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焕章 《山东医药》1997,37(6):40-40
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天津南开医院(300100)鲁焕章胆石病、胆管狭窄、胆管梗阻,以及因胆石病引起的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是临床常见病,过去多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性能的提高及ERCP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绝大多数胆胰疾病得...  相似文献   

2.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尽管目前在消化内镜、微创外科及传统手术方式改进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并有较大突破,特别是肝外胆管结石疗效确切,但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复杂而最难治的非恶性疾病。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对5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网篮、气囊等取石器械取石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我国消化专业医师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消化专业技术发展,黑龙江省医院 (黑龙江省中日友谊医院 )、黑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将于 2001年 9月 10- 12日在哈尔滨联合举办 2001全国胆胰疾病学术研讨会。大会将邀请山川达郎、于中麟、陈志伟等日本、香港及国内著名胆胰疾病及消化内镜专家到会讲学及技术操作表演。参会者授予国家继续教育一级学分 5分。 主要讲座和技术表演内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手术和 PTCS);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非手术胆管引流治疗胆管良恶性狭窄; ERCP实质造影对胰腺癌的诊…  相似文献   

4.
胆管狭窄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胆管通畅程度降低,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胆管狭窄。根据胆管疾病的病因和分型不同,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往胆管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然而随着内镜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在胆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消化内镜在胆管狭窄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胆管引流(ERCP)在胆管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总结1999年3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31例胆管损伤患者,行诊断性ERCP,选择有内镜治疗价值者作为实施对象,行乳头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塑料支架支撑引流等内镜治疗。结果31例胆管损伤中,胆总管横断或结扎3例,胆管狭窄13例,胆瘘15例,22例(34次)接受内镜治疗,占71%。13例胆管狭窄中,有7例行塑料支架支撑治疗维持8~20个月,4例疗效满意,3例疗效欠佳;15例胆瘘患者行EST、鼻胆管引流,13例胆瘘愈合,2例无效,其中7例因胆管狭窄或有狭窄倾向置入塑料支架支撑维持4~12个月。6例发生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结论ERCP对胆管损伤有定性和定位诊断意义,多数胆瘘和部分胆管狭窄患者通过内镜治疗获得痊愈,早期内镜治疗可简化治疗方案,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胆管镜临床应用进展黑龙江省临床消化病研究所(哈尔滨,150038)朱雅琪陶铸胆管镜应用于临床已有25年多的历史,主要用于肝内、外胆石的治疗,本文也仅就此方面加以介绍。由于十二指肠纤维内镜做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乳头切开(EST)后能使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胆道冲洗加中药口服结合内镜治疗胆管结石取石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57例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茵栀黄注射液胆道冲洗加中药结合内镜)32例,对照组(内镜治疗)27例.)[结果]内镜治疗胆管结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胆道冲洗加中药口服结合内镜治疗胆管结石患者在术后第5天血清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临床症状口苦咽干、上腹饱胀等多个指标上优于内镜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道冲洗加中药口服结合内镜治疗胆管结石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胆管恶性狭窄主要由胆总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等胆胰肿瘤引起,这类患者常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失去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预后较差。提高胆胰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内镜和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消化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内镜治疗在恶性胆道狭窄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大,已广泛用于胆胰肿瘤的姑息性治疗。经内镜方法解除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内镜介入用于胆胰肿瘤的局部放疗、化疗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内镜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消化疾病学术周(2nd DDW-Chi-na)定于2001年11月3~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一、征文内容 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胃癌、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胰腺胆管疾患和消化道激素;治疗内镜在消化道和胰胆疾病中的应用,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超声内镜和激光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肝癌、酒精性及代谢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等。 二、征文要求 1.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诊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治疗的114例ABP患者以及内科常规治疗的106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内镜诊治ABP的临床价值。结果:内镜治疗组114例均顺利完成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确诊,其中107例同时经内镜分别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胆管取石/蛔虫/血凝块、鼻胆管引流、胆管内置管/金属支架引流等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1±4.2dvs.18.7±8.9d,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内镜治疗ABP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早期ERCP检查可明确ABP的病因,同时内镜治疗可及时去除其病因。可明显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平均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通过筛查发现结直肠腺瘤或早期结直肠癌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提和关键。随着结直肠肿瘤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多,以及相关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依托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组织我国消化内外科、消化内镜和肿瘤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肿瘤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皮经肝胆管腔内射频消融(PTC/EBRFA)是胆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之一,在胆道肿瘤治疗、恶性梗阻疏通、胆道狭窄和出血控制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总结回顾了胆管腔内射频消融的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探讨了病例选择、术前治疗规划、消融电极植入路径、术中监控、围手术期管理、疗效评价和常见并发症处理等基本技术和临...  相似文献   

13.
消化内镜减重手术是近年来在减重领域逐渐兴起的一项新兴学科,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可逆性好、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的诸多优势为肥胖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项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成为外科减重代谢手术的并行和补充疗法。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微创减重治疗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减重专业委员会和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组织相关专家,对其适应证、禁忌证、技术操作规范和围手术期处理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旨在为消化内镜减重技术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国减重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Wu  Tian-Tian  Li  Hu-Cheng  Li  Wei-Min  Ao  Guo-Kun  Lin  Hu  Zheng  Fang  Song  Ji-Yong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15,60(7):2158-2163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 The Habib™ EndoHBP catheter is a novel bipola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developed for intraluminal ablation to relieve malignant extrahepatic biliary...  相似文献   

15.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主要的癌症病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部分进展期肿瘤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免疫治疗。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是决定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因素。肿瘤类器官可较好保留原始肿瘤的遗传学特征与生物学行为,可用于评价治疗敏感性。消化内镜对消化系统肿瘤取样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经内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后续相关类器官培养的共识。202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循证与生物实验证据,形成了内镜取样与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各医疗机构与类器官培养平台操作。本共识包括内镜取样适应证与伦理、内镜取样、样本存储与运输和类器官培养等4个部分,共15条陈述。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常见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胃癌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通过内镜筛查发现的早期胃癌可以接受内镜超级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着眼于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治近年来的新发现和争议问题,纳入了上一版共识发表后出现的新证据和新观点,组织我国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为我国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规范诊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胃癌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检查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和对检查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系统,遵循国际指南报告规范,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联合国内消化、消化内镜以及消化病理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经皮经肝胆管腔内射频消融(PTC/EB-RFA)是胆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之一.由于肝门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介入手术的高风险性,特别是晚期癌性梗阻和实施了毕Ⅱ式或Roux-en-Y胆肠吻合以及经口/鼻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失败者,难以实施经ERCP途径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EB-RFA).本文报告1例基于三维...  相似文献   

20.
Cholangiocarcinoma (CCA) is a difficult-to-treat biliary malignancy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ecause of its typically late symptomatic presentation. Though curative surgical options do exist, most patients with perihilar CCA are deemed unresectabl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Furthermore, the efficacy of chemoradiation for tumor control is limited. However, advances in endoscopic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s have enabled improved symptom palliation via internal biliary decompression,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The introduction of radioactive, intraductal brachy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resectable CCA has resulted in prolonged biliary stent patency and it has the ability to provide local tumor control.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direc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for the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CCA have recently been added to the armamentarium of the biliary endoscopist. Patients now have these nonradioa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treatment options at their disposal, which can help to reduce the rate of biliary infections and might also offer survival benefit. Moreover, ERCP–directed PDT has been used in lieu of intraductal brachytherapy for locoregional tumor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perihilar CCA who are awai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Despite the studies supporting the use of endobiliary PDT and RFA, the optimal timing, treatment locations (in bilateral disease), and frequency for these ablative therapies have yet to be established. Although endobiliary PDT and RFA both hav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ttention to patient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detailed informed consent remains paramount to their proper use. This is a point of emphasis given the ongoing technological maturation of these endoscopically delivered ablative therapies and the evolving ways in which they are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