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每组12只。白内障组大鼠用半乳糖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变化,观察至30d处死大鼠后取晶状体,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晶状体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观察至30d时,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保持透明,白内障组大鼠9眼(37.5%)出现均一的皮质性混浊,15眼(62.5%)出现核混浊。白内障组光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和核部大量纤维细胞水肿、崩解,前囊膜下及后囊膜下出现纤维细胞样的有核细胞堆积;透射电镜下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并突破晶状体上皮层向浅层皮质移行。结论 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晶状体纤维细胞水肿及结构破坏,还存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分化和移行。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Chylack晶体混浊分类系统LOCSII在斗门县45岁以上人群内进行晶体混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晶体核色、核混浊、皮质混浊及后囊下混浊的患病率分别是16.1%、28.6%、30.2%和8.7%。女性高于男性,核性和皮质性混浊的两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报告各类混浊的平均年龄,在这四类晶体混浊均与年龄有关。晶体核色、核混浊、皮质混浊及后囊下混浊与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43、0.5957、0.5532和0.2807。此外,对该分类方法在人群中应用的优缺点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细胞培养水平探讨后囊混浊形成机理和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晶体皮质残留等对其的影响。方法用考马斯亮蓝(CoomassieBB)染色、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培养的牛晶体上皮细胞(bovinelensepithelialcels,BLEC)的增殖和分化规律,用Giemsa染色比色法观察胎牛血清、房水、晶体皮质等对BLEC增殖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LEC可在第1~7代内分化为晶体纤维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形状渐趋长条形和梭形,细胞骨架逐渐增多;胎牛血清呈浓度依赖性促进BLEC增殖(P<0.05);高浓度房水(占培养液1/3)抑制BLEC增殖(P<0.01),晶体皮质、晶体核、玻璃体均促进BLEC增殖(P<0.01)。结论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在后囊混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晶体皮质残留和玻璃体脱出可通过刺激晶体上皮细胞增殖促进后囊混浊形成。  相似文献   

4.
陈建敏  郑广瑛 《眼科研究》1997,15(3):192-193
目的探讨简单易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extracapsularcataractextraction,ECCE)加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期(半年至2年)后囊混浊(posteriorcapsularopacity,PCO)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8例(31眼),其中外伤性白内障16例(16眼),并发性白内障6例(8眼),老年性白内障6例(7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7天开始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结膜下注射,全程用5-Fu(45mg),半年后随诊,按后囊混浊分级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1只眼中0级(后囊透明)者29眼占93.55%,Ⅰ级和Ⅱ级(后囊混浊)各1眼占6.45%,即后囊混浊的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其它报道(40~50%),而且所发生的2例后囊混浊未引起明显的视力下降,故有效防治率达100%。结论5-Fu联合皮质类固醇局部应用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防治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老年性白内障47只眼行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22只眼术中于皮质冲吸液中加入肝素(25U/ml);另25只眼作为对照。术后肝素组有2只眼前房出血,但人工晶体前表面沉积物及后囊混浊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肝素组视力为0.70±0.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4±0.28(P<0.05)。  相似文献   

6.
肝素抑制人工晶体前膜和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81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41只眼术中在皮质冲吸液中加入肝素(25u/ml);另40只眼作为对照。术后肝素组有11只眼前房出血,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人工晶体前膜及后囊混浊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肝素组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核部的水合现象,我们对喂养半乳糖3~17天的实验组及相应对照组Wistar大白鼠的晶体核进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织晶体核部发生明显的水合现象。(2)水合程度与晶体核部的混浊成正比。认为半乳糖性白内障晶体核部的水合现象主要由Na ̄+/K ̄+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的中远期回顾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地调查近5年的玻璃体手术病人。观察指标有性别、眼别、年龄、病程、病因、视力、术式、手术次数、并发症及玻璃体状态等。晶体混浊判定采用LOCSⅡ系统;采用Bayes逐步判别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追踪观察29~65个月(平均43.4±9.4个月),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为9.92%,其中核硬化占69.23%,后囊下混浊占30.77%。影响因素有年龄、病因、病程及术后高眼压(F=2时,判对率93.48%,P=0.0000)。结论:在较高年龄组(平均48.56岁),晶体混浊与病因及年龄相关,主要表现为核硬化;在较低年龄组(平均26.25岁),多与病程较长(11.25个月)、病变广泛有关,表现为囊下混浊。术后高眼压对两者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HPLC测量维生素C在大鼠和豚鼠房水及晶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开力  水迎波 《眼科研究》1997,15(4):257-259
目的测定豚鼠和大鼠眼房水及晶体不同部位的维生素C(vitaminC,VC)的含量。方法应用晶体分割技术将豚鼠和大鼠晶体分为赤道部、前皮质、核部和后皮质,然后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了晶体不同部位以及房水内的VC含量。结果豚鼠和大鼠房水中的VC分别为1309.1和44.61μmol/L。晶体内以赤道部的VC含量最高,晶体核为最低,前后皮质的含量介于二者之间。结论VC在不同动物的眼房水和晶体中的含量有很大差别,在晶体不同部位的分布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因双眼老年核性白内障入院。查双眼视力0.06,矫正0.2。眼压2.31kPa,晶体核及皮质混浊,前节及眼底均正常。于1994年7月左、右眼先后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常规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白内障与血清硒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及其与硒的关系,本文利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对37例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血清硒含量的测定。根据临床检查晶体混浊部位将患者分为:①以后囊混浊为主的后囊型白内障。②以核混浊为主的核型白内障。③以皮质混浊为主的皮质型白内障三种。结果发现:①本实验室正常人血中硒含量为89±17.2ug/1。而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清硒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②后囊型白内障与核型白内障者血清硒含量亦明显高于皮质型白内障,但前二者之间比较,血清硒水平相差不显著,皮质型白内障患者血硒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③性别不同,血清硒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①过高和过低的血清硒水平均可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有关;②后囊型和核型白内障血清硒含量过高。而皮质型白内障与血清硒含量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白内障分级系统对107名患者213眼晶体混浊,包括核部,皮质及后囊下混浊进行了白内障的分级。初步试点证明通过散瞳在裂隙灯下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标准照片对照,以确定检查或分级结果,以此方法较单纯用文字描述检查结果更易于掌握。检查结果通过一致性kappa值的分析表明WHO白内障分级系统在皮质及后囊下混浊一致性较好,而在核性混浊一致性较差,因此对核性混浊的分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改变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报告一组有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冻、巩膜扣带、注气(SF6或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68例72只眼及未联合玻璃体切除术46例47只眼。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玻璃体切除眼术后发生核硬化38.9%,非玻璃体切除眼仅5.6%,P〈0.001。晶体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切除眼为34%,非玻璃体切除眼仅为4.2%,P〈0.001。核硬化与  相似文献   

14.
撕囊范围和后囊膜混浊的关系[英]/RavalicoG…∥JCataractRefractSurg.-1996,22(1).-98~103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8.4%~50.0%之间。临床及实验研...  相似文献   

15.
牛磺酸对亚硒酸钠性白内障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ang W  Chen C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08-210,I013
目的 研究牛磺酸对亚硒酸钠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注射亚硒酸钠前2天,给Wistar大鼠每日腹腔注射一定浓度的牛磺酸,定期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0.5%的牛磺酸对晶体无明显的保护作用,而1%、2%和4%牛磺酸可显著延缓核混浊的发生和发展,2%和4%的牛磺酸还可延缓皮质混浊的发展。结论 牛磺酸对亚硒酸钠性白内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的作用强度与剂量成正比。牛磺酸有可能成为一种抗亚硒酸钠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16.
后囊混浊激光治疗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人晶体后囊混浊行Nd:YAG激光切开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用Nd:YAG激光治疗33例(33只眼)后囊混浊切开,在激光前与激光后7天检测内皮细胞。结果①激光前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2401个/mm2,激光后7天内皮细胞密度为2301个/mm2,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38%,六边形细胞丢失率6.58%。②激光后与激光前的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边形细胞百分数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t=3.61,p<0.05;t=4.28,p<0.01)。③切开后囊所用激光总能量与内皮细胞丢失无相关性,而单次激光能量则与其有统计学上相关性(r=0.4364,p<0.05)。结论Nd:YAG激光行后囊混浊切开时,其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少对内皮细胞的损害,单次低量,多次的切开后囊的激光使用为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1例(21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囊外摘除的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平均随访6.4个月(3—28个月),85.7%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达0.1以上,95.2%术后眼压维持正常,术后并发症包括晶体后囊混浊(38.0%)和前房出血(9.5%)。提出术中避开滤泡在颞侧角膜缘切口和仔细选择好病例对手术成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患者霍××,男,30岁。因电击伤后双眼视物不清1年于1992年12月11回住院。全身检查:右上、下肢及躯干右侧皮肤不规划烧伤瘢痕,右下肢大块植皮。心肺及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在手动/10cm,左0.3。双眼无充血,前段正常,右眼晶体磁白色混浊,虹膜投影消失。左眼晶体乳白色不均匀混浊,前囊下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样变。视网膜功能及眼压均正常。诊断:电击性白内障。于lop年12月间日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线切口7mrn,截囊后镊子夹出前囊,注吸针头接平衡盐水吸出较核及皮质,后囊抛光,2%…  相似文献   

19.
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切口趋势为3─6mm的小切口,它以损伤小、愈合快、术后散光度低而为人们所称道。本文报道20例(32眼),经随访3个月结果表明:1.术后一周视力>0.5者23眼(71.9%),1月视力>0.5者28眼(87.6%)。2.术后散光:与大切口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炎性反应:刺激症状明显较大切口轻。作者体会:1.切口长度需根据人工晶体镜盘及晶体核大小而定;切口选在12:00点方位便于操作。2.选择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可减少或避免角膜内皮混浊。3.应使用足够量的粘弹剂。4.切口宜缝合1─2针。  相似文献   

20.
大鼠不同类型白内障晶体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混浊晶体内组织结构的不同改变。方法对三种大鼠白内障晶体的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50日龄鼠正常组仅晶体核部轻度退行性变;硒性白内障晶体皮质和核部细胞间连接破坏严重,线粒体变性较多,胞质密度降低,部分胞质液化;半乳糖性白内障晶体皮质部细胞内空泡及球形结构增多,细胞间隙加大且液化明显,核部细胞质似细沙状;先天性白内障晶体皮质部结构尚属正常,但核区细胞间结构破坏较多,胞浆内线粒体空泡变性明显,胞质凝聚,分布不均。结论不同类型白内障晶体内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其混浊程度及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