR12)率为91.7%(11/12)。肾移植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ALT、AST亦有所改善(P<0.05),肝/肾移植组中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及他克莫司血药浓度(TAC)均无明显改变。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乏(25.0%)及胆红素一过性升高(25.0%)。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其原因不排除与抗病毒治疗有关。  结论  以sofosbuvir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肝/肾移植术后丙型肝炎患者,疗效佳,不良反应轻微,但治疗期间和HCV清除后均应密切监测肝肾功及免疫抑制剂浓度,警惕药物相互作用或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环孢菌素A(CsA)免疫抑制剂引起肝损害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19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进行分析 ,测定肝功能异常时CsA谷值浓度 ;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 ,配合保肝利胆治疗。结果 治疗 2~ 4周后 ,17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2例无效者 ,将CsA改为他克莫司 (FK5 0 6 )治疗 1个月后 ,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低剂量CsA、霉酚酸酯 (MMF)、泼尼松 (Pred)三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 ,结合保肝利胆治疗 ,对减少术后早期CsA肝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可因胆汁代谢异常而发生黄疸。其原因多为在肝病基础上,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肝损害。本组黄疸发生率6.9%(11/160),9例治愈,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黄疸治疗在于三个方面:调整免疫抑制剂药物、保肝退黄降酶、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环孢菌素A(CsA)免疫抑制剂引起肝损害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19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进行分析,测定肝功能异常时CsA谷值浓度;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配合保肝利胆治疗。结果 治疗2~4周后,17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无效者,将CsA改为他克莫司(FK506)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低剂量CsA、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结合保肝利胆治疗,对减少术后早期CsA肝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脏移植术后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肾脏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率为3.2%(7/217),其中肺结核5例,结核性脑膜脑炎1例,移植肾结核1例。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资料,X线照片,痰液抗酸染色,PER查结核杆菌。治疗以雷米封 吡螓酰胺为主,酌情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本组治愈5例,好转1例,死亡1例:不良反应主要是肝功能异常,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移植肾功能保持正常:结论:肾脏移檀术后结核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对于肾脏移植术后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常规抗感染无效,即使无实验检查支持,也应高度怀疑结核感染,并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早期环孢菌素A引起的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3个月CsA免疫抑制剂的肝损害治疗措施.方法对19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进行分析,测定肝功能异常时CsA的谷值浓度.及时调节免疫抑制剂用量,配合保肝利胆治疗.结果17例于2~4周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无效,将CsA改为FK506后1个月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低剂量CsA、MMF、pred三联是目前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合保肝治疗,对减少术后早期CsA肝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teroid or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withdrawal from tac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Methods A cohort of 45 patients following cadaveric ren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based on the regimen of combination of tacrolimus, steroid, and MMF: triple therapy group, steroid withdrawal group, and MMF withdrawal group. During 2 years, survival of patients and allografts,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 adverse events, hepatic and renal allograft function, and blood lipids were monitor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teroid or MMF withdrawal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During two-year observation, steroid or MMF was successfully withdrawn from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based on tacrolimus without any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 renal allografts kept excellent function. Some adverse events among groups. Patient and graft survival rates were 100% and all the occurred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Withdrawal of steroid or MMF in low-immunological-risk renal allografts treated with tac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can be achieved with no increased risk of acute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4.
肝、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一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  Dou KF  Yang XJ  Qin WJ  Zhang G  Yu L  Kang FX  Chen SY  Xiong LZ  Song ZS  Liu Z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4):2421-2424
目的 研究肝、胰、十二指肠及。肾脏一期联合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外科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对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肝、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采用原位背驮式方法进行肝移植,移植胰的外分泌采用空肠内引流,移植肾脏置于左髂窝。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免疫抑制,抗胸腺球蛋白(ATG)+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激素的四联免疫抑制。结果 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10d内恢复,。肾脏功能延迟恢复,于术后第16天因肾皮质血流突然下降,切除移植肾脏,进行第二次肾移植,肾功能3d恢复正常。无外科并发症,未发生排斥反应,患者目前移植肝、胰、。肾功能均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原位背驮式及胰液空肠引流式肝、胰、十二指肠及肾同期联合移植的技术安全,是治疗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的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 对我院15例CLKT患者原发病的分析及肝肾功能评估,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应用方案.结果 15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1.5-8(3.6±1.2)年.其中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经床旁RRT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1例术前RRT 4周,术后2个月肾图显示原肾脏功能恢复.免疫抑制剂为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方案,肝肾联合移植应用激素和霉酚酸酯的时间与单肝脏移植相同,明显短于单肾脏移植,他克莫司在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用量与单肝脏移植患者相似,均明显低于肾脏移植患者(P<0.05和P<0.01),其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单肝脏移植和单肾脏移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肾综合征患者术前RRT时间>6周,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前患肝功能衰竭并伴有原发肾脏疾病患者,如果蛋白尿>500mg/d、GFR<30ml/min或活榆证实肾小球硬化>30%,需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参考单纯肝脏移植方法即可达到满意疗效,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停,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  相似文献   

16.
健脾益气固摄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腹水外渗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固摄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腹水外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4例行肾移植术5 d后肾周引流液仍持续增多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例。治疗组除补充白蛋白外, 并予健脾固摄中药(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扁豆、神曲、牡蛎)进行治疗,每天两剂,疗程1周;对照组仅予补充白蛋白治疗。以每天引流液量、引流液持续时间和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含量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急性排斥发生率、肝肾功能指标、环孢素A(CsA)血浓度谷值作为不良反应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每天引流液量、引流液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组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肝肾功能指标、CsA血浓度谷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气固摄法能有效地减少每天引流液量及缩短引流液持续时间,且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增加急性排斥发生率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ang XH  Zhang F  Li XC  Cheng F  Li GQ  Sun BC  Kong L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6):3290-3293
目的总结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供体的选择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共完成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变性32例,其中儿童29例,〉14岁者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3例,慢性肝功能不全29例,1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供肝者7例为患者的父亲,25例为母亲,铜蓝蛋白均基本正常,24h尿铜〈100μg。施行术式:31例为原位部分肝移植,1例为原位辅助部分肝移植。结果随访3~63个月,现存活28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另外2例分别死于胆漏和难以控制的排斥反应合并感染。2例发生肝动脉栓塞,需再次肝移植。1例术后期8个月出现胆总管吻合口狭窄而行胆肠吻合。2例术后22个月和28个月发生排斥反应,改用普乐可复后逆转。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中11例获得长期存活,术后锥体外系症状及语言和运动障碍明显好转。结论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是治疗肝豆状变性的有效方法,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