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150例,分两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A组,54例)和不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96例),并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比较,易患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比率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表现陈旧性心肌梗塞史、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LBBB)、心界向左或向左下扩大、持续缺血的ST-T改变、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右偏和重度右心衰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症状、体征相互掩盖,使病情更加复杂,漏、误诊率高,故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该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晓辉 《临床医学》2012,32(3):46-47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因素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绀、呼吸困难;急性呼吸道与肺部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发病因素;经治疗,41例出血停止,病情好转,15例因并发肺部感染、出血性休克及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死亡,病死率达26.79%。结论早期诊断与防治是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孟俊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0):4733-4734
选择我院3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8例合并冠心病设为研究组,192例不合并冠心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征象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易患因素和临床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并合理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失代偿期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沛县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呼吸科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失代偿期各50例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BNP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组BNP稍高于正常值,而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失代偿期血清BNP明显升高,与COPD急性加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血清BNP水平随之下降.结论 血清BNP水平的检测可作为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低钠血症的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低钠血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轻度低钠血症18例,中度低钠血症23例,重度低钠血症19例,临床表现不同:消化道症状、循环衰竭及神经、精神症状,有2例重度低钠血症者死亡.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低钠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应提高认识,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尘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漏诊原因,提出两病共存的诊断要点。方法总结42例尘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全部符合尘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15例首次住院诊断为单纯肺源性心脏病,后经多次住院诊断为尘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漏诊率为35.71%。21例心电图有ST-T心肌缺血改变,其中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11例出现酷似心肌梗死图形,其中心肌梗死6例,2例死亡。结论尘肺肺源性心脏病与冠心病两病共存时极易混淆,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冠状动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7.
4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渗性脑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渗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渗性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渗性脑病的医源性因素较多,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忽视,且与肺性脑病很相似,二者易混淆,处理不当极易死亡。结论: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低渗性脑病要提高认识和警惕性,及早正确的纠正低渗状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是用抗生素及激素诱发的因素。方法 收治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肺心病合并真菌感染体征,一般是老年肺心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年老体弱抵抗力低下,加之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结论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掌握病原菌的种类,防止真菌感染,在治疗上加强肺心病的治疗,改善心功能,应做真菌方面的检查,用氟康唑抑制真菌繁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了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8年间共23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历,对已经作了胃镜检查,提示有确切消化性溃疡病变的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用药、治疗措施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236例中有68例作了胃镜检查,36例提示有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病变,其发病率为15.25%,检出率为52.94%.36例中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临床上均缺乏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表现.结论 慢性肺心脏病容易合并消化性溃疡,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应该早期防范与处理.  相似文献   

10.
潘云东 《临床荟萃》2002,17(3):137-138
我院 15年来收治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急性发作期患者 2 2 6例。其中 5 8例伴有昏迷 ,现就其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鉴别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46例 ,女 12例。年龄 6 0~ 80岁 ,平均为6 5 .6岁。病程 8~ 15年 ,平均为 11.8年。基础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0例 ,支气管哮喘 8例 ,肺结核 6例 ,胸廓畸形 4例。肺心病诊断按全国 1997年制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肺性脑病 (简称肺脑 )符合 1980年制订的全国肺性脑病诊断及临床分级标准。均因咳嗽、咳痰、气喘加剧而入院。其中 48例合并呼吸衰竭 ,40例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咳嗽改善时间及心悸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缩短蛋白尿、血尿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和冠心病均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两病易同时并存,其临床表现较单发者更为复杂,增加了诊断的困难。因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易漏诊误诊。本文就我院1996~2004年住院患者中110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矽肺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8例矽肺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祛痰、止咳平喘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79.3%。结论: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矽肺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原菌感染,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由于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病、广谱抗生素不合理的应用、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因素,易引起患者病原菌感染,进而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1]。早期诊断是治疗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成功的关键。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并非多见,报道很少,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减少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现将我院几年来收治肺心病合并AMI4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均为老年人常见疾病。肺心病和冠心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心脏扩大及无明显杂音,且两者同时存在时临床表现更复杂,诊断较困难。我们对6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诊治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肺福康丸"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3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对照组111例,两组均予以基础规范治疗,治疗组加服肺福康丸,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d后、30d后症状体征、心电电轴及右室肥厚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肺福康丸可明显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电轴右偏稍有改善,但右室肥厚程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肺福康"可明显改善慢性肺源性肺心病缓解期临床表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他啶和单用头孢他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胸片、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疗程10d。结论治疗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临床观察中未见不良反应,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抗炎、解痉等)。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但治疗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症状的改善及患者、医生对病情的总体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及其动态改变在云南地区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诊断及长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12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234例,其中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98例,COPD急性发作80例,COPD稳定期56例,入院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气分析及心脏超声结果,并测定N T-proBNP水平。结果:COPD急性发作组和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低于COPD稳定期组(P0.01);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COPD稳定期组和COPD急性发作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组中入院时NT-proBNP水平1 000 pg/mL组和≥1 000 pg/mL组在12个月时再次入院和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降低率≥30%组在12个月时再次入院和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30%组(P0.05)。结论:NT-proBNP测定对早期诊断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具有重要的价值,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较单次的NT-proBNP水平检测可以更好地预测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再住院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