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系统对于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训练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训练。结果实施上肢机器人训练后,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otomed训练系统对于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训练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Motomed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下肢功能的疗效评定。结果实施Motomed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功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Motomed训练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昏迷期间的卧位及被动运动训练的疗效。将4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采取系统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对照组未经指导的自我护理,6周后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者肢体肌力改善者79%,对照组仅为50%。提示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昏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能加速和增强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偏瘫昏迷期间的卧位及被动运动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昏迷期间的卧位及被动运动训练的疗效。将46例脑卒中昏迷患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采取系统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对照组未经指导的自我护理,6周后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肢体肌力改善79%,对照组仅为50%。提示正确卧位和肢体被动运动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昏迷患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主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教育组同时进行主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Brunnstorm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主动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单桥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被动运动练习,观察组采用早期单桥运动训练,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肌力改善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肌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单桥运动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肌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肢体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患侧肢体功能训练,实验组进行双侧肢体功能训练,时间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实验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肢体功能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自助式下肢训练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功能锻炼和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自助式下肢训练带进行上、下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自助式下肢训练带可以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根据国家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动、被动运动训练仪对其下肢进行有针对性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疗效比较。 结果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rt;0.05)。 结论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并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偏瘫侧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电针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田慧芳 《中国康复》2007,22(3):165-16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54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均按急性脑卒中常规处理,病情稳定后均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功能训练。结果:治疗15-30d后疗效评定,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1%、89.6%,P〈0.05)。Barthel指数及FMA运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ADL。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观察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灸治疗。采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步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AC分级及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疗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康复肢体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单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康复肢体训练,经康复肢体训练后,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差别及日常生活中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早期实施康复肢体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乳腺癌患者124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62例,予以护理干预作研究组,予以常规护理作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肢体功能的训练依从性、恢复疗效和康复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训练依从率及优良率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研究组的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程度、关节局部的形体和肌力等肢体功能的康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训练依从性提高,且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上肢FMA评分[(52.32±8.22)分]、屈肘肌群肌力[(1.3±0.5)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3±0.6)级]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0.31±8.04)分]、屈肘肌群肌力[(1.7±0.4)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7±0.5)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分析训练,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频、步速、步幅及患侧摆动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及患侧支撑相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最大伸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步态功能,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肢体痉挛患者97例,按入院治疗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47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CSI、改良Ashworth评分等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BI、QOL-BREF评分等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下肢肢体痉挛患肢体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