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50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规律。其心率变异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Q-T间期离散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Q-T间期离散度增加,对预测室速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建华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5(1):60-61
QT离散度是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1]。在心电图上表现为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测量12导同步心电图中不同导联 相似文献
3.
室性心动过速心功能与QT离散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郑友祥李晖(阜宁县中医院心内科224400)(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内科)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心功能QT离散度中图法分类号R540.41为探讨心功能不全时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理,了解心脏功能状况与QT离散度(Q...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和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Q-Td、J-T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LOWN2级室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WN3级以上室早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中,Q-Td值大于50ms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5例 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患者 VT组 (2 9例 ) QTd为 (78.0 8± 2 7.2 6 ) ms,无 VT组 (36例 )为 (4 8.2 4± 2 2 .2 5 ) m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性 VT(SVT)组 (11例 )为 (86 .2 2± 2 1.5 2 ) ms,非持续性 VT(NSVT)组 (18例 )为 (6 5 .2 9±12 .32 ) ms,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患者 VT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强所引起的异位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 在以往的(AMI)的临床研究报告中,这种异位心律的发生率甚低,其主要原因是此种心律失常发作十分短暂,且速率不快与当时窦性心律相似,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自从成立冠心病监护病房并采用连续心电图记录以来,这种室性异位节律的发生率突然增高,有人对100例AMI病人连续做心电图观察时发现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达36%,这与Morris实验性心肌梗塞观察到的发生率相仿。此后的一些报告发现在AMI病例中,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从8%~46.1%不等),其原因主要与其观察方法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是指连续3个或更多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大于或等于100bpm,并且超过原来的主导心率。PVT平均心率为150~200bpm,它是一种快速,基本规则(可有轻度不规则)和骤发的心动过速。 PVT大多发生在心脏病基础,国外报道约80%。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多出现在第1~3h,连续监测可见于多达40%的患者。其原因认为是心肌缺血导致的折返或异位心室节律点自动发放。也可见于其他心脏病、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调等,部分与先天遗传有关,部分也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Sehastin认为可达45%病人临床上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可多年发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事实上,多数室颤发作从室速开始。 相似文献
9.
10.
冠心病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前后HRV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3例冠心病病人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观察全天每小时HRV变化,并将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分为室早组,多型室早组,成对室早组,室速组,对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前后的心律变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冠心病人高危组HRV较低危组低,室速组,成对室早性心律失常高峰前HRV较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后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AMI患者QTV及HRV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比较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心肌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性、QT变异度、QT变异系数等。结果健康对照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22,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91,P<0.01)。SDNN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511,P<0.01);QTV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613,P<0.01);QTCV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64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心率、QTV、QT间期、SDNN均发生变化,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以及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对照分析6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QTd的变化.结果:无论性别或术前后比较,QTd检测结果差别不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射频消融术对心肌损伤很小,因此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而言射频消融术不影响心室肌的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射频消融治疗 (RFCA)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患者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6例IVT患者成功地进行了RFCA治疗 ,并测量了消融前心速发作间歇期和成功消融后心电图的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并测定 16例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者的上述同样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IVT组行RFCA前与对照组比较 ,QTmax、QTmin、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VT组成功消融前、后QTmin、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而成功消融后QTmax及QTd比消融前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VT发作间歇期QT间期、QT离散度于正常人无差别 ,QTd、QTcd不能作为IVT患者发生室速的预测指标 ;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 ,不会导致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的增加 ,消融后QTmax、QTd减少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 室性心动过速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pointes,Tdp)是室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有一般室速不具备的特殊性,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其治疗独具特点。现将我院1997-2002年来的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差异即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肌复极时间的离散度密切有关[1]。本文观察了16例尖端扭转室速(TdP)患者治疗前后的QTd的变化,旨在探讨尖端扭转室速与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6例Td...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与心率变异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及室性心动过速 (VT)情况 ,旨在探讨HRV与左心室肥厚 (LVH)及VT的关系。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 10 2例 ,男 60例 ,女 4 2例 ,年龄 56.3± 14.1岁。依据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其中有严重心律失常者QTd和心率变异指数(HRVI)间的关系。方法:49例心衰患者及43例对照组,测定其QTd,QTcd(校正QT离散度)和HRVI进行分析。结果:心衰组QTd和QTcd均显著增加(P<0.01),尤其以伴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增加更为明显,且QTd的增加与HRVI间呈负相关,r=-0.03(P<0.05)。结论:心衰患者QTd的增加,尤以伴严重心律失常者明显。提示QTd增加和HRVI减小可作为心衰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1病例简介患者,男,71岁,因抽搐伴意识丧失20min急诊入院。既往癫痫病史26年,最近一次发作在2年前,目前未系统治疗。5d前体检时心电图示多发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ST-T异常改变。在社区门诊给予盐酸利多卡因300mg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5d后心律失常较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HRV,QTd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与未溶栓治疗患者的HRV、QTd的改变。方法:采用美林2400/HC双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连续监测24h心电信号,专人分析,计算机自动计算正常窦性R—R间期及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结果:静脉溶栓组与未溶栓组HRV有显著性差异,P〈0.05;QT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溶栓治疗后可显著提高HRV,显著降低QTd,减少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