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重组麻风杆菌α2融合蛋白为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α2-ELISA。方法:用麻风病人和健康正常人的血清评价了α2-ELISA中有关试剂及最适浓度,其敏感性与PGL-1-ELISA进行了比较。结果:(1)挥发性缓冲液醋酸铵碳酸盐为α2抗原最佳包被液;(2)重组α2融合蛋白的最适包被浓度为5μg/ml;(3)显色剂OPD的敏感性大于TMB;(4)YSS MQ UGM W TLD IGE 相似文献
2.
麻风菌重组融合蛋白α—抗原的血清学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麻风2的血清(L38份、B19份、T36份)比较了α1-ELISA、α2--ELISA与PGL-I-ELISA法,结果各型患者血清中的抗何不工分别为:α1-抗原〉α2-抗原〉PGL-I,尽管LG 血清中α1-怕的滴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抗原,但其阳性率在三种方法之间统计学上没有差别,分别为97%,92%和94%;B和T型血清α1-ELISA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方法,分别为84%、58%、68% 相似文献
3.
4.
用麻风患者的血清(L38份、B19份、T36份)比较了α1-ELISA、α2--ELISA与PGL-I-ELISA法,结果各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分别为:α1-抗原>α2-抗原>PGL-I,尽管L型的血清中抗α1-抗原的滴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抗原,但其阳性率在三种方法之间统计学上没有差别,分别为97%,92%和94%;B和T型血清α1-ELISA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方法,分别为84%、58%、68%和47%、38%、30%,以α1-ELISA法的敏感性最高。提示α1-ELISA在麻风血清诊断中有很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麻风病的发病机理、疫苗的制备及早期血清学诊断的研究都需要提供高特异性的麻风杆菌抗原,而麻风杆菌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所以目前麻风杆菌的抗原分析和筛选主要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等。MPT51蛋白是结核杆菌分泌蛋白的一种,具有多种免疫活性,且认为和85复合体抗原有同源性。本研究用原位斑点杂交法从麻风杆菌基因文库中筛选及克隆出编码麻风杆菌的MPT51类似蛋白即MPL51蛋白全基因片段,建立了此基因的酶切图谱,测定了全基因的DNA顺序。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出分子量为38000的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试验初步检测表明,在麻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表达产物MPL51蛋白抗体。结果表明麻风杆菌MPL51蛋白可能同源于85复合体蛋白,有可能成为在麻风病的发病机理和血清学诊断方法等研究中的重要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麻风菌α抗原基因的特异表位,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及多引物 PCR 法制备出麻风菌“抗原基因不同表位的 DNA 片段,并对以消化法得到的 DNA 片段进行了初步表达,为确定麻风菌α抗原基因的特异表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麻风菌α抗原基因的特异表位,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及多引物PCR法制备出麻风菌α抗原基因不同表位的DNA片段,并对以消化法得到的DNA片段进行了初步表达,为确定麻风菌α抗原基因的特异表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改良酶联免疫斑点15试验(简称 M-Dot-ELISA)对麻风家内接触者(HC)血清进行了麻风杆菌特异性酚酚糖脂I(PGL-I)抗原检测。75例HC均经麻风杆菌明胶微粒凝集试验(ML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为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结果表明:①75例HC中抗原阳性者16例,阳性率为21%。接触多菌型麻风(MB)者的抗原阳性率(28%)明显高于接触少菌型麻风(PB)者(0%),两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01 )。②抗体弱、强阳性组的抗原阳性率和抗原量之间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③40例正常人及10例经MLPA和ELISA检测证实特异性抗体阳性的非麻风患者血清标本,抗原检测均阴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以重组麻风杆菌α2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α2-ELISA)在监测麻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已建立的α2-ELISA检测312例用DDS单疗的麻风病治愈者血清中的抗α2融合蛋白抗体。结果:多菌型组α2抗体阳性率高于少菌型组,且在多菌型治愈者中的α2抗体滴度显示随着DDS疗程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结论:提示α2-ELISA在多菌型麻风治愈者中可望成为一个麻风复发监测的血清学手段之一,且在麻风疗效的评价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斑点试验改良法(M-Dot-ELIS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例多菌型麻风患者治疗前后的99份血清进行了PGL-I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及治疗中各段时间的抗原下降速度远快于抗体,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U=9.05,>2.58,P<0,01)。抗原量的下降以治疗后第1个月最快(79.14%),治疗第3个月时已下降99%以上,这提示抗原的检测可用于监测多菌型麻风的早期疗效,在发现耐药和抗麻风新药筛选方面亦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继从麻风菌基因组DNA库中筛选出α1及α2抗原基因克隆后,我们又探讨了α抗原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条件和高精度提纯的方法,实验表明,pMALc-RI质粒为重组α蛋白抗原的最佳表达载体。诱导表达高峰为加入诱导剂后4小时;用亲和层析法提纯后,200ml培养液中重组α1α2蛋白抗原的检测得量分别约为6mg和10mg,提取纯度为95%。 相似文献
13.
14.
李涛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20(1):12-15
基因扩增试验是在试管中对天然DNA复制过程的模拟,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技术。麻风杆菌基因扩增试验可特异地检测1条至几百条麻风杆菌。由于它在免疫反应出现之前就可能对带菌者作出明确的诊断,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建立了以编码麻风杆菌65、36、18kD蛋白的基因和16sRNA基因为扩增靶的基因扩增试验。该文仅就其基本原理、应用于麻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本特点、标本的来源和模拟的制备以及在该领 相似文献
15.
16.
吴勤学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4)
本文系统复习了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麻风杆菌组成、生长、代谢、耐药、检测及其有关抗原成分的分析和DNA重组后表达物质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远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吴勤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20(4):195-199
本文系统复习了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麻风杆菌组成,生长、代谢、耐药、检测及其有关抗原成分的分析和DNA重组后表达物质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远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12例麻风性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者用α-糜蛋白酶冲洗前房,一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机化物清除后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或拔障手术。用1:1000α-糜蛋白酶0.3ml注入前房,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机化物被清除,对虹膜等周边组织并无损害。对12例术后观察3 ̄6年,无不良反应及后遗症,视力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9.
曹元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1):94-95
韩森(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1841年出生于挪威。当时的医学细菌学和流行病学尚处于摇篮时期。在还没有电灯,只有初步染色法和简单显微镜的年代,他凭着自己坚强的个性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战胜种种困难和阻力,终于在1873年发现了麻风杆菌。他关于麻风的防治对策被称为韩森模式而获得国际上的普遍承认和推广。对挪威麻风法律的制订及麻风的防治与消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