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和MR扩散张量成像(DTI)新技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ALS患者(病例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检查和DTI扫描,观察锥体束走行区的信号特点,并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ADC),分析2组间差别以及病例组各临床指标与FA、ADC值的相关性。结果在病例组中,8例双侧内囊后肢后3/4处呈高于皮层的局限性T2WI高信号;4例见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侧脑室周围沿皮质脊髓束广泛分布的T2WI高信号影。在对照组中,16例双侧内囊后肢呈与皮层信号相等的局限性T2WI略高信号。在内囊后肢水平,病例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病例组FA值有下降趋势;在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和侧脑室周白质,ADC值有升高趋势。在半卵圆中心、大脑脚等锥体束走行区以及中央后回皮层下白质、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膝部、丘脑等非锥体束走行区,两组间FA值和ADC值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内囊后肢FA值与ALS功能评分正相关,与诊断确定性呈负相关,与年龄、病程、病情进展速度均无关;内囊后肢ADC值与各临床指标无相关性。结论ALS患者常规MR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DTI新技术可客观而定量的评价锥体束病变,为AL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锥体束变性可能顺序的评估意义。方法病例组16例,其中临床确诊型ALS4例,临床拟诊型ALS6例,实验室检查支持临床拟诊型ALS6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1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常规MR和轴位DTI序列扫描,在锥体束走行区选取5个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在内囊后肢水平,ALS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3.452,P=0.002),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670,P=0.012);在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ALS组FA值有下降趋势(t=1.845,P=0.075)、ADC值有升高趋势(t=1.808,P=0.081)。结论DTI可在活体无创评价锥体束损害,分区域测量结果支持锥体束逆性变性的假说,这些信息对确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并加深对其认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测得的各异系数(FA)值、表现弥散系数(ADC)值与肢体肌力评分的相关性,旨在分析DTI评价肢体肌力降低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在发病3d内测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行DTI检查神经纤维束的分布情况,FA值、ADC值的变化.结果 梗死侧FA值、ADC值与健侧对应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18.70,P<0.05);梗死侧内囊后肢FA值、ADC值与健侧对应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5.08,P<0.05);梗死侧内囊后肢FA值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863,P=0.013).结论 急性梗死灶与内囊后肢的FA值、ADC值均比健侧正常白质的FA值、ADC值低,内囊后肢的FA值与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相关性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正常成人不同部位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程度,探讨部分各向异性值(FA)与年龄引起的脑白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MRI头颅扫描检查的正常者45例,按年龄分为3组:25~35岁(青年组,15例)、45~55岁(中年组,15例)和65岁以上(老年组,15例),行脑部MR横轴位检查,扫描序列:T1WI、T2WI、FLAIR、DWI和DTI扫描.选择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尾状核头部、丘脑等部位作为兴趣区(ROI),测量其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受试者中大脑左右半球对应部位的FA值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部位的脑白质FA值的由大到小依次为:胼胝体压部和膝部、内囊后肢、内囊前肢、半卵圆中心、额叶白质、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和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FA值,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各年龄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FA值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组和青年组以及老年组和中年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囊前肢、内囊后肢的FA值也随年龄增大而降低,但只有老年组和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和尾状核头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脑白质FA值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和额叶白质.在用DTI技术观察和诊断脑疾病,必须考虑到患者年龄因素以及与年龄有关的脑白质微细结构的相应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伤后常规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DWI和DTI扫描,采用Functool 2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量化分析;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同一层面DWI和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和T2WI序列显示脑内无异常信号影,其中2只DWI未发现任何异常低信号;在其余24只实验兔,CT仅见脑内积气影;MRI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DWI序列共检出非出血灶189个,分别呈现点状(28.5%)、片状(54.0%)和线样(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显著多于常规T1WI和T2WI序列(P<0.01).DTI显示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内囊区降低尤为显著(P<0.01).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实验兔的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r=0.53,P=0.05;r =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结论 对于兔颅脑爆震伤,DWI对非出血灶,尤其对小片状非出血灶的检出率较高;DTI可通过测定ADC值和FA值的降低程度在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磁共振DTI(Diffusiontensor imaging)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技术(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TBSS),对比分析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Cerebral palsy,CP)与正常儿童(control group,CG)白质纤维束FA值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及干预提供精准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53例30DQ70伴有认知功能障碍CP组患儿及50例正常对照CG组小儿,使用Philips Ingenia 3.0T磁共振成像仪,常规MRI序列及DTI功能成像序列检查,行DTI基于白质骨架的纤维束空间统计法分析。结果白质骨架图显示53例CP组患儿双侧额叶白质、右颞叶白质、右枕叶白质、右顶叶白质、双侧脑室体旁白质、双侧内囊前后肢较CG组的FA值明显减低(P值0.05);随访13例CP组经6~12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后患儿的FA值在双侧内囊后肢区、右枕叶白质区、右侧内囊前肢区、右额叶白质区较康复前有所升高(P值0.05)。结论 DTI基于TBSS分析法将白质纤维束核心解剖结构可视化,揭示脑瘫患儿白质异常区域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为脑瘫患儿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指征及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在多发硬化早期灰白质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多发硬化患者36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包括:T1WI、T2WI、DWI等。同时,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诊断多发硬化患者脑灰、白质,并取与之匹配的健康组(n=36)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在多发硬化早期灰白质改变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36例多硬化患者脑内病灶分布相对较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侧脑室旁(额、顶区)、胼胝体及半卵圆中心,分别占55.50%、52.80%及50.00%;多发硬化患者额叶白质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枕叶白质FA、内囊后肢弥散系数(ADC)、丘脑F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多发性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理想,具有MRI特征性表现,且采用DTI能反应脑灰、白质区域破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42例脑瘫患儿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平扫检查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ADC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双侧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环池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以环池水平的皮质脊髓束及同侧内囊后肢为ROI,分别作出两侧皮质脊髓束图。结果 42例脑瘫患儿中,6例常规颅脑MRI显示正常,36例分别显示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萎缩、脑裂畸形等。42例脑瘫患儿ADC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显示异常。脑瘫组半卵园中心、皮质脊髓束FA降低、ADC值增高,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TI检查对脑瘫患儿的诊断及白质纤维损伤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常规颅脑MRI显示为正常的可疑脑瘫患儿,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颈髓的扩散特点及各参数值,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髓急、慢性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健康志愿者、37例颈椎病者、10例颈部外伤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利用DTI后处理软件,得到ADC、FA图,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DTI各参数值有无差异。结果:(1)正常颈髓的ADC值、DTI各参数值(年龄组、性别、椎间盘)无差异。(2)髓内T2WI无高信号和有高信号的慢性受压的颈髓,其ADC值均高于正常,FA值均低于正常,同时T2WI有高信号较T2WI无高信号,其ADC值更高,FA值更低。(3)颈髓急性损伤者伤后48h内,其FA值较正常降低,ADC值无明显降低,伤后1个月其ADC值升高,FA值降低。结论:ADC图和FA图可直观地显示出颈髓ADC、FA的变化情况,白质纤维束示踪三维重建能较直观地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 、FLAIR和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OSAS患者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3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对正常腰椎间盘MR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的影响。方法
对30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矢状位FSE/T2WI成像及运动负荷前后DTI成像,其中男性24名,女性6名,年龄19~25岁。在MR常
规T2WI序列上对腰椎间盘按Pfirrmann 标准进行退变分级,利用DTI原始数据重组b0图、ADC图及FA图,测量并比较运动负
荷前后ADC值、FA值的变化。统计方法使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 名志愿者,观测
L1~S1共计150个椎间盘,将其中27例腰椎间盘Pfirrminn分级均为Ⅱ级的受试者纳入研究。腰椎间盘平均ADC值运动负荷前
为(1.99±0.18)×10-3 mm2/s,运动负荷后为(1.93±0.17)×10-3 mm2/s,较运动负荷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
平均FA值运动负荷前为0.155±0.059,运动负荷后为0.163±0.017,较运动负荷前升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成像可以定量分析运动负荷后腰椎间盘水分子扩散能力及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运动负荷后,腰椎间盘ADC值下
降,FA值升高,其中ADC值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WI、DTI及DTT对检出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住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且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7.4—2012.5之间8例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患者,所有患者执行常规序列和DwI、DTI及DTT扫描,将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测定ADc值、FA值及重建白质纤维柬,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DwI、DTI及DTT对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检测优势。结果所有患者双侧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明显受累,呈长T1wI、长T2wI信号或短T1WI、长T2W1信号改变,边缘较模糊,DWI显示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晰,经后处理后其病变区ADC值及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1、T显示白质纤维损伤,治疗后ADC值及FA值逐渐增高。结论DWI、ADC图、FA图能够准确量化地检测到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采损伤改变,DTT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白质纤维束损伤后,同时DwI、DTI及DTT艮好评估治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 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认识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23例c SVD患者及13例条件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序列检查并完成Mo CA评分,后处理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NAWM区的FA值及ADC值,比较c 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 SVD组FA值及ADC值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 SVD组双侧额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照组减低,其余两组间区别无统计学差异。c SVD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最明显(右侧(0.354±0.051)vs(0.398±0.027),P=0.0 1,左侧(0.3 6 5±0.0 5 3)v s0.405±0.035,P=0.00)。双侧额叶白质的FA值与Mo CA评分呈正相关(右侧额叶:r=0.43,P=0.01;左侧额叶:r=0.50,P=0.02),ADC值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右侧额叶:r=-0.40,P=0.03;左侧额叶:r=-0.37,P=0.00);其余部位FA值及ADC值与Mo C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DTI能反映c 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额叶白质DTI指标改变一定程度可反映认知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人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龄范围6-40岁,6—10岁5人,11—15岁6人,16-20岁6人,21—25岁13人,26—30岁5人,31—35岁5人,36-40岁5人。进行常规T2W、T1W及DTI扫描,重建ADC图、FA图、b0图及b400图,测定其ADC值、FA值及T,w信号强度,分析上述值随着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栗L1/2、L2/3、L3/4、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B1B=-0.668,D〈0.001,rB2B=-0.683,D〈0.001,rB3B=-0.622,D〈0.001,rB4B=-0.540,p〈0.00I),椎间盘FA值、T2w信号强度与年龄不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ADc呈下降趋势,5—15岁呈快降阶段,16—25岁相对稳定阶段,26—40岁缓降阶段。L1/2~L3/4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r=0.279,P〈0.05),从上到下hDC值逐渐升高,L3/4-L5/s1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无相关性(r=-0.048,p〉0.05)。各椎间盘FA值(r=0.349,p〈0.001)及T2w信号强度(r=0.658,p〈0.001)与解剖部位相关。结论正常人体椎间盘hDC值随着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A值在L4/5-Ls/s1椎间盘显著增大,ADc值及FA值比T2W信号强度值更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了解正常椎间盘ADC值及FA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弥散成像在分析脑多发性硬化病灶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Chu SG  Shen TZ  Chen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513-2517
目的探讨脑部MS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分析其在推测病灶病理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脑部MS及作为对照组的11例亚急性脑梗死病例行DWI及DTI联合成像。分析DWI及通过DTI获得的ADC图、EADC图、FA图上MS病灶及梗死病灶的信号特征。量化分析MS急性病灶的核心、周围及周围外、MS慢性病灶、梗死病灶的ADC值、EADC值、FA值,推测各种病灶或部位病理上的不同。结果慢性、较小MS病灶DWI呈等信号。急性、慢性较大MS灶及梗死病灶在DWI图像上均呈程度不同高信号:EADC图发现高信号灶13个,分布于急性MS病灶周围以外,余病灶均呈低信号。脑梗死灶ADC值与MS慢性病灶相仿(P〉0.05),升高最多。二者〉MS急性病灶核心(P〈0.05)〉MS急性病灶周围(P〈0.05);EADC值MS急性病灶周围〉MS急性病灶核心(P〈0.05)〉慢性MS病灶、梗死灶(P〈0.05);FA值脑梗死灶最低,其次为慢性MS病灶,前者低于后者(P〈0.05)。MS急性病灶核心低于MS急性病灶周围(P〈0.05),二者低于梗死灶及慢性MS灶(P〈0.05)。MS急性病灶周围以外显示ADC值最低及EADC值最高病灶。结论DWI高信号意义的判断需结合病史及常规MRI表现。EADC图判断病灶内水分子弥散受限较DWI更准确。ADC值升高伴随FA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内组织结构破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MR-DTI技术行三维脑白质成像,评价脑肿瘤对白质束的改变,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的改变与瘤周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改变的量化对应关系。方法12例脑内恶性肿瘤患者被成功地完成了常规MR检查及DTI检查,分别获得各自的常规MR图、相应感兴趣区(ROI)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脑白质三维示踪图、脑肿瘤侧和对侧内囊区的FA值。结果彩色编码张量图、三维示踪图可清楚地显示目标脑白质的位置,走行和受损状况。将患者患侧FA1值与对侧FA2值之比从0~1等分为4个区间,相应地将肿瘤致脑白质束的改变分为4种,Ⅰ:两侧FA值之比>75%,脑白质正常或基本正常;Ⅱ:FA值之比>50%,但<75%,脑白质移位或/和轻度受损;Ⅲ:FA值之比>25%,但<50%,脑白质中度受损但未完全破坏;Ⅳ:FA比值<25%,此时相应脑白质束未见显示。结论MR-DTI技术可进行脑白质纤维示踪,使其清晰地可视化。FA值的改变程度与脑白质纤维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MRI及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损伤,探讨DTI对检测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不同,将CSM患者分为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C组,13例)和等信号组(B组,47例),正常对照组(A组,40例)。观察常规T2WI图,测量DTI不同参数值,比较不同组别ADC值和FA值的变化。结果常规T2WI等信号患者(B组),虽然常规T2WI没有显示出病变脊髓异常信号改变,但是DTI参数值出现变化,FA值降低,提示病变脊髓各向异性减低;ADC值升高,反映各向同性增高。常规T2WI高信号患者(C组),FA值进一步减低,脊髓出现不均淡黄色信号。ADC值、FA值在A,B,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ADC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升高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同性逐渐升高;RA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降低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异性逐渐降低。结论通过脊髓型颈椎病两组的研究,显示DTI能在常规T2WI尚未出现异常信号之前既能检测颈髓的较为早期的损伤,DTI较常规MRI检测脊髓慢性损伤更敏感,DTI能更早、更精确地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病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DTI量化参数可以定量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使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