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其增加创伤后出血救治难度和创伤后死亡率。依据创伤后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等实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创伤性凝血病。采取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策略、恢复机体内环境和合理补充血制品等综合性措施,将有利于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和改善创伤预后。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患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先后提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1])、"创伤早期的凝血病"~([2])、"创伤相关的凝血病"~([3])、"创伤休克的急性凝血病"~([4])等概念来描述此现象.目前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发生在严重创伤早期的凝血功能障碍,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尽早识别和及时处理.笔者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创伤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建立了区域性急救体系并且在创伤治疗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创伤所致的凝血障碍约占创伤后死因的40%。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非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组织灌注、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动态平衡的紊乱。因此,凝血障碍应以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分子模型解释而不是过去的血浆模型。现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重症创伤是急诊常见疾病类型,如不能及时诊断与救治,致残率、病死率极高,急性重症创伤患者多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是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1-2])。因此分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急性重症创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对于早期准确诊断与治疗、预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相关文献报道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笔者医院收治的重症创性患者,监测凝血功  相似文献   

5.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重要致残和死亡原因,对社会劳动力和家庭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1].近年来,尽管复苏、创伤外科和重症监护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严重创伤的致死、致残率依然很高.研究表明,25%的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死亡率比不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高4倍,创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成为创伤领域的研究热点[2].创伤后伴发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创伤诱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创伤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等.Hess等[3]首先将其命名为创伤休克性急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ACoTS),这一命名体现了创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自然进程,被广泛接受.笔者就近年来对于ACoTS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作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一方面与无法控制的创伤出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失血后凝血病有关。新近关于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病急救医学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医学救治措施的改进。本文阐述了严重创伤凝血病新观点及认识,旨在加深临床对该病症发生、发展的整体认识,以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8.
大出血合并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和早期诊断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包含低压性复苏、止血性复苏和损害控制外科的"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明显改善了创伤后凝血病的救治结局。本文主要针对创伤后凝血病的临床救治,给创伤外科医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死亡率很高,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旨在改善创伤后凝血功能和减少临床输血需求的新型辅助止血药物,重组活化因子Ⅶ(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Ⅶa)被批准应用于治疗血友病,现已拓展至创伤,并在救治钝挫伤、创伤伴凝血功能障碍和颅脑创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rFⅦa治疗创伤性失血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睿  王琼  郑艳 《武警医学》2010,21(5):447-448
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患者,往往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创伤性凝血病,这三者可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故被称为“致命三联征”,若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很可能在24h内死亡^[1]。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许多常用的创伤复苏手段可诱发这一循环。为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概率,医护人员必须学会识别、预防和治疗“致命三联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0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5~84岁,平均37.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56.3%),坠落/跌倒10例(28.1%),压砸/掩埋伤3例,其他2例。分析其救治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32例均为多发伤。入院后按"CRASH PLAN"原则,快速做出伤情评估,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抽血做凝血功能、配血等检测,按照损害控制复苏(DCR)原则进行复苏。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19例。大量输血按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各6~10U和10U冷沉淀配送22例。肝脏损伤Ⅳ级20例、Ⅴ级12例。手术包括清创性肝切除22例,改良肝周填塞13例;手术时间30~90min。本组共存活24例,死亡8例(25%),因肝脏损伤及其并发症死亡6例(18.8%,6/32)。结论Ⅳ、Ⅴ级肝脏损伤容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DCR是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策略;"改良肝周填塞法"和清创性肝切除是抢救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时的主要损害控制性手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创伤病人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某部中心医院的门急诊创伤病人临床资料。主要统计指标包括门急诊创伤患者人数、伤后入院时间、伤情伤类分布、主要救治效果及转归,并对死亡患者构成及相关原因进行分类和汇总。结果该院2008年8月~2010年7月期间门急诊创伤病人总数共计1 453人,收住院人数612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例20.3%;其中轻伤占39.78%,中度伤占29.57%,重度伤占18.72%,危重伤占11.93%。创伤患者受伤后到院就诊时间相差极大,但大多超过1h;共死亡135人(占9.29%),其具体原因除严重原发伤外,主要包括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高原地区高发病,具有较高死亡率。需要加强创伤急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低氧血症对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救治结局及机制的影响,注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防治创伤性休克及各种严重并发症,以提高高原地区创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5 346例创伤院内急救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城市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8月~ 2005年8月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创伤患者5346例,按创伤原因、创伤类型、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创伤时间、分布特征等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组创伤病例5346例,占同期急诊患者的7.98%.创伤发生的原因依次为锐器伤、交通伤、坠落伤;创伤类型中以单一伤和软组织损伤为主;创伤部位以头面部伤、四肢伤为最多,四肢伤中又以手外伤为最多;年龄以21~ 40岁年龄阶段为最多;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创伤发生时间以夜晚略多于白天(1:0.88);全年以2、3月份创伤发生率最高;死亡病例9例,占0.26%.结论 城市市区创伤中锐器伤仍然是主要原因,青壮年是创伤的主要受害者,头面部伤和手外伤是创伤类型中最多者,创伤发生时间以夜间为多.重型创伤者死亡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ICU中多发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1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如创伤性休克、创伤致死三联征、脓毒症、腹腔间隙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生率以及监护治疗措施和结局。结果本组共150例,发生创伤性休克109例(72.7%);创伤致死三联征89例(59.3%),其中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4.7%),死亡3例(2%);脓毒症41例(27.3%),其中脓毒性休克14例(9.3%);腹腔间隙综合征2例(14.7%),死亡2例(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6例(24.0%),死亡1例(0.6%);急性肾损伤37例(24.7%);急性胃肠损伤53例(35.3%)。ICU住院天数5~36d,平均8.9d。顺利转科136例(90.7%),自动出院8例(5.3%),死亡6例(4.0%)。结论进入ICU的多发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创伤性休克为主,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腹腔间隙综合征,多发伤患者进入ICU实施严密监测,对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患者伤后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早输注血浆可有效提高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冻干血浆(FD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成分基本相同,在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护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其在储存、运输等后勤保障中具备优势,无论是在战时或平时的创伤救治中都能够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提升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战创伤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创伤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病情不稳定,死亡率较高,如何提高救治成功率成当务之急。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损害控制这一理论,并得到丰富与发展,众多经验和数据表明,损害控制理论可以显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生存率。本文就损害控制理论的概念、应用指征、机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中青年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降低其病死率及病残率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策略、时机以及输液通道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