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上鼓室胆脂瘤的技巧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上鼓室胆脂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4例,女13例;年龄19~58岁,平均38岁。颞骨CT均提示上鼓室存在软组织影,锤砧关节显示不清。术后无面瘫、脑脊液漏、迷路炎。术后3个月听力复查,10例术后无改变,14例术后下降,3例术后提高。结论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路切除上鼓室胆脂瘤预后与术者经验、操作器械相关,正确的选择与处理,可提高胆脂瘤切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切除较小的颈静脉球体瘤和中耳的鼓室球体瘤及其至颈动脉和岩尖的扩展,经前下鼓室途径可直接接近肿瘤,常可完全切除肿瘤并保留中耳结构和听力。除去乳突尖,游离面神经可使术野扩大以切除颈静脉球和向后扩展的球体瘤。手术途径:经前下鼓室进路至颞下窝的手术用于处理小至中等大的球体瘤或范围尚未确定的肿瘤。作耳后皮肤切口向下扩展至上颈部,从后面切开外耳道骨部和软骨部结合处以内的皮肤,耳郭折向前。右耳在2点和10点处从鼓环向外作2个直切口,在鼓环外下2 mm处作外耳道下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扩大迷路进路摘除伴发慢性中耳乳突炎的大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先一期手术彻底清除鼓室乳突病灶,术毕封闭中耳乳突腔;2周后行二期手术,经一期径路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结果:2例并发慢性中耳炎的大听神经瘤均得到全切,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切口一期愈合。随访半年以上无感染发生。结论:并发慢性中耳乳突炎的大听神经瘤同样可经扩大迷路进路进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大面隐窝入路完壁式乳突根治术在中耳胆脂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2019年11月56例中耳胆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8月~2017年11月2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经显微镜开放性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2018年12月~2019年11月2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经显微镜扩大面隐窝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5.6±6.7)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05.3±7.2min),但其干耳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且复发率与再次手术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2%)低于对照组(21.4%),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扩大面隐窝入路完壁式乳突根治干耳率高、术后再发率及并发症较低,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扩大鼻外额窦进路术式对28例累及前颅底额眶筛区的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结果:经随访,8例良性肿瘤至今无复发或死亡,20例恶性肿瘤中,1年生存率95.0%(19/20),3年生存率61.5%(8/13),5年生存率57.1%(4/7)。结论:该术式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时首先自前颅底剥离肿瘤阻断瘤体在颅底的血供,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便捷,切除肿瘤彻底,重建颅底方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该术式是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的较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局麻下经外耳道暴露鼓室前部的手术相当困难。作者设计一种简便方法,用于1例鼓室颈静脉球体瘤,2例先天性胆脂瘤及1例良性腺瘤,鼓室暴露良好,肿瘤顺利切除。外耳道内切口呈Ω形,自鼓环6点处开始,向外延展到外耳道后壁皮肤,达距鼓环6~8mm处弯回到11点处鼓环部位。剥离皮肤及骨膜,用针自槌骨柄钝性分离鼓膜,鼓膜脐部附着牢固处则用小鳄嘴剪仔细分离,避免刺穿鼓膜。将鼓膜外耳道皮瓣向前上方翻转,即可看清鼓室前部。如外耳道前壁过于突出,则在剥离前部皮肤后用匙或骨钻切除突出的骨壁。肿瘤切除后将鼓膜外耳道皮瓣复位。以浸有抗生素油膏的小纱条填压固定。填塞物一周后  相似文献   

8.
伴有面隐窝开放的保留骨桥式乳突鼓室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脂瘤性中耳乳突炎的保留骨桥式乳突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tympanomastoidectomy,IBM)术中面神经隐窝开放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和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3年随访3年以上的63例(65耳)IBM术中开放面神经隐窝治疗的脂瘤性中耳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在保留低位骨桥的解剖关系下,仍能安全开放面神经隐窝,有效清除后鼓室区域的隐匿病灶.结果 本组术后干耳时间4~13周,平均6.2周.62耳术后乳突腔上皮化良好,移植鼓膜愈合,干耳率95%(59/65).3耳耳漏及2耳胆脂瘤珠残留,经再次手术愈合.术后气骨导间距缩小值>10 dB 60耳;平均语言频率气导听阈提高值为(18.5±7.3)dB.结论 基于术前颞骨高分辨CT,结合术中所见,在IBM手术中应用面神经隐窝开放技术,适用于后鼓室区域的探查与病灶清除,有助于减少术中残留和术后复发、提高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27例单侧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或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均无溢泪发生。仅1例乳头状瘤术后2个月复发,局部处理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扩大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创伤小,手术视野广阔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清除病变,术腔符合鼻腔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鼻咽血管纤维瘤向前扩展可至鼻腔和筛房,向外侧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由此再向上过眶下裂,越眶尖或经眶上裂连颅中窝。本病手术进路有经腭、经筛窦、鼻侧切开及颌后间隙进路等。本文介绍当肿瘤侵犯翼腭窝时可单纯采用经上颌窦进路或结合其他进路,此径路可暴露肿瘤,结扎颌内动脉,并可轻易地经眶下裂剥出肿瘤。手术方法:在唇下从中线作一延长切口,向外连上颌结节,切开上颌骨骨膜,向上分离至眶下孔,上颌前壁用骨钳咬除,然后广泛切除窦腔后壁,直到能暴露翼腭窝肿瘤为止,可能时在切除肿瘤前结扎颌内动脉。若要进入鼻腔及鼻咽部,应除去窦腔内壁,肿瘤侵犯筛窦,应从上颌窦内打开筛房,并仔细剥离;若肿瘤进入更外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讨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经上颌窦后外侧壁切除累及翼腭窝及颢下窝神经鞘瘤手术结果,探讨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2004年至2011年住院接受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切除手术患者6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各3例,年龄29 ~ 59岁.手术前主要接受鼻窦CT扫描和MRI检查.采用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认为神经鞘瘤.术后定期CT或MRI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6例患者实现手术完整切除.平均随访19.3个月无复发,有3例在术后第1~2周出现面部上颌神经分布区域较明显麻木感,随后逐渐减轻,仅1例随访终期遗留术侧口角轻度麻木.结论 内镜下经鼻开放泪前隐窝入路切除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完整保留鼻腔外侧壁,损伤小,并发症少,为经鼻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创新微创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在上颌窦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31例上颌窦病变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径路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乳头状瘤19例(3例术后病理提示癌变),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真菌性鼻窦炎3例,炎性息肉4例.手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清除上颌窦内病灶.结果 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清除病灶,无任何并发症.3例乳头状瘤癌变病例术后转放疗科放疗,其余均于术后5~8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33个月, 仅1例乳头状瘤癌变者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泪前隐窝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该术式解剖并保证鼻泪管完整,可明视下清理上颌窦各壁及隐窝内病变,有利于更好地清除病变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经中颅窝或枕下进路切除听神经瘤(简称AN)保存听力是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复习文献:1968~1986年间经中颅窝进路切除AN常小于1.5cm,术后有21~47%的患者获可用听力。经枕下进路的资料有限,1977~1986年间有0~30%的患者获有用听力。作者对220例确诊为AN患者中有有用听力的34例行保存听力手术。经中颅窝进路有20例,肿瘤除1例稍大外,皆小于1.5cm,4例为双侧。此20例中16例(80%)保留蜗神经,10例(50%)获可测听力,按50/50法则(0.5~4KHz纯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下—迷路上隐窝进路膝状神经节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颞骨骨折面瘫患者,按House-Brackmann标准,面神经功能Ⅵ级3例,Ⅴ级9例,Ⅲ级4例。术前纯音测听检查,13例纵行骨折语频气导平均听阈为52dB,3例混合性骨折均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颞骨轴位CT13例可见骨折线,虚拟耳镜观察9例听骨链中断,面神经曲面重建显示膝状神经节区、鼓室段及乳突段骨管不规整。手术经完壁式上鼓室进路,开放上鼓室,探查听骨链;听骨链完整者,在锤骨头、砧骨体与天盖之间磨开颞下迷路上隐窝;听骨链中断者,取下砧骨,直接开放迷路上隐窝,暴露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迷路段远端;砧骨脱落或脱位者行砧骨复位术,砧骨骨折行锤-镫链接术。结果13例纵行骨折患者,其膝状神经节明显水肿,3例岩浅大神经受损,5例面神经裂孔区出血,9例听骨链中断,锤砧及砧镫分离,3例砧骨脱落直接压迫于面神经鼓室段,1例砧骨长脚骨折;3例颞骨混合型骨折,可见鼓岬、半规管及前庭窗裂折。全部病例术后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0.5-3.0年,平均观察1.2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达House-Brackmann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2例;语频气导听力平均提高33dB。结论颞下-迷路上隐窝进路膝状神经节减压术对面神经功能及听力恢复均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在翼腭窝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5例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5例患者均接受了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外科治疗.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手术采用控制低血压全身麻醉,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切开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5例肿瘤均获得一次性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均于术后5~12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 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可以安全而完整地切除翼腭窝的良性肿瘤.该术式保留了鼻泪管和下鼻甲,保留鼻腔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降低复发率和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顺利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所需最小乳突切开面积,为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提供帮助。方法对2014年7月~2015年11月期间,在不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操作的情况下,逐渐切开乳突,能完成46例人工耳蜗植入,并按年龄进行分两组(3岁以下组和大于等于3岁组),测量乳突骨皮质切开范围大小,包括乳突切开的前后径、上下径及其面积,并计算出平均值。结果乳突骨皮质切开形状为类三角形,上缘前后径的距离,左耳为(25.86士13.63)mm,右耳为(23.52士5.72)mm。上下径的距离左耳为(10.61士5.15)mm,右耳为(17.87士4.52)mm。切开的面积左耳(352.4士17.16)mm2,右耳为(414.2士12.01)m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以下乳突切开面积和年龄较大者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面隐窝入路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在不影响砧骨短脚暴露、面神经隐窝开放、圆窗膜暴露或鼓岬开窗、电极插入增加手术操作难度的情况下,最小程度的切开乳突,减少创伤和术后耳后塌陷,是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一重要组成部分[1]  相似文献   

17.
颅外伤引起的视力丧失,通常以激素及外科减压治疗效果为好。本文介绍经唇下切口,经鼻腔进路行视神经减压术的方法,较鼻侧切开筛窦进路暴露视神经管更加充分,不仅能暴露视神经管的环状部分,亦可暴露神经管的颅内部分。方法为:在病变侧作半贯穿切口,分离对侧粘骨膜,保留同侧粘骨膜仍附于中隔软骨和骨上,于鼻底作一前后纵行的粘膜切口,于前方与半贯穿切口相交,于中隔最后部作一粘膜切口连接鼻底的纵行长切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部在上方的粘膜瓣唇下横切口。然后  相似文献   

18.
翼腭窝、颞下窝是由骨性结构围成的狭小不规则腔隙,腔隙内容纳神经、血管、肌肉、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毗邻上颌窦、蝶窦、鼻腔、颞窝、眼眶、眶下裂等解剖结构.原发于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或毗邻结构的肿瘤侵犯累及该区域在临床中不多见,约占头颈肿瘤的0.5%[1].该区域结构复杂、深在,常规方法暴露困难;且由于肿物的挤压作用,区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卵圆窗,岬小桥、岬后脚、等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短脚的平均距离为20.06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锥段中点平均距离为17.28 mm,面神经锥段中点距外耳道后壁垂直距离平均为4.67mm,面神经水平段平均长12.30 mm,面神经垂直段平均长16.31 mm.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111.5°,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23.9°锥隆起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4.46 mrn,锥隆起到镫骨头平均距离2.62mm,锥隆起到砧骨窝平均距离4.43mm,卵圆窗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4mm,砧镫关节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9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卵圆窗平均距离8.10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岬小桥与岬下脚下端的距离分别是(4.85±0.45mm),(6.21±0.52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垂直段夹角平均为48.3°,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水平段夹角平均为19.5°,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夹角平均为111.5°。结论中耳乳突入路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恒定,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完全的清楚病变,又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手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