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微创后路单边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28例。随访8~16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认为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微创椎间融合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03至2016-12医院手术治疗的6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每组32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 并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临床功能ODI评分。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为(132.03±21.73)min,术中出血量为(186.39±51.32)ml,术后引流量为(64.17±31.71)ml,术后住院天数为(7.30±1.06)d,与传统组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椎Zero-P椎间融合术与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Zero-P椎间融合术的观察组或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和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上腰椎前路术中相邻椎体局部取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 对20例患者进行了单节段或多节段的360^。腰椎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横突问植骨)。相邻椎体取骨,空腔由柱状三磷酸钙(TCP)填塞,取出的椎体松质骨填人椎问融合器。术前、术后即刻及最终随访时分别拍摄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及椎体高度。最终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拍摄过伸过屈位x线片。同时统计了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伤残评分(ODI)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成功椎体取骨28个,无血管损伤,前路手术出血量平均250ml(50~350ml)。2例手术操作不当,但未影响临床疗效:1例植入柱状TCP时发生断裂,1例终板骨折。平均随访28个月(12~3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融合,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O.01)。结论 相邻椎体柱状取骨安全有效;柱状TCP填充空腔后仍可使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杨剑  康建平  王松  雷飞 《西南军医》2014,(3):257-260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A组)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20例,B组165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融合率,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估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但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融合术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固定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腰痛残留率低,并能早期起床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67例,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拆除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1)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6)。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周。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在疼痛VAS评分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李钦亮  李士春  祖丹  云才 《武警医学》2020,31(6):493-496
 目的 探讨神经根封闭定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01至2019-03医院38例单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予以神经根封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9例,腰椎管狭窄11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8例。对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施行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术前、术后2周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1)神经根封闭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病变;2例明确为两个责任节段;3例没有出现症状缓解,不能明确责任节段,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理疗等治疗后症状缓解。(2)手术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症状均在术后显著缓解,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2周VAS评分与ODI 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封闭术可以明确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责任节段,并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节段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达到精准治疗和微创治疗的目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9.5±6.7)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70.4±5.9)岁。对照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常规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48h的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及螺钉位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cm vs.(4.7±0.9)cm,(124.6±35.7)min vs.(132.4±42.5)min,(215.9±42.3)m L vs.(242.3±52.7)m L,(352.8±76.5)m L vs.(389.6±85.7)m L]。观察组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3.5±0.8)vs.(4.8±1.3),P=0.028]。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增加,随访12个月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减小,观察组术后和随访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1.2±2.4)mm vs.(10.5±2.2)mm,P=0.036;(10.9±2.6)mm vs.(9.2±2.5)mm,P=0.031]。观察组螺钉位置I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75.7%,P=0.02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7%vs.17.1%,P=0.034),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及椎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92.9%vs.80.0%,P=0.026),JOA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8±7.9)%vs.(56.9±13.2)%,P=0.000]。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3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23例行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后正中入路组),14例行Wiltse入路TLIF手术(Wiltse入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融合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5.7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滑脱复位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械无松动或断裂.术后末次随访时Wiltse入路组融合率为86%,后正中入路组融合率为87%.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7.8±25.6)min、(128.5±38.7)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3.5±16.4)ml、(284.4±27.6)ml(P<0.05).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治疗后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TLI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Wiltse入路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灸式激光针灸针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寒湿腰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采用内灸式激光针灸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估疗效。结果 (1)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第1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分别为:试验组(3.95±1.89)分;对照组(4.94±2.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10次后两组的VAS评分分别为:试验组(3.50±1.18),对照组(3.69±1.2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ODI评分:第1次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试验组(16.28±7.82)分,对照组(16.14±7.1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10次后两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内灸式激光针灸针法治疗寒湿腰痛即时止痛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疗法,但治疗1次对提/携物、坐、行走各项功能无明显改善;治疗1个疗程后两种疗法皆可止痛及改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频电针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频电针组、针刀封闭组及传统电针组,于疗程后1周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腰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中频电针组、针刀封闭组两组疗效、疗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传统电针组(P〈0.05),但两组之间疗效接近,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电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接近针刀封闭治疗疗效,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三种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组35例(A组)、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组32例(B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组29例(C组),分别采用Suk标准及Nakai评分方法来分别判断临床疗效及骨性融合,并进行比较。结果 Nakai评分下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2.9%、81.3%、79.3%(P〉0.05),Suk标准评判下融合率分别为71.5%、91.8%、89.0%,B、C组的椎间隙高度要优于A组(P〈0.05)。结论三组近中期随访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前路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法在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优于后外侧植骨融合法,但腰椎滑脱症的病因和症状呈多样化,宜具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气化减压术(pere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256例,行PLDD治疗,激光输出功率10w,脉冲时间1s,脉冲间隔时间1s。术后随访6、18和60个月,比较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变化、手术前后疼痛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enab疗效评分法,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8和60个月满意率(Menab评分优良者)分别为90.3%和86.2%。结论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效果好,同时可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研究对比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与臭氧消融术(ozone ablation,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近5年分别采用PLDD或O3治疗LDH的患者64例,PLDD组31例,O3组33例,对两种方法治疗后3和12个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变、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疗效评价,PLDD组3个月优良率80.6%、12个月优良率83.9%;O3组3个月优良率72.7%、12个月优良率60.6%。3个月疗效PLDD组与O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个月疗效PLDD组好于O3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疼痛学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3和12个月的VAS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疼痛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较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PLDD及O3两种方法安全性高,均是治疗LD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TLIF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及随访53例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A组(22例)采用Wiltse人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椎管潜行减压术,B组(3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椎管潜行减压术。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JOA腰痛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n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B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术后各时期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B组的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缓解迅速,但远期的随访评分与后正中入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改良TLIF在保持腰椎术后生物力学恢复方面优于常规TLIF。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PVP治疗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55例63个椎体。按手术入路方法的不同分成单、双侧入路组,其中单侧组21例,双侧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住院天数、VAS、ODI评分、椎体相对高度及LKA角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5±3.2)个月。两组术前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单侧组明显少于双侧组(P<0.01),骨水泥用量和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ODI、椎体相对高度,LKA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OVCFs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单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