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血证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多认为以火热迫血妄行为主,但火热郁结可致血滞为瘀。瘀血凝滞,亦可郁而化热,以致血热与血瘀并存两者互为因果、表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特点,这类出血与单纯的血热妄行和血瘀络损均不相同,表现有血热、血瘀、出血等症候,治疗当予凉血化瘀,止其妄行之血。因此可以认为瘀血型血证是血证的一个特殊证型。从临床实际来看,多见于伤寒、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的DIC及肺结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出血。我们运用凉血化瘀法,采用南京中医学院研制的止血合剂、止血针(水牛角片、生地、山栀、  相似文献   

2.
血证论治六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古代有关止血方法进行了回顾,并自拟清热解毒化瘀、凉血止血化瘀、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温阳化瘀、清上实下活血化瘀等六法治疗血证。体会到不应滥用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活血化瘀不伤正为血证治疗的要领。  相似文献   

3.
“四物汤”首载于《和剂局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组成。统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其功用补血行瘀,调经止痛。无论经闭、崩漏、月经不调、痛经、滞经、一切血证等,此方皆可为基础用方,临证视证情灵活加减运用,故有“血家百病此方宗”之说。今就“四物汤”在经期合并证中的运用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4.
益气止血法治疗血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证是人体一切出血性疾病的总称[1].血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出血各有其特殊性,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三大类:①实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②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③淤血内阻,血不循经.综合临床观察,"火盛"及"气伤"引起的血证较为多见,因而清热、凉血、止血和益气健脾止血法较为常用.出血之病人,无有不虚者,诸多出血疾病由气不摄血所致者甚多.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归脾、补中之法,重用入十二经之黄芪,加前人用止血法时很少使用的白芍治疗血证,取得良效,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玉女煎加味治疗鼻衄50例夏贵华史前妹(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44000)关键词:鼻衄;血证;玉女煎鼻衄是指鼻腔部位的出血从前鼻孔流出或经后鼻孔从口中吐出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血证”范畴。其病因错综复杂,但临床上以胃热炽盛多见。笔者运用玉...  相似文献   

6.
唐容川,清代名医,代表作《血证论》。提出治血先分部,再从脏腑分属论治。创止血、消淤、宁血、补虚等治血四法。四法了不同病期自有侧重,但并非孤立,而是法中有法,四法交融。治血必重气,一切血证皆宜治气。处方用药因血证以火热气盛为多,善用寒凉,但不废弃温补。兼用外治疗法对血证能取急效。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吐血证范畴 ,病因复杂 ,对其治疗 ,历代医家方法颇多。尤以清·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本人多年临床应用经验 ,特总结如下 :1 止血之法止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要法。《血证论》曰 :“存得一分血 ,便保得一分命”。在其治疗方法上 ,唐氏认为“血入胃中 ,则胃家实…… ,故必亟夺其实 ,釜底抽薪……”。言汉代张仲景用泻心汤治吐血 ,泻心实质是泻胃 ,为釜底抽薪之法。唐氏借鉴此法 ,提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之论点 ,只有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营卫不和与斑疹、水血互惠与蓄血、气逆血乱与出血等方面探讨了 EHF血证证治。并举病例数则说明。  相似文献   

9.
血证论治     
本文认为血证的发病机理总属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治疗当以治血、治火、治气为原则。治血之法有收涩止血法、凉血止血法、祛瘀止血法、养血止血法;治火之法有清热泻火法,滋阴降火法;治气宜用清气法、降气法、补气(摄血)法、温气法(温经止血法)。  相似文献   

10.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亦是疑难重症.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有"妇女崩漏,最为大病"之说.女子以血为本,血证中尤以血崩最为凶险.我们运用益气凉血化瘀法,自拟止血方用于64例血崩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用针灸治疗血证35例,其中痊愈20例,好转11例,说明血证虽病急、症重,但只要掌握得好,针灸治疗尚不失为一种有希望的疗法。通过总结并进一步论证了“郄穴”在止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一书,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加减运用可治疗下列诸多血证:如月经忽多忽少,淋漓不止,血崩有寒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属于心脾两虚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血证患者40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0岁,以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牙龈出血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各地用中医药治疗呕血、便血的研究。指出目前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有效率大都在90%以上,并且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各地已经筛选出一批切实有效的方药,给药途经逐步打破了以口服为主的单一途径,向多途径给药发展,对中医药止血机理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同时,用中医药治疗便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炎血尿属于祖国医学“血证”“尿血”“溺血”“溲血”的范畴。关于慢性肾炎血尿的病机,古代医籍多责之于热,《素问》就提出“热在下焦”“热移膀胱”的观点。然而除了少量病人有肉眼血尿的表现之外,多数病人则表现为镜下血尿,尿色多正常,甚至尿色清长,  相似文献   

15.
浅谈清法在儿科临床运用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儿科鼻祖宋代钱乙提出的“清脏腑热证”之法,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临床实践,对清法在儿科疾病中的运用,作了必要的讨论,并列举了4个治愈病例予以佐证。充分说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清法治疗儿科痰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再障是西医病名(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简称)。因其具有严重贫血的临床特征,故属中医血证范畴。笔者对于本病的辨治,曾经摸索过一段时间。获有一些肤浅体会,提供同道研讨参考。血证是中医内科杂病之一。古代医著对于血证的论述颇多,如从《内》、《难》、《伤寒》,一直到明、清各家。但究其内容丰富,论治完备,则莫过于清末中西汇通派医家唐容川(1851~1908)著述的《血证论》一书。当然,明代王肯堂、张景岳以及明末清初的喻嘉言等人撰著中,对血证有关论述,部分内容也有足供再障辨治作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系统探讨张璐论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从张璐对血液生理和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认识入手,讨论了血证不同临床表现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辨证用药的规律,为临床治疗血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05例眩晕(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证明,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是本病的病理实质之一。在治疗上应采用活血化瘀、导滞通腑之法,运用化瘀承气汤进行治疗,总有较率94.64%,与复方降压片效果相当(P>3.05),降压幅度及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均较其优越,(P<0.05或<0.01),同时还具有降低血浆尿素氮的作用以及对眼底出血具有止血作用(P<0.01),为该病及其并发症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眼科血证验案4则李维谊关键词血证,眼科疾病,活血化瘀法笔者在多年眼科临床中,运用活血化瘀法以三七为主药,治疗眼科血证,多获良效,今举例报告如下。1病案1.1右玻璃体混浊王某,男,59岁。1992年10月13日诊。主诉:右眼外伤伴视物不清4天。患者4天...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认为主要是机体(特别是肾小球)对某些致病的免疫与感染反应,病变部位系肾小球损害。本病以男性患者多见,发病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学“水肿”“腰痛”范畴。常见症状为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脂血证、肾衰毒素潴留。笔者采用健脾益。肾、益气养血之法治疗30例,收到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