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非常重视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以"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为基本思路指导辨证施治。杨志敏教授在临床辨治过程中灵活运用"一气周流"思想,将运气学说、体质学说、心身理念等与"一气周流"密切结合,调动人身之一气的调节能力来对抗病邪,旨在恢复"一气周流"圆运动,达到机体与自然的稳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4.
5.
正癃闭是中医病名,临床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癃和闭是病情轻重的不同状态和表现,前者较缓,后者较急,通常合称为癃闭。《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明确提出了膀胱气化失常是其主要病机,而清代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就是从气化、癃闭的根源出发,侧重于五脏的气机升降,通过调理脏腑气机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研究显示,全球约有30%的人群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其中62%的卒中事件和49%的心血管事件由高血压直接引起[1]。资料显示,全球大约有10亿高血压病患者,而《中国心血管报告2006》显示国内大约有2亿高血压病患者,每年新增1 000万人以上[2]。虽然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因患病率高、控制率低、并发 相似文献
7.
“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中土为气机升降枢纽和全身气化基础,中土之气通过气机的升降浮沉带动四象之气的转运,循环往复,贯通全身,形成“一气周流”的循环状态。疾病的形成有3种原因,第一,左路肝木之阳升散太过,或右路阴金潜降不及,发为阳盛之热病,或阴虚之热病;第二,左路之肝木升发不及,或右路肺金潜降太过,发为阴盛则寒病,或阳虚则寒病;第三,中土发病,致使升降枢纽不利,治疗应以“扶阳崇阳、培土利枢、统经四象”为原则。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病机为“脾失健运、肝木郁滞、肺金不利、肾水寒瘀”,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健运中气,行水化气,逼邪外出。心力衰竭病机为水寒土湿,治当以顾护中气为主,用人参、干姜燥土暖水,甘草、茯苓培土利水。历节病病机为肾水寒不能温肝木,肝生血不足而致血虚,再加外感之邪侵袭,当治以温化寒湿为主,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口疮病机为气机郁滞不通,涩滞于中焦,治当顾护脾胃,宣畅中焦,方用平胃散加生姜、大枣等。健运中土,推动左右旋转,则气能周流,御气祛邪,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8.
先贤黄元御,遵古不泥,引经据典,宗四圣之微言,立方遣药,灵活变通,独创“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生理模式。结合“一气周流”理论,肺胀的发生机制为阳虚土湿,一气不畅;水寒火败,阴阳分离;木郁血瘀,四象生变。治则为补脾土以一气周流,温肾水以阴阳相和,疏木气以四维运转。肺胀之证虽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虚实难辨,但应牢记固护中气之余,不忘兼顾四维流转,复气机升降之常,方得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魏晓敏;廖露;胡志鹏;谢春光 《中医杂志》2020,61(16):1463-146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慢性并发症是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原因,血糖波动较于持续高血糖更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入手,阐述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认识,治疗上可根据\"一气周流\"的病机演变规律指导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临床用药,使阴阳二气上下回周,互根互用,上下环抱,使阴平阳秘,从而减少血糖波动,恢复机体稳态。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学习工作、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缺乏对腰部护理的观念,腰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腰痛发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已不再局限于老年人,据文献表明,青壮年腰痛发病率高达85%[1]。祖国医学对腰痛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见解,治疗上疗效颇显。 相似文献
18.
黄元御《四圣心源》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认为“一气周流”学说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可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抑郁症是一种高发性、难治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复杂,历代医家对其分型繁多。本文从“一气周流”的理论角度探讨抑郁症,认为肾虚、肝郁及中焦脾胃壅滞是影响“一气周流”畅通的关键,会引起症状多样的抑郁症候,从肾、肝、脾胃的角度入手帮助人体恢复一气的流通,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让人体自然而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供一种从源头上治疗抑郁症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史中斐;郑艺君;刘平;张坤漓;吕咪;王凤云 《中医杂志》2022,63(13):1231-1234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认为脾虚湿困、中气失于斡旋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同时肝郁左升无力、肺滞右降不及、肾寒气化不行,加重气机失常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指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则强调把握脾、肝、肺、肾四脏气机的整体变化,以恢复中气斡旋为核心,并根据气机运转的动态变化分别侧重于健脾复运、调肝解郁、宣肃肺气、温肾助阳等治法,多脏同调,促使一气周流通畅,进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