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歧杆菌在儿科临床及保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婴儿的营养健康状况与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密切相关。双歧杆菌与宿主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微生态关系,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免疫机能、衰老及粘膜屏障(定植抗力)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就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学及其在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一、双歧杆菌在人体肠道的定植过程及婴幼儿肠道菌群构成特点   1.双歧杆菌在人体肠道的定植过程   定植是正常肠道菌群在宿主的特异性定位、定居与繁殖的微生态学现象。定植是正常菌群对宿主产生生态效应和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新生儿的胎便是无菌的,生后2小时即可检出肠道杆菌、细球菌、链球菌等,其数量不断增加。24小时大肠杆菌占优势,数量达到108~1011/g(湿便)(Mata,1997)。生后第2天检出的双歧杆菌数量不多,但增长十分迅速,第4~5天开始占优势。此时最先出现的肠道杆菌等数量开始逐渐下降,到第6天左右减少到106~107/g(Yoshiora,1983),于第6~8天则建立了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的肠道菌群。在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中,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8%,可达109~1011/g。可见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出现与定植也有一定的规律,即最先出现并强烈繁殖的是兼性厌氧菌,它可迅速达到高峰。双歧杆菌检出于兼性厌氧菌之后。随着双歧杆菌数量迅速上升,兼性厌氧菌逐渐减少,直至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   造成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兼性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的“生物夺氧”,造成的厌氧环境刺激了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群的大量繁殖;母乳中的“双歧因子”是人奶酪蛋白的低聚糖部分,是含有N-乙酰-D-葡萄糖胺的糖类,为双歧杆菌合成细胞壁所必需。此外,母乳中的分泌型IgA、乳铁蛋白以及厌氧菌群发酵糖类而产生的大量有机酸,都可抑制肠杆菌的过量繁殖,而保证双歧杆菌在数量上的优势。近年有关双歧杆菌转换为优势菌群的时间后延的报道,认为这是由于助产技术的发展、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使新生儿从母亲和产房那里获得双歧杆菌的机会减少。  相似文献   

2.
1正常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 是机体最庞大的、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健康人的肠道栖息着10^14个细菌,大量肠道细菌主要居于结肠和远端小肠。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分为三种: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99.0%~99.9%。如双岐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3.
实验小鼠肠道正常菌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动物肠道中栖息的细菌,构成了肠道正常菌群。实验动物的质量与肠道菌群的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在维持动物机体的生理状态、正常功能,以及抵抗外袭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小鼠肠道中,每克肠内容物含有上亿个菌体,可分为10~15个属,上百个种。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菌属有双歧杆菌、拟杆菌(类杆菌)、肠球菌、乳杆菌、梭杆菌、真杆菌。不同品系的小鼠之间,各种菌的数量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歧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中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被认为是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或重心。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双歧杆菌只有粘附于肠上皮细胞,才能对宿主产生上述生态效应和生理作用。否则,只能是过路菌,不能在肠道内存在。因此,双歧杆菌对粘膜或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及定植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且,对于双歧杆菌粘附的研究也可进一步揭示正常菌群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 方法 60岁以下健康成年人36例作为对照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68例作为老年组,分别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7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包括4种厌氧菌、2种需氧菌和酵母样真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计算出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B/E比值(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值比).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10.17±0.81)lgCFU/g vs(9.08±1.13)lgCFU/g,P<0.01];肠杆菌[分别为[(8.19±0.68)lgCFU/g vs 9.17±1.29)lgCFU/g,P<0.05]和肠球菌数量增加[(7.07±1.58)lgCFU/g vs(8.47±1.39)lgCFU/g,P<0.05];肠道定植抗力减低(1.24±0.18 vs 1.02±0.14,P<0.01). 结论 老年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老年人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的分布特点,探讨脐部细菌定植与侵入性感染发生的可能联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整群抽样调查研究方法,对143例患儿的脐部残端拭子和血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3例患儿的脐部残端拭子培养有83.9%可见细菌生长,脐部细菌的定植率随着出生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出生后24 h内的定植率与24 h后的定植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常见的定植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新生儿组(≤7 d)更易发生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草绿色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定植.76例患儿同时进行了脐部拭子和血培养,发生血行侵入性感染的病例均来自早期新生儿组.结论 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大多在出生后24 h内完成.早期新生儿和晚期新生儿脐部皮肤优势定植细菌差异不大,但早期新生儿部分次优势菌定植可能导致侵入致病.早期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发生血行侵入性感染机会大于晚期新生儿,无乳链球菌等特殊菌群血行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在新生儿和幼畜出生后,即从口进入肠道,随之大量繁殖,寄居终生,是兼性厌氧正常菌群的优势菌种。一些血清型对维持肠道生理功能及可合成维生素B、K等供宿主利用起着重要作用。当大肠杆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肠外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胃动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及26例正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生后24~48 h对其血液胃动素和一氧化氮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其粪便进行培养,检测其中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量,并分析其与血液胃动素及一氧化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窒息患儿在生后24~48 h,其血液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而血液一氧化氮水平则较正常新生儿存在显著的增高。粪便培养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所形成的菌落数量均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减少,并且其菌落数量与血液胃动素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血液一氧化氮水平则呈现负相关。结论新生儿窒息造成了血液胃动素水平的降低和一氧化氮水平的上调,进而显著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定植。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不同点,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大肠癌(包括结、直肠癌)患者镜检取材、病理证实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30例,所选病例为正常人群、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未做肠道准备,晨起排便.稀释性平板菌落计数法+快速细菌鉴定法:取材,定量,稀释,37℃分别做厌氧、需氧培养,涂片镜检,然后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并按平板活菌菌落计数法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计数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计数显著减少.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数量减少.加强对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改变(失调)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能对大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路小丽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41-742
在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1×10^14个、约100多种细菌,构成了所谓肠内菌群,其中肠杆菌、肠球菌仅占菌群的1/1000,绝大多数为厌氧菌,健康情况下它们与宿主之间处于生理的、和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状态,维持人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航校空军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微生态学方法对150,名航校空军学员飞行前的肠道菌群中的9种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与30名地勤人员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多种因素的填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航校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航校空军学员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消化球菌与地勤组相比有所下降,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葡萄球菌、韦荣氏球菌、真杆菌数量有所上升,但仅消化球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是造成空军飞行员肠道菌群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是微生态药物,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性细菌,调节肠道菌群,能抑制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菌类甚至病原菌[1],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便秘,也可用于治疗轻中型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及消化不良、腹胀,以及辅助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因其含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活菌,高温条件下活菌难以存活,继而影响临床疗效,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参苓散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连续给予参苓散14 d,实验前后检测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结果 中剂量组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加,肠杆菌减少,乳杆菌和肠球菌无显著变化;高剂量组的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肠球菌无变化.结论 参苓散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增殖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大肠杆菌(E.coli)、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引物并对肠道的这4种细菌菌属进行定量测定,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确定肠道菌群的情况。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的方法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分别检测小鼠肠道主要的菌群。结果:造模成功小鼠血糖升高(〉12.3mmol/L,P〈0.05)时,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P〈0.05),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P〈0.05)。结论:小鼠糖尿病模型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荧光定量PCR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定量方法,可正确定量肠道中的细菌菌群数量。  相似文献   

16.
生育期健康女性的阴道内有大量正常寄生菌,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常见的需氧菌有:G^+菌:乳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G^-菌:大肠埃希菌、加德纳菌、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动弯杆菌等等。各种细菌通过自身产生的粘附机制与阴道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生长于阴道壁黏膜表面。这些正常菌群对于维持阴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菌群可以参与物质代谢与营养转化,可以作为抗原刺激宿主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7.
<正> 肠球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既往认为肠球菌是对人类无害的共栖菌,近年来研究已证实:肠球菌的致病力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它是仅次于葡萄球菌属细菌的重要医院感染性病原球菌。我院子2000年3月从一例慢性肾炎病人血液中两次分离于β-溶血性粪肠球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大肠埃希菌属肠杆菌科的革兰阴性杆菌,人类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不致病,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或细菌入侵肠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常常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大量应用、不断更新、化学治疗等多种因素,促使该菌引起的医院院内感染和耐药率上升,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不合理使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日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慧  孙涛 《医学综述》2014,(3):468-471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生物拮抗、免疫、抗肿瘤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并维持机体健康。一旦受到宿主及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平衡状态被打破,则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和加重各种疾病。该文就肠道菌群失调的类型、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相关疾病及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实验分析抗生素治疗与菌群肠道异常定植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菌群分析和药敏试验对菌群肠道异常定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肠道需氧优势革兰氏阳性杆菌耐药为主;结论:无指征滥用抗生素可破坏细菌正常菌群,导致菌群肠道异常定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