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头部MRI资料,统计MRI横断位扫描T2WI像中脑干、丘脑、基底前脑、胼胝体、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区域的异常信号表现,以颅脑损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与非清醒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头部MRI中的损伤灶位置与清醒与否的OR值,明确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头颅MRI中脑干腹侧及背侧、双侧基底前脑、双侧丘脑、胼胝体、双侧大脑额叶区域损伤和未损伤患者在清醒组与非清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背侧损伤、丘脑右侧损伤、胼胝体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RI表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脑干中上段背侧、胼胝体、丘脑有损伤灶的患者预示着难以清醒.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创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MRI分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对重型颅腩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分级标准.方法 记录66例重型TBI意识障碍超过2周患者的MRI表现,以MRI的表现分为3级:Ⅰ级:仅有大脑半球的损伤;Ⅱ级:丘脑、胼胝体的损伤,伴或不伴有I级的损伤灶,包括:Ⅱa级(单侧丘脑的损伤)和Ⅱb级(胼胝体、双侧丘脑的损伤);Ⅲ级:脑干背外侧的损伤,伴或小伴有Ⅰ级和(或)Ⅱ级的损伤灶.预后以颅脑创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结果 MRI分级与清醒的概率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722(P<0.05),分级越高,预后越差;Ⅱb级、Ⅲ级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判断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7.5%,准确率为86.4%,错误率为13.6%;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可信区间为(0.808,0.978).结论 MRI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颅脑创伤程度和清醒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本组病例经神经外科专科综合治疗并随防半年以上,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ale,GOS)标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4例(13.3%),中度残疾10例(33.3%),重度残疾8例(26.7%),持续性植物状态2例(6.7%),死亡6例(2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多种,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双侧开颅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18例,中残13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24例;死亡率为31.6%。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积极双侧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02—2012-02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有创伤性凝血病的39例为观察组,无创伤性凝血病的6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不同。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1.47%和30.7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GCS评分均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性凝血病不利于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及转归,术后应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本科2001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12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CT或MRI诊断和治疗.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导致病情加重,出院时12例疗效评定中良好4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复查CT或MRI,使其并发的大面积脑梗死及早得到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收治 5 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15 6例早期气管切开 ,男 113例 ,女 43例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 (GCS) 6~ 8分 93例 ,3~ 5分 63例。气管切开后定时雾化吸入 ,及时吸痰 ,气管套管外口处覆盖 1~ 2层干净湿纱布。结果 :15 6例病人中 ,出院时基本生活能自理者 5 6例 ,占 3 2 65 % ;生活须人照顾者 2 6例 ,占 16 67% ;植物状态生存者 19例 ,占 12 19% ;死亡 61例 ,占 3 9 10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达 3 0 5 0 % ,呼吸道不通畅 ,肺部感染是加重病情 ,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估计近期不能清醒者、有呼吸道梗阻者、肺部痰多与粘稠不能咳出者、合并颌面部及胸腹部损伤者、有呼吸肌麻痹者 ,应尽早作气管切开 ,加强护理。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呼吸困难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早期出现呼吸困难70例,其中呼吸道阻塞48例,中枢性呼吸困难8例,胸部外伤致呼吸困难5例,贫血性呼吸困难2例,上颈段脊髓损伤致呼吸困难1例,多种因素致呼吸困难6例;伤后2周清醒15例,昏迷28例,死亡27例;191例无呼吸困难患者中,伤后2周清醒102例,昏迷25例,死亡64例。48例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难患者中,18例行气管切开术,伤后2周清醒3例,昏迷9例,死亡6例;30例未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中,伤后2周清醒4例,昏迷14例,死亡12例。结论呼吸道阻塞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早期救治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病人的亚低温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1998年3月至2002年12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存活66例,死亡26例;其中恢复良好60例,中、重残疾6例。无植物生存。结论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中脑平面纤维束形态及可观测纤维束数量变化,预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3例重型颅脑损伤,入院后予以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间隔1~3周后再次复查;对中脑平面纤维束进行重建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11例GCS评分恢复较好,2例长期昏迷。11例恢复较好病人,入院时纤维束形态无法追踪、稀疏,随访时均有恢复;GCS评分越高,纤维束形态越饱满、无明显缺失;末次随访时纤维束量明显升高(P<0.05)。2例长期昏迷病人纤维束形态随访期间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可观测纤维束数量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下降。结论 DTI及重建技术可以用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评估,可观测纤维束数量,量化分析病人恢复情况,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8-02-2011-02我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2例中死亡17例,病死率53.12%,重残和植物生存9例(28.12%),良好和中残6例(18.7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脑梗死,积极进行开颅处理,加强支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恢复良好20例,重残9例,中残6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密切相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极高,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病人、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经皮微创气管切开(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根据发病后行PDT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PDT组30例(发病后5d内)和对照组28例(发病后10d后)。评估2组患者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结果早期PDT组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6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其中深昏迷37例,留置胃管患者60例,既往有肺部疾病者41例,呼吸机辅助呼吸25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由多种病因所致,多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1周内,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茵,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护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该院外伤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6例(观察组)以及同期轻型脑外伤60例(对照组),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头颅256排CT灌注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的脑血流灌注率(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及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伤后24 h内脑基底节区、脑干、额叶、顶叶CBF低于对照组,M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脑干区、额叶、顶叶区CBF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呈正相关(rs=0.902,rs=0.891,rs=0.859,rs=0.786)。基底节丘脑区CBV与GOS评分有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CBF值下降,MTT值延长,且CBF值与预后呈正相关,全脑CT灌注成像对早期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49-15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GF治疗.对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康复期生活质量(KPS)评估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GCS评分从治疗第14天起明显好于对照组,伤后6个月随访KPS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观察到与NGF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NGF能够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2006-01~2010-12收治的24例GCS评分3~8 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17例,不需手术2例,呼吸循环衰竭无法耐受手术治疗5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定:存活13例(54.1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T形切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上矢状窦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改良T形切口开颅术治疗的9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矢状缝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术后24 h恢复意识;3例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术后1周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其中2例气管切开术病人4周内意识逐渐恢复,成功拔除气管插管,但有动眼神经损害、肌张力障碍及肢体轻瘫,另1例气管切开术后1周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回当地医院治疗,但因创伤及营养消耗等致并发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出院后随访3~18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6例,中残2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改良T形切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上矢状窦损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中,术后35例发生脑积水;107例未发生脑积水。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24.6%(35/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较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积水是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年龄越大,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的病人,发生脑积水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机理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在颅脑手术过程中发生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应对措施,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过度通气、咬除颅底骨质、阶梯性减压、及时复查颅脑CT等综合措施。结果术后随访三月按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9例、轻残11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2例。迟发性血肿(63.8%),弥漫性脑肿胀(27.6%)及脑梗死(8.6%)是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患者要正确判断,区别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