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介入治疗是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指南中也规定了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及(或)行PCI手术后应长时间坚持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但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患者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对老年PCI术后患者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药物支架植入后,其表面的药物雷帕霉素等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原因[2]。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必要。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有效降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手术成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保证。该文主要介绍 PCI 围术期及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常见临床问题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PCI相关性血小板活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操作及支架的机械特性不可避免的会损伤血管内膜,进而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引起血小板活化。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引发PCI术中和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并且与血管晚期再狭窄有关,因此PCI术辅以抗血小板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普及,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冠心病高危患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处理策略,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情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中的应用,其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手段。而提高PCI手术的成功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但在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以下为PCI术后致血小板减少1例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230例,进口氯吡格雷组2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2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PCI术前3天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服用氯吡格雷前、PCI术前、术后10min及PCI术后1周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PCI术后10min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CI术后1周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明显增高,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量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继以术后维持量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APT)1周对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MI)和随访1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并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57例接受阿司匹林(300 mg负荷,继以100 mg Qd,)、氯吡格雷(300 mg负荷,继以75 mg Q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56例在DAPT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100 mg负荷,继以50 mg Bid,TAPT组)。本研究进行了两项亚组分析:用药亚组(此次入院前正在应用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者为用药亚组,n=57)和未用药亚组(此次入院前未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者为未用药亚组,n=56)。测定PCI术前,术后8 h、24 h的CK-MB、cTnI、hs-CRP水平,确定PMI发生率。结果 PMI总体发生率为39.8%。TAPT组与DAPT组PMI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32.1%比47.4%,P=0.098)。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中,TAPT组较DAPT组PMI发生率明显下降(17.9%比42.9%,P=0.042)。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两组PMI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46.4%比51.7%,P=0.689)。 整体研究人群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已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风险比(HR)=2.45;95%可信区间(CI) 1.09~5.52;P=0.030]与PMI发生呈显著性正相关,而是否接受TAPT与PMI未见显著性相关。结论 本研究提示,与DAPT相比,加用西洛他唑的TAPT在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能显著降低PCI相关PMI发生率。而对于已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TAPT则未显示相似的有益作用。 【关键词】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 西洛他唑;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一环。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实践中,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尽管大多数不危及生命,但也会导致肺泡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文章就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为引,就替罗非班导致的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减少诊断、鉴别、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 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 ,而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 ,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 PCI治疗中的应用 ,其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冠心病患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纤溶功能变化情况的观察,旨在了解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纤溶功能变化的关系,为临床冠心病介入手术中抗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相关学会年会的摘要和报告中PCI后采取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其中降阶治疗组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出血、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最终获得文献6篇,包括6 711例患者,其中RCT 3篇,均有一定偏倚风险;队列研究3篇,均有中等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1,1.0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DAPT)疗程与标准疗程相比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且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5岁、行DES置入且术后1年内未发生不良事件。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因冠心病接受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在接受氯吡格雷加量前后分别通过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对比两次TEG结果。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所有患者TEG结果较前均显示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增加[(60.02±3.12)%vs.(21.26±3.68)%,P〈0.05],反应时间和凝固时间较前延长,凝血酶形成速度减慢,血凝块稳定性降低。结论 TEG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抗血小板状态,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需要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为防止抗血小板药物胃出血等并发症,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胃肠病学学院建议心脏病发作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都应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但近年国外几项相关研究结果证实,PPI能降低氯吡格雷抗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PCI术后口服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成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对照组至少于术后当日开始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组亦至少于术后当日开始接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出血情况,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药物抑制率。结果对照组、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5/75)和4.0%(3/7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出血率分别为10.6%(8/75)和14。67%(11/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461);两组术后6个月再次检测血栓弹力图,试验组结果更为理想,其MA值较对照组偏低,AA%、ADP%较对照组偏高,两组MA值、AA%、A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CI术后口服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出血事件且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活性,提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