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药物开发的不同阶段,人们通过系列的体外试验研究、动物实验以及随后人体应用的结果试图揭示药物的毒副作用,目的是为确保人体用药的安全性。其中代谢转化诱导的毒性占据药物毒性的很大一方面,尤其反应性代谢产物引发的毒性近几年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几类代表性化合物结构产生反应性代谢产物的情况,包括苯醌亚胺、噻吩环、氮翁离子、环氧化物、硫脲等,试图从代谢角度揭示药物分子结构与药物毒性之间的关系,为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评价布洛芬原料药及6种杂质的细胞毒性。方法: 不同浓度的布洛芬原料药及6种杂质作用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72 h后,显微镜观察细胞毒性。结果: 在布洛芬原料药中,杂质B的细胞毒性最弱,为轻微毒性;杂质N、D、J、V细胞毒性均呈中度毒性,杂质E的细胞毒性呈现重度细胞毒性。结论:在该原料药中,同等浓度条件下,杂质E的毒性最强,应对其在布洛芬制剂中的含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相似文献   

3.
<正>蝮蛇抗栓酶为一种抗血栓药物,具有去纤、降粘、解聚、溶栓等抗凝效应。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生产厂家一般采用蝮蛇的原毒液经柱层析分离、分别收集蛋白峰,经化验合格,合峰、无菌灌装、冷干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FK系列化合物是我所在研的一类新药。可能作用机制是FK506/FK复合物作用于2种钙释放通道ryanodine受体和IP3受体,使钙内流增加;或激活TGF-β1受体,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生长因子的合成。目前尚处于研发的早期阶段,其毒性作用还不清楚。本次研究利用短期毒性筛选方法对其可能毒性进行初步筛选,及早发现和淘汰不适合继续开发的化合物。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5种新化学实体对CHL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利用细胞毒性IC50值对急性毒性LD50值进行预测;上下法检测化学物质对小鼠的急性毒性;Ames波动试验和体外微核试验检测其遗传毒性;利用大鼠胚胎中脑细胞微团培养法,对其致畸性进行预测。结果FK(Z48、3081、308、L04和1205)系列化合物对CHL细胞的半数抑制剂量(IC50)分别为0.67、1.79、1.68、3.04和3.62mg/ml。急性毒性LD50的预测值分别为2087.6、3300.7、3331.8、4904.3和>5000mg/kg。上下法检测5种化合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除Z48为1634.0mg/kg外,其余均大于2000mg/kg。以急性毒性LD50预测值和检测值为基础对化合物进行毒性分级,二者相比,仅Z48分级略有差异,其他4种化合物的毒性分级基本一致。提示体外细胞毒性数据对化学物质的体内急性毒性具有良好的预测性。无论有无S9的代谢活化,5种新化学物质均未显示出遗传毒性和明显的致畸作用。结论短期毒性筛选体系可从不同的毒性终点对新化学实体进行比较和筛选,为候选化合物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技术体系。5种FK系列化合物毒性均较低,从毒理学角度考虑,均适合做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5.
药物毒性数据库的开发和计算毒理学新模型研究已逐渐成为21世纪药物毒性评价的新范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计算机预测技术,可以快速了解、分析和评估药物毒性、作用机制或暴露特征等相关信息.药物毒性数据的分析与预测结果也成为支持药品研发或监管决策的重要新手段.世界发达国家许多毒理研究机构都开发和建立了各自特点的毒理学数据库.本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缬沙坦中潜在的遗传毒性杂质2-氰基-4''-溴甲基联苯(杂质1)和2-氰基-4'',4''-二溴甲基联苯(杂质2)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冰乙酸(700:300:1),检测波长210nm,流量0.8 mL?min-1,柱温30 ℃,进样量20 μL。结果:杂质1和杂质2与主成分之间分离度良好,在0.045-~0.18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杂质1和杂质2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和0.999 5);杂质1和杂质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7%和107.38%,RSD(n=9)分别为1.9%和7%。结论:所建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缬沙坦中的遗传毒性杂质检测。  相似文献   

7.
陶磊  徐静  曹玉  戴震  马志 《中国药师》2021,(8):590-593
目的:考察磷霉素钙原料药及主要杂质的细胞毒性.方法:不同浓度的磷霉素钙原料药及主要杂质作用于人源肝脏细胞(L02)以及肠上皮细胞(Ncm460)一定时间后,计算相对增殖率(RGR)并记录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磷霉素钙原料药(4 mmol·L-1)对L02和Ncm460细胞的RGR分别为54.5%和60.9%;杂质A对细...  相似文献   

8.
钒在石油、煤中有较高的含量,据估计,每年随着这类能源材料的使用,有大量的钒被释放进入大气层,尤以大城市为重[1]。同时,钒及其化合物也是化工、冶金、焊接等领域重要的催化剂,有一定数量的接触人群,在工作中常以钒氧化物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并可明显升高工厂及其周边环境的钒负荷[2]。可见日益严重的钒污染正在对职业人员和普通人群同时造成健康威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的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但由于中药的作用机理较复杂,其用药安全性备受关注。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除了大众熟悉的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还包括病理组织学研究、生殖毒性试验、安全药理学研究、遗传毒性研究等。其中,遗传毒性研究在近十年发展迅速,已成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遗传毒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以基因突变、染色体损伤、DNA损伤等效应为基础。一般情况下,遗传毒性试验可用于致癌性预测,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研究鸟氨酸杂质3-氨基-2-哌啶酮盐酸盐的急性毒性和细胞毒性。方法: 预实验确定用药剂量,小鼠静脉注射给药,采用Bliss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根据LD50的结果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溶媒对照组,给药后连续观察14d,记录动物反应,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解剖后肉眼观察主要脏器变化并进行组织形态检查。应用成纤维细胞(L929)观察3-氨基-2-哌啶酮盐酸盐的细胞毒性。结果:3-氨基-2-哌啶酮盐酸盐尾静脉一次给药对小鼠的LD50为802.18 mg·kg-1 (95%置信区间758.49~848.08 mg·kg-1);高、中、低3个剂量组(660,330,170 mg·kg-1 )在观察期内一般毒性、体质量、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的肉眼观察及组织形态检查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成纤维细胞(L929)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小鼠体内NOAEL值为660mg·kg-1 。结论:3 氨基 2 哌啶酮盐酸盐对小鼠和成纤维细胞(L929)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本研究为氨基酸注射液质量标准中鸟氨酸杂质限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玲  陈乃江 《中国药师》2020,(2):360-362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中的遗传毒性杂质5-羟甲基糠醛。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50 mm×4. 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 1%甲酸(15∶85),流速为1. 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4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5-羟甲基糠醛在0. 205~20. 52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r=0. 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 3%,RSD为0. 7%(n=9)。结论:本方法可用于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中遗传毒性杂质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苯胺类化合物对肝细胞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大鼠游离肝细胞半数中毒浓度(TC50)和细胞逸出酶(SDH和LDH)为观察指标,研究了2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肝细胞毒性,并利用这些毒性效应数据为因变量,以这些化合物的10种拓扑学指数为自变量,利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的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则毒性不同,3个QSAR方程中影响毒性的主要结构参数有分子连接性指数0xv、1xv,2xv、3xvc和分子负熵I。实验得出的3个QSAR方程能够较好地预测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蔡煜东 《海峡药学》1996,8(1):81-83
本文运用遗传程序设计方法,研究了硅特兰类化合物的结构毒性关系,并选取一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化学实验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判别成功率较高.可见该方法性能较好,可望成为药物结构毒性分析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伴随大量创新及仿制药面世而来的是对遗传毒性杂质加强监管的迫切需求。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指南性文件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杂质监管的空白,但难点尚存。传统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间缺乏一致性比较,药物特定合成路线实际产生的大量含警示结构杂质缺乏毒理学评价数据支持,毒性预测软件的预测效力不足等。本文就国内外杂质遗传毒性杂质监管科学现状、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策略、杂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充分结合计算机毒理学、毒性评价方法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限度制定三个维度开展杂质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同时测定福多司坦原料药中四种遗传毒性杂质3-氯-1-丙醇、1,3-二氯丙烷、3-氯丙酸乙酯和氯丙基羟丙基醚。方法 以氯苯为内标物,采用Agilent J&W VF-WAXms色谱柱(30 m×0.25 mm, 0.5μm),程序升温;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进样口温度220℃,流速1.0 mL·min-1,分流比2∶1;在离子选择(SIM)模式下,监控m/z 58.1、76.0、91.0、58.1和107.9离子进行检测。结果 3-氯-1-丙醇、1,3-二氯丙烷、3-氯丙酸乙酯和氯丙基羟丙基醚四种杂质分别在0.000 9~0.882 0μg·mL-1、0.002 2~0.874 0μg·mL-1、0.009 0~0.892 0μg·mL-1和0.016 6~0.830 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n=5),检测限为0.264 0~4.980 ng·mL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在整个化学药品市场中仿制药占比约三分之二,其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杂质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仿制药在杂质控制方面不仅要关注其参比药物中存在的杂质,更应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确定可能存在的需要加以控制的杂质。近年来,行业内对于仿制药中遗传毒性杂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本文在宏观上对遗传毒性杂质的来源、检测方法等进行总结,以期对行业内的仿制药研发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艾滋病候选药物DCK系列化合物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短期毒性检测方法对3种具有抗HIV活性的DCK系列化合物的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MTT比色法、上下法和Ames波动试验对3种DCK系列化合物3-CH2NO2-4-CH3-DCK(N-DCK),3-CH2CN-4-CH3-DCK(C-DCK),3-F-4-CH3-DCK(F-DCK)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3个化合物中,N-DCK和C-DCK对CHL细胞毒性相似,F-DCK细胞毒性最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3,0.49,0.18 mg.mL-1;3种化合物对小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均>2 000 mg.kg-1;对沙门菌TA100诱变作用均与溶剂对照组相似,无明显致突变作用。结论:3种DCK系列化合物均为低毒物质,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益母草碱的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在SD孕鼠妊娠第6~15天经口灌胃给予500、1 000和2 000 mg/kg体重的益母草碱,同时设溶媒对照组,经口灌胃0.5% CMC-Na溶液。妊娠第20天剖杀孕鼠,分析其生殖毒性。分别采用反映基因突变的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反映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培养CHO)和ICR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体内)检测益母草碱的遗传毒性。结果 在500、1 000和2 000 mg/kg剂量益母草碱的作用下孕鼠的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受试剂量组孕鼠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剂量组胎鼠各类指标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Ames试验结果提示:在0.5、5、50、500、5 000 μg/皿受试剂量下,在有或无代谢活化S9系统时,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受试物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TA97、TA98、TA100、TA102及TA1535)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相近。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250、500和1 000 μg/ml 3个剂量的受试物,对有或无代谢活化系统S9培养的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无明显影响。微核试验显示100、500和2 000 mg/kg各个剂量组对ICR小鼠的微核诱发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益母草碱在500、1 000和2 000 mg/kg剂量下未观察到明显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胎儿毒性和致畸作用。益母草碱对鼠伤寒沙门菌无致突变性,对哺乳动物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对ICR小鼠无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益母草碱无发育和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9.
毒性病理学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是毒性实验重要指标之一,对毒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非常关键。啮齿类动物尤其是大鼠和小鼠是非临床毒性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死亡原因分析是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组织病理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毒性病理学家更好地理解病变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的评价和结果的解释。本文简要介绍了啮齿类动物濒死终点指标的判断标准,老年啮齿类动物大体和组织学病变的分类,不同种属啮齿类动物死亡原因,动物品系、性别和数量对死亡原因分析的影响,以及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死亡原因分析推荐方法等内容。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毒性病理学家更好地分析死亡原因及进一步提高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的组织病理学评价和结果解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丝裂霉素分子内转化化合物白丝裂霉素进行毒性研究.方法 对SD大鼠静脉注射给予320μg/kg和800μg/kg含有不同浓度白丝裂霉素的丝裂霉素,每间隔2 d给药一次,共给药5次;各组动物于D15麻醉采样安乐死后进行大体解剖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在丝裂霉素320μg/kg和800μg/kg剂量下,白丝裂霉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