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烧伤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例烧伤患者,按烧伤面积和深度分Ⅰ、Ⅱ两组,各5例,检测伤后8h、1d、3d、1、2、3、4周7个不同时相血清白介素-8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伤后3d与8h相比,血清IL-8水平呈显著增高;而Ⅱ组血清IL-8水平于伤后2周再达高峰,IL-8水平国面积和深度有关。此外,烧伤病人务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时,血清IL-8水平却下降,而当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时,血清IL-8水平却升高,且于伤  相似文献   

2.
刘振玉  路作新 《四川医学》1998,19(5):281-282
为了探讨肺癌病人血中IL-10的来源,我们对45例实施了肺癌根治术,15例开胸后未能切除的肺癌病人,13例胸部良性肿瘤病人,20例胸部非肿瘤病人开胸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的血中IL-10的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对45例肺癌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肺癌病人术前IL-10水平较胸部良性肿瘤,胸部非肿瘤病人高;术后第1天施行了肺癌根治术病人,IL-10水平下降,术后第4,8天明显下降,未切除的肺癌病人术后第1天稍升高,术后第4,8天恢复到术前水平,胸部良性肿瘤病人,胸部非肿瘤病人术后第1天IL-10水平轻度上升、术后第4,8天恢复至术前水平,45例肺癌标本IL-10蛋白表达皆阳性。结论:血中IL-10来源于肺癌微环境,并且主要来自于肺癌细胞自分泌产生的IL-10,提示:IL-10在肺癌免疫逃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6,IL-8与角膜移植的关系,方法:采集19例角膜移植患者术前1d及术后3~5d空腹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sIL-6sIL-8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前sIL-6,sIL-8水平接近正常人,术后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我统计学意义,结论:IL-6,IL-8作为细胞因子转早参与了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浆IL—8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与损伤时间、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7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浆,采用ELISA方法,分别于伤后12h及1、2、4、7d测定血浆中IL-8水平。结果 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浆IL-8水平于务后1d内就明显升高,持续时间超过7d。结论 吸入性损伤能诱导机体产生IL-8,IL-8能影响全身免疫反应,并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手术创伤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 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Ⅱ、Ⅱ期胃癌(A组)、低于直肠癌(B组)各13例和食管贲门癌(C组)11例,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对照组(10例)为择期小手术。所有患者于术前1d、术后2h、1d、6d取血,测定血浆IL-6、IL-8和TNF-α含量,及体外内毒素(LPS)刺激全血释放IL-6、IL-8和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A、B、C三组患者术后2hIL-6、IL-8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纯失血和失血/复苏后血浆IL-1活性及腹腔MΦ释放IL-1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LAF法检测IL-1活性,并以ST表示。结果:单纯失血后2-3h及6-10h血浆IL-1活性明显同,腔MΦ和IL-1能力于失血后1-2h显著增强,4h后显著降低,6h后又显著升高瀚等直至失血后10h。失血/复苏大鼠腔MΦ和IL-1的能力及血浆IL-1活性于失血后1h及2h开始显著增强,并持续至失血后10h,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二度烫伤早期血浆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制备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烧伤早期血浆中IL-8和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中未测到IL-8和IL-6,烫伤组在烧伤后6h、1d、2d、3d和5d血浆中IL-8和IL-6水平显著增高。结论烧伤早期血浆IL-8和IL-6水平均升高,且IL-8出现峰值先于IL-6的峰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5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随机选择8例哮喘患者雾化吸入人重组IL-5,并分别于吸入前,吸入后2h,24h和48h以放射免疫法测定痰液中嗜酸阳离子蛋白水平。结果发现吸入IL-5事ECP水平均随时间而明显升高,而24h达最高值,48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成纤维细胞(LF)产生白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及作用,动态观察并对比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LF培养上清中IL-8活性。结果:①LF上清中IL-8活性于第1天明显增高,第7天达高峰,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②BALF中IL-8活性也于第1天明显升高,但第3天达峰值,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③BALF和LF上清中IL-8活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时局部和血清IL-8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前后肺局部及血清IL-8的动态变化,探讨免疫抑制宿主(ICH)肺部感染的炎症反应机制。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氢化的松复制大鼠免疫缺陷模型(抑制组),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对照组),经气管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复制肺部感染模型,分别于感染后0,3,6,9和24h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作细菌 检查并测定其IL-8浓度(ELISA法)。结果:对照组BALF中IL-8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烧伤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2例烧伤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结果人院时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后第3天与人院时比较,IL-6无明显变化(P>0.05);TNF-α增高(P<0.01);而IL-8在烧伤面积≤30%者呈下降,≥31%者呈升高趋势。烧伤后第7天,脓毒症患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P<0.01)。死亡前3种细胞因子则显著升高。结论IL-6、IL-8、ThF-α可能与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许庆文  汤斌 《广东医学》1997,18(8):506-508
利用ELISA实验研究了消化道肿瘤人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在术前显著高于正常人,术后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茶叶和蚕豆等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的增殖和合成、分泌IL-8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培养技术、3H-TdR掺入法及MTT法观察茶叶和蚕豆等对hMC增殖的抑制作用。用ELISA夹心法测定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刺激hMC的培养上清中IL-8和IL-6的含量,并观察茶叶、蚕豆对hMC分泌IL-6和IL-8的抑制作用。结果和结论:茶叶和蚕豆等对体外培养的hMC的增殖有抑制作用,IL-1、TNF可刺激hMC分泌IL-8和IL-6,而IL-8对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有强大趋化作用,IL-6可促进hMC增生。茶叶等可抑制hMC分泌IL-8和IL-6,从而抑制hMC增生,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成纤维细胞(LF)产生白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及作用,动态观察并对比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LF培养上清中IL-8活性。结果:①LF上清中IL-8活性于第1天明显增高,第7天达高峰,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②BALF中IL-8活性也于第1天明显升高,但第3天达峰值,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③BALF和LF上清中IL-8活性之间以及二者与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数之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证明LF在肺纤维化早期产生IL-8明显增多,是肺内IL-8活性的主要来源之一。BALF和LF上清中IL-8活性的水平反映了肺泡炎的强度和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例哮喘患者雾化吸入人重组IL-5,并分别于吸入前、吸入后2、24和48h进行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吸入IL-5后嗜酸性粒细胞(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绝对细胞数随时间而明显升高,至24h时达最高值,48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吸入IL-5可以促使循环中EOS数明显增多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IL-1、IL-6和活化枯否细胞(Kc)产物对氏疟原虫红外期(EEF)发育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IL-1、IL-6或合用,3h后接子孢子(Sp);42h后观察EEF发育情况;建立大鼠肝细胞-约氏疟原虫体外培养模型,Sp接种后2h加IL-1、IL-6及激活后Kc培养上清,观察对EEF发育的影响。结果:IL-1组、合用组Sp发育率明显降低,IL-6组无明显下降;IL-1、IL-6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及巨噬细胞分泌IL-1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失血后(30%,按体重折算)1h回输失血,不同时间采血或收集腹腔巨噬细胞,用改良LAF法检测IL-1活性。结果:失血性休克后2~3h及24~72h血浆IL-1活性显著升高,1~2h及24~72h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与第1峰相比,第2峰峰值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呈双峰型升高,推测第1峰为应激峰,β-内啡肽、糖皮质激素起重要调控作用;第2峰为炎症峰,肠道内毒素入血及细菌移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科手术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镝  谢炜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1006-1007
采用IL-6依赖细胞株89细胞增殖试验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依赖细胞株L929细胞杀伤试验,分别检测20例骨科手术后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表明:骨的创伤可致病人体内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同时手术创伤本身亦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在术后第1天达高峰,术后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支气和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8例哮喘患者雾化吸入人重组IL-2,并分别于吸入前、吸入后2,24和48h进行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并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嗜酸阳离子蛋白(ECP)及总IgE水平。结果 吸入IL-5后嗜酸性粒细胞(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绝对细胞数以及ECP水平均随时间而明显升高,至24h达最高值,48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动态观察电针穴位对创伤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手术创伤大鼠的模型,电针刺激"足三里"、"阑尾穴",经3H-胸腺嘧啶核苷孵育分析,测定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IL─1)的功能及外围血β─内啡呔和皮质酮水平。结果:创伤组2、4、8、12h大鼠胸腔巨噬细胞(MΦ)分泌IL─1的功能明显增强(P<0.05,P<0.001)。各时期的血浆β─内啡肽(β─End)和皮质酮(cs)含量极明显升高(P<0.05;P<0.001),创伤大鼠经电针后,1、2、4h,IL─1显著升高(P<0.05),8h与正常大鼠巨噬细胞分泌IL─1的功能无区别,较创伤组大鼠提早4h恢复正常功能,β─End含量各时相均明显低于创伤组大鼠水平(P<0.05;P<0.001)。皮质酮的含量1、2、4h明显低于创伤组大鼠水平(P<0.05;P<0.001)。结论:电针穴位对手术创伤引起的机体应激状态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