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男性患者HIV感染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知晓率。方法利用浙江省三门县2009-2013年艾滋病哨点监测中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人群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共调查1862人并采集血样1862份。结果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以在婚为主,占76.05%,年龄集中在20~49岁,占所有调查人数的87.17%;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5.94%,绝大多数就诊者未接受过相关的艾滋病预防服务;最近3个月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为61.38%,最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性行为发生率为36.17%,"最近1年被诊断患性病"的比例为45.98%。2009-2013年不同年份之间与暗娼、临时性伴发生率以及曾患性病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IV抗体检测共发现10名阳性感染者,2009-2013年阳性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趋势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浙江省三门县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抗体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接受相关预防服务的比例偏低,与暗娼和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高。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机构应相互配合,利用性病门诊在就诊者就医时提供高效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和干预服务。  相似文献   

2.
刘燕 《疾病监测》2012,27(10):780-784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依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实施哨点监测。 结果 2009-2011年共调查了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1069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0.06%,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为0.09%,5种主要性病总感染率为48.18%,就诊者中有52.10%的人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36.01%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0.19%注射毒品,0.19%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被调查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可能与年龄、是否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有关(均P0.01);接受过HIV检测的男性最近3个月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低于未接受过检测的对象,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的男性最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低于未接受过干预的对象(均P0.01);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存在分离现象。 结论 江山市高危人群存在 HIV 感染加快的潜在因素, 在性病门诊就诊者中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检测咨询是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5年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了解辽宁省务工人员艾滋病疫情状况和相关行为特征变化趋势。方法 依据2009-2013年《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对辽宁省沈阳、大连和鞍山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工作。结果 2009-2013年每年监测样本量为709、1210、1220、1200和1201份;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3.8%、79.1%、83.7%、78.4%和80.7%;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商业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31.4%、48.9%、49.3%、64.1%和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813,P0.01),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65.7%、73.3%、73.9%、89.7%和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477,P0.01);各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率分别0、0、0.1%、0.1%、0.2%,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0%、0.6%、1.4%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516,P0.05),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率分别为0.3%、1.2%、0.6%、1.1%和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999,P0.05)。结论 辽宁省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有逐年上升趋势,商业性行为发生比例也在提高,应充分关注该人群AIDS及梅毒等相关疾病的综合防制工作,采取更为有效全面的健康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南省曲靖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性病流行趋势、干预服务及相关行为变化情况。方法 2010—2013年,采用滚雪球的方法招募样本,对招募到的MSM开展行为学问卷调查,并进行艾滋病病毒(HI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监测400人,艾滋病知晓率为72.0%~76.0%;HCV阳性率为0~1.0%;HIV阳性率为1.0%~10.0%,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47,P=0.039);梅毒阳性率为0~6.0%,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P0.01);最近一次同性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50.0%~80.0%;最近一次同性肛交安全套使用率(86.0%~100.0%)和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31.9%~95.2%)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99,P0.01;χ2=23.451,P0.01)。干预服务接受率(89.0%~100.0%)和同伴教育接受率(77.0%~99.6%)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81,P0.01;χ2=36.779,P0.01)。结论曲靖市MSM艾滋病知晓率较低,HIV和梅毒阳性率较高,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3 — 2016年浙江省台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现状和相关行为学特征,为该人群疾病的防治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 — 2016年台州市MSM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分析各年HIV感染现状、艾滋病知晓情况和性行为特征,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该人群HIV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哨点监测分析的1 75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36.50±13.80)岁,在婚或同居者44.80%,本省户籍者67.43%,高中及以上学历者53.78%。 该人群HIV、丙型肝炎病毒和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2.57%、0.29%和7.77%,HIV知晓率为91.14%。所有调查对象中承认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和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89.96%、6.09%和36.40%,其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2.23%、58.33%和21.66%。 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逐年上升(χ2趋势=14.207,P<0.001),承认吸毒的比例也逐年上升(χ2趋势=11.002,P=0.001)。 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年龄、外省户籍、感染梅毒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与同性肛交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知晓HIV知识、接受过干预服务是HI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近年来台州市MSM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一直较高,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仍较普遍。因此,有关部门亟需加强干预力度,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群艾滋病(AIDS)哨点监测相关知识、行为及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为制定艾滋病综合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依据2009-2011年《全国AIDS哨点监测方案》要求,在金山区开展流动人群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工作。 结果 2009-2011年监测样本量分别为400、405和400份,AIDS相关知识总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51.75%上升至2011年的74.75%);在不知晓的问题中以"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最低;3年监测对象安全套使用率总体均偏低,2010年和2011年与非固定性伴(暗娼或临时性性伴或非商业性男男性伴)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于固定性伴(配偶或同居者);3年均未发现监测对象有吸毒行为;2009年无阳性样本检出,2010年检出HCV阳性1份,2011年检出HIV、梅毒和HCV的阳性份数分别为1、3和2份。 结论 2009-2011年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群的AIDS知识知晓率有所增加,但仍有待提高;安全性行为比例不高;HIV、梅毒和HCV阳性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应充分关注该人群的AIDS及梅毒、HCV等相关疾病的综合防制工作,采取更为有效全面的健康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丁力  姚恩龙  张维义  白香莲 《疾病监测》2015,30(11):911-916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吸毒哨点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和流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云南省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血清学信息、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进行监测,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吸毒人群年龄段以20~40岁居多,但20岁年龄组有逐年增加的趋势,40岁以上年龄组有下降趋势。民族以汉族为主,但哈尼族从2010年的4.4%,增加到了2014年的29.6%。吸食毒品以海洛因为主,但占比从2010年99.2%,下降到2014年的80.8%,而冰毒则从0上升到2014年的10.6%。虽然注射吸毒和入所前1个月注射吸毒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否共用针具和入所前1个月共用针具频率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最近1年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的比例有6.8%~26.6%,且吸毒人群不安全的商业性行为比例也比较高。在吸毒人群干预覆盖构成比上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注射吸毒、共用针具,女性、最近1年有过商业性性行为和干预覆盖率是吸毒哨点人群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5年监测结果表明吸毒人群HIV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吸毒人群无保护的性行为仍较普遍,同时干预覆盖率呈下降趋势。针对吸毒人群除了需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试点地区和增加针具交换点以外,还要采取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外展服务、培训、同伴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干预,这对于扼制此类人群通过性途径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2010-2013年间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行为变化,探讨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每年在同一时间、哨点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检测结果,并调查其艾滋病知晓率、注射毒品、商业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 结果 2010-2013年,凉山州各哨点吸毒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 0.01),最高的越西哨点平均达到94.5%.除甘洛(2=6.269, P=0.099)、西昌(2=7.413,P=0.067)外,吸毒人群的共用针具比例在凉山州的哨点有所降低.除美姑县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略有所下降(2=19.166,P 0.01),HIV感染率在其他不同哨点不同年度的变化不一. 结论 2010-2013年凉山州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流行趋势进入平稳持续阶段,该人群中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应提高防病意识,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完善下一步的监测、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玉溪市1996-2009年吸毒哨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2773名静脉注射吸毒人员,检出HIV抗体阳性464份,历年感染率波动在12.2%~25.2%;不同性别、地区分布的吸毒者HI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共用注射器率、最后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按性别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2.3,P0.05;是否有商业性行为按性别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5)。结论玉溪市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见成效,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但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部与东部地区青年学生艾滋病的知识和行为。方法 2015年6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对云南省东、西部地区的在校青年学生做现况调查。调查表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设计,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危险行为和获得相关服务等情况。使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保山市和曲靖市各调查青年学生800人,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61.88%和53.38%,其中保山市高中/中专生艾滋病知晓率(60.00%)显著高于曲靖市(47.00%)(2=10.637,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OR=1.402)、知识来源于网络(OR=1.608)和免费宣传材料(OR=1.732)是知晓艾滋病的促进因素;男性(OR=0.715)、最近一年未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服务(OR=0.582)是艾滋病知晓率低的影响因素。保山市青年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19.231.809)岁]高于曲靖市[(17.532.16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8,P0.01);保山市性行为发生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13.75%和53.64%,曲靖市为7.50%和20.00%,其中保山市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23.04%)高于曲靖市(12.77%)(2=8.554,P=0.003);最近一年艾滋病的宣传服务保山市的接受率(61.38%)高于曲靖市(56.25%)(2=4.337,P=0.037);保山市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艾滋病检测率(32.73%)显著高于曲靖市(13.33%)(2=21.750,P0.001)。结论 云南省东部地区青年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并未因为经济较西部更发达而一定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成人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和百分比(RET%)及分群值的参考区间。方法采用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 000名体检者(男1 116名,女884名)网织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采集所有对象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全血2 mL,2 h内完成检测。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ET%的参考区间:男(0.61~1.87)%,女(0.60~1.81)%;RET#的参考区间:男(0.030~0.096)×1012/L,女(0.025~0.082)×1012/L;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L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MFR)、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的参考区间男性分别为(80.8~97.1)%、(2.8~18.1)%、(0.0~2.3)%;女性分别为(82.3~97.9)%、(2.0~15.9)%、(0.0~1.8)%。不同年龄组间RET#和R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和P=0.061),分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了上海地区成人仪器法检测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提高了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江山市固定职业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项情况,为采供血点从固定职业人群中选择低危献血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浙江省江山市7775名固定职业献血者,运用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江山市近3年固定职业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6.41%,2011年和2012年的不合格率比2010年显著降低(χ2=202.9,P0.01),其中固定职业献血者的ALT不合格率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P0.01);男女献血者总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P0.01),其中男女组ALT和抗-HCV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0.4和11.9,P0.01),其他项目男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的不合格率占总不合格数的59.7%(298/499),各组年龄的ALT、抗-TP、HBs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9.4、233.3和38.9,P0.01),各组年龄的抗-HCV、抗-HI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的ALT、抗-TP、HBsAg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1、13.2和24.1,P0.01),抗-H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P0.05)。结论江山市固定职业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率高于总献血人群,献血前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前征询和血液筛查,从低危的固定职业人群中采集血液,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癌组)、21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中tTG、VEGF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TG、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7%(51/55)、38.1%(8/21)及90.9%(50/55)、47.6%(10/21),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620、19.570,P均〈0.01)。tTG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χ^2=13.286,P〈0.01)、有无腹水(χ^2=17.247,P〈0.01)有关;与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χ^2=17.542,P〈0.01)、组织学分级(χ^2=18.720,P〈0.01)及有无腹水(χ^2=22.037,P〈0.01)有关;与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tTG在上皮性卵巢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亦与临床分期(χ^2=11.250,P〈0.01)、有无腹水(χ^2=12.406,P〈0.01)有关;与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均无关(P均〉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TG蛋白表达与VEGF阳性表达呈显著相关(r=0.8856,χ^2=43.14,P〈0.01)。结论tTG、VEGF共同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的相互协同作用可能是促进卵巢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参加演习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功能性胃肠病罗马(Rome)Ⅲ的诊断标准中的症状自评量表,对参加演习的1000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FD发生率为19.7%,其中焦虑者76.26%、抑郁者86.96%,高于非FD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FD与非FD官兵SAS得分χ^2=5.2157,FD与非FD官兵SDS得分χ^2=5.4728,P〈0.01);FD患者参加训练压力大,并不能耐受,与非FD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49.4804,P〈0.01);FD患者完成作训任务难度大,与非FD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367,P〈0.01);症状居首位的是腹部不适(53.81%)。结论参加演习官兵FD发生率较高,与训练紧张引起焦虑、抑郁有关,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条件,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保持其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00名初中生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家庭氛围初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不同家庭氛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初中生自尊和消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自尊、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结论初中生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性别及家庭氛围对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趋势,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胸腹外科收治的933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及构成比的比较。结果933例患者中517例经病理学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5.4%),其中320例单独或合并存在腹腔淋巴结转移。全组总共清除淋巴结26118枚,转移2142枚(转移率8.2%),其中腹腔淋巴结清除12072枚,转移906枚。不同分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向分布不同(χ^2=7.90,0.01〈P〈0.05),胸中段上行与下行转移的频度相当,胸下段下行转移多见,且胸下段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高于胸中段(χ^2=52.83,P〈0.01;χ^2=134.52,P〈0.01)。除7例Tis期食管鳞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外,T,以后各期均可见淋巴结转移。不同T分期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式分布不同(χ^2=18.12,0.05〈P〈0.01),病变浸润越深,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越多,而病变浸润越浅,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越多。结论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应参照淋巴结转移趋势,结合术前检查结果,合理地选择。同时,应重视腹腔淋巴结的清扫,尤其胸下段癌。  相似文献   

17.
叶松道  苏士海  丁志勇 《疾病监测》2014,29(11):916-919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12亚基p40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IL-12p40水平与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Is)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KD患儿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为CAIs组与非CAIs组,根据IVIG治疗效果分为IVIG敏感组与IVIG不敏感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儿童血浆IL-12p40水平,同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分别测定KD患儿急性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IL-12p40水平(pg/ml)(M=689.5,P5=263.5,P95=2261.4)高于正常对照组(M=632.2,P5=226.7,P95=1829.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1,P0.01),CAIs组血浆IL-12p40水平(pg/ml)(M=716.2,P5=282.4,P95=2464.1)高于非CAIs组(M=664.1,P5=246.4,P95=19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5,P0.01)。KD患儿急性期血浆IL-12p40水平与CRP水平(mg/L)呈显著正相关(r=0.472,P0.01),与白蛋白水平(g/L)呈显著负相关(r=-0.421,P0.01)。IVIG治疗前IVIG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之间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3,P0.05),但IVIG治疗后敏感组血浆IL-12p40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7,P0.01),而IVIG不敏感组治疗前后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5,P0.05)。结论 IL-12可能参与了KD的免疫损伤过程,血浆IL-12p40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预测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及IVIG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哈伯因与茴拉西坦治疗壮族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壮族老年期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哈伯因壮族组和茴拉西坦壮族组,每组50例,分别口服哈伯因和茴拉西坦治疗;将100例汉族老年期痴呆患者分为哈伯因汉族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50例,哈伯因汉族组口服哈伯因治疗,综合治疗组口服哈伯因或茴拉西坦治疗,同时联合肠溶阿斯匹林及其他康复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末,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生活能力状况,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各组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12周末,综合治疗组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著,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其他各组下降更显著(P<0.05).所有对象中血管性痴呆患者有效率为91.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63.3%;轻度痴呆患者为82.2%,中度痴呆为53.6%.血管性痴呆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轻度痴呆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中度痴呆患者(χ2=19.69、18.16,P<0.01).各组不良反应均轻微,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哈伯因与茴拉西坦能有效改善壮族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智力和记忆功能,对血管性痴呆及轻度痴呆患者效果更显著,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治疗安全性高,依从性高;但药物联合康复治疗远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