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重创伤救治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创伤事件日渐增多,形成有效的救治策略以提高对严重创伤的综合反应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在不影响结局的前提下,遵循标准化的评估策略对创伤进行评估能高效率的实现早期的明确诊断。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建议损伤控制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应早期识别和重视创伤凝血病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处理,应能实现有效的止血,且重视多学科团队协作在其中的作用。各创伤机构应能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区域创伤救治体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最终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规范创伤救治模式对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促进作用. 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本院建立创伤中心为界,将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立后2006 - 2008年)和对照组(创伤中心建立前2001-2005年),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的变化. 结果 研究组66例,对照组26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NISS值分别为(20.59±4.63)分和(20.57±5.38)分(P>0.05);研究组急诊处理时间为(0.33±0.03)h,对照组为(0.57±0.35)h (P <0.01);研究组住院时间为(27.64±29.01)d,对照组为(30.84±32.87) d(P >0.05);研究组ICU治疗时间为(2.98±5.77)d,较对照组为(2.65±7.00) d(P >0.05);研究组治愈率为87.9%,对照组为76.5%(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9.1%,对照组为20.8% (P <0.05). 结论 规范的创伤救治显著地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严重多发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严重多发创伤69例。外伤原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斗殴刀刺伤等。按AIS90版与ISS标准评定均>16,最高89。损伤组织器官依次为颅脑、左心室、右上肺、左右胸腔、肝及血管、脾脏、左肾、膈肌、胰腺、小肠,脊柱及骨盆等。同时伤及2~3个部位54例,4~5个部位15例。急诊抗休克65例,急诊手术69例,抢救手术11例。结果存活66例(95.65%),入院时血压为零及心脏刀刺伤11例均抢救成功。死亡3例(4.35%),死于重度脑外伤。无一例并发症及MOF。结论严重多发创伤救治严禁按诊断程序救治,采取争分夺秒地边抗休克复苏边进行急诊手术。及时手术止血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开胸剖腹探查是急救患者的诊断与救治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选择最佳时机与恰当术式,同时注意早期保护重要器官。处理器官伤仍坚持"保全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手术救治原则。  相似文献   

4.
重视和加强对严重创伤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随着现代交通与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创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创伤医学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创伤死亡在青壮年中是首位死因。因此,创伤急救水平的提高是当前创伤医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创伤急救中有些问题仍是当前的薄弱环节,也是在抢救严重创伤时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性创伤有效可靠的救治方法。方法 对急诊处于休克状态,主诉不清,伤因不明的病人。边检查,边治疗,保持通气正常的情况下控制出血、抗休克、扩容,并按胸、头、腹、四肢的顺序抢救,除外心脏损伤、气胸、大出血,应先抢救颅脑损伤并脑疝的病人。结果 本组277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215例,4例因早期休克、脑疝死亡;56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急诊手术,其中45例术前休克已基本纠正;5例手术止血及抗休克同时进行,8例经抗休克等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46例开放性骨折均行早期清创缝合,酌情采用内外固定。结论 迅速查明伤情,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抢救原则,综合分析伤情,合理有效的治疗,避免误诊,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肖仁举  王忠安 《创伤外科杂志》2020,(5):399-400,F0003
为明确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对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的作用,笔者以兴义市创伤中心实体化建设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院内多学科团队建设及核心能力维护、创伤救治流程优化、创伤时间节点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介绍,为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而努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涛 《创伤外科杂志》2002,4(3):129-130
严重创伤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害,是国人第四位死亡原因,为降低其死亡率,急待提高严惩创伤救治水平,尽管相互影响因素众多,但救治中正确熟练救治技能,漏诊误诊的防止,伤情评估,基本设备仍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救治中充分利用宝贵有限的时间和后期并发症所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防治。现场急救,急诊生命支持,ICU支持的危重病医疗连续体(C.C.M.C)在创伤救治中也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优越性,全民创伤急救的知识普及教育,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及设备,急救梯队建设及急救人员政策倾斜也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必需保障。  相似文献   

8.
急救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进入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45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认为该通道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缩短了救治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实施限时服务、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全程监护等护理措施保证了急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评估院前院内呼叫联动系统在救治严重创伤476例患者中的效果,实施该系统后,抢救室救治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9.5%,亦明显降低。院前院内呼叫联动系统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可赢得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是对一体化救治模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创伤救治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创伤也不断增多。1996年仅因车祸致死的人数就达73655人(为1990年的1.49倍)。目前,全国每年已统计的创伤致死人数已逾10万,伤数百万人。1颅脑伤易声禹等报道了救治1336例重度颅脑伤结果,其中治愈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下胸部创伤的急救规律和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胸部创伤病例的救治.急诊科以"白金10分钟"为理念,采用链式流程复苏,由胸外专科实行确定性救命手术的互助型创伤救治.结果 本组共有972例,依据ISS评分: 轻度757例、中度103例、重度72例、极重度40例.死亡28例,死亡率7.9%.闭合性与开放性胸部损伤分别为805、167例.手术操作总项次为107次,胸部22.4%(24项次),其他科室手术操作77.6%(83项次).在确定性手术中,其它非开胸手术同时伴有胸腔闭式引流术85.5%(71/83).急救部单独完成抢救165例、急救部 胸科50例、急救部 SICU完成50例.在探查手术指征上,急诊部与专科存在认识分歧.结论 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在当前胸部创伤救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急诊科与胸心外科等专科的密切协作、共同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急处理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1年5月收治的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急处理情况.结果 82例患者GOS评分:恢复良好10例(12%),中残17例(21%),重残12例(20%),植物生存4例(2%),死亡39例,死亡率为48%.结论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规范化的后续治疗,遵循损伤控制外科理念以及重视防治二次脑损伤,能有效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刘科  都定元 《创伤外科杂志》2009,11(4):383-384,F0003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是医院急诊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常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急诊救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对其院前急诊和院内抢救的模式、人员配备模式以及相关的抢救原则进行了阐述,以期进一步规范创伤外科医师对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多发伤急诊救治策略,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严重多发伤损伤特点及其救治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损伤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1月-2002年6月救治的1216例严重多发伤病例资料。伴休克者液体复苏以平衡盐液为主,适量输血及补充胶体液,214例伴严重失血性休克者早期复苏阶段补液量达10 000-15000ml/24h以上。手术治疗1185例,1054例行ICU监护及治疗。结果:伤后确诊时间平均4.7小时,早期漏诊率7.6%。损伤脏器依次为:四肢、腹、胸、头等。休克发生率达84.9%,发生脓毒症132例(10.9%),急性肺损伤及ARDS387例(31.8%),MODS125例(10.3%),应激性溃疡137例(11.3%)。1107例(91.04%)治愈,109例(8.96%)死亡。结论:及时控制出血,减轻缺血缺氧损害;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及时准确地手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内脏并发症是严重多发伤救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救治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创伤救治体系三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的模式还不统一,存在较多争议,但创伤院前急救的快、准、稳是院前急救工作者永远追求的目标。通过回顾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历,就创伤院前急救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致伤原因重症胸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不同致伤原因所致的重症胸外伤临床特点及其救治。方法 对 2 37例重症胸外伤(AIS≥ 3)病人的致伤原因、胸部伤及合并伤伤情特点、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重症胸外伤以男性青壮年多见 ,交通事故伤为其最常见原因 ,较其它致伤原因更易引起颅脑和腹部脏器损伤 (P <0 .0 1 ) ;胸部穿透性锐器伤一般合并血气胸 ,且休克发生率以及肺挫伤、浮动胸壁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对不同致伤原因引起的重症胸外伤分别进行重点救治  相似文献   

17.
Radiological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major impro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erious injuries. The initial imaging technique for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is also undergoing change. In addition, other innovations including specialisation in training (casualty surgery), preclinical services (emergency medical care/ambulance system), optimisation of early clinical procedures (guidelines for ac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conservative/operative/interventional) have altered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Conventional X-ray diagnosis, which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to date, is now increasingly giving way to modern cross-sectional imaging, in particular CT. This tendency has been seen in Germany particularly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spiral CT. However, to minimise any risk to 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 standards must be defined with regard to physical structure, emergency room equipment and quality.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are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radiologic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18.
Emergency embolization using Gelfoam particl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tainless steel coils or epinephrine, was attempted in 4 patients with severe blunt hepatic trauma complicated by hypovolemic shock to control exsanguinating hemorrhage. Angiography prior to embolization revealed extravasation in all cases. None of the patients rebled or required further intervention. Postembolization course was uneventful in each case. Embolization could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more unstable and complicated patients than previous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