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临床病理特征及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21例IP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良、恶性IPMN的临床因素;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良、恶性IPMN的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IPMN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恶性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急诊CT平扫影像组学在腹主动脉综合征(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8 月至2020 年10 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的急诊患者145 例。根据是否患有腹部AS,将所有患者按分层抽样法以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逐层手动勾画CT平扫图像上的腹主动脉并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并以此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腹部AS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Rad-score的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痛(OR =0.48,95%CI =0.19~1.22,P =0.12)、钙化斑内移(OR =8.76,95%CI =3.27~23.45,P <0.001)是腹部AS的危险因素,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个影像组学特征被选择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验证集的AUC为0.88。将该标签与临床模型结合获得联合模型,其在验证集的AUC为0.89。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最优。结论:基于腹部CT平扫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较好地预测急诊患者是否患有腹部AS。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探讨其预测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恶性水肿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收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8例。将患者分为恶性脑水肿组和无恶性脑水肿组。对患者多模态MRI图像病变区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及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水肿的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后与急性卒中恶性脑水肿高度相关的特征10个。ROC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年龄、入院NIHSS评分、DWI梗死体积、Tmax>6s体积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集恶性脑水肿的AUC为0.959(敏感度和特异度:0.906、0.938),预测测试集恶性脑水肿AUC为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0.953、0.850)。该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913(95%CI:0.881~0.942,P<0.01)。结论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预测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恶性脑水肿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 收集4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行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的IPMN患者影像资料,按2017福冈指南专家共识标准,分别分析并计算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病灶出现的征象中,肿瘤强化壁结节≥5mm、主胰管扩张≥10mm、胆管扩张、厚分隔、胰腺萎缩、分支胰管型最大囊肿≥3cm在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影像征象诊断恶性IPMN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四个影像征象,CT增强薄层靶扫描诊断恶性IPMN中的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别为:86.67%、87.10%、85.7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10%、75.00%;而MRCP在诊断恶性IPMN的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别为80.00%、80.64%、78.5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89.28%、64.70%,且各征象总的诊断效能,两种检查方法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急诊手术治疗的2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与腹主动脉钙化(AAC)评分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腹主动脉钙化人群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均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由该数据库数据采集人员采集数据,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扫描参与者腰椎。本研究共纳入3 056名参与者,并用Kauppila评分系统衡量腹主动脉钙化程度。Kauppila=0、0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就诊的32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方法。结果 32例患者男9例,女23例,年龄24~73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多无特征性。3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32例术后病理回报均为IPMN:非浸润性IPMN 29例,其中单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不典型增生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钙化1例;浸润性IPMN伴中分化腺癌3例。随访1~36个月患者预后良好,1例患者合并中分化腺癌,于术后12个月死亡。结论对于IPMN患者,MRCP有助于明确诊断。而针对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整合临床危险因素和术前超声影像组学评分,建立一个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2023年2月有明确病理结果的525例患者的525个乳腺肿块(其中良性241例,恶性284例)的超声图像,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368例)、验证组(157例)。根据肿块轮廓勾画出肿瘤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对超声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分析,选择Logistic回归分类器将结果输出转换为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作为Rad-Score模型。此外,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将影像组学评分与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整合,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ROC曲线及校准曲线以评价模型效能。结果:提取的851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13个非零特征用于建立模型,多因素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基于患者年龄及Rad-Score构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影响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有效的生存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实践。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回顾性提取2010—2015年间共727例侵袭性IPMN的相关资料。以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联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再以确定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诺模图;用C指数和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区分性;用校准曲线评价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一致性;用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进一步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能力;最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以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组织分化程度、AJCC分期以及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侵袭性IPM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区域淋巴结清扫数量和放疗是影响侵袭性IPMN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构建预测患者1年、3年及5年生存的诺模图使得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1年、3年及5年生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808、0.826和0.850;模型的C指数为0.741(95%CI:0.716~0.766);1年、3年及5年生存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在我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术前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朵肿瘤平均直径(3.5±1.8)cm。经卡方检验,Takada病理分型与CT分型的对应关系较好(P=O.012),轻度或无不典型增生的IPMN患者1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浸润型生长的IPMN患者分别为2例、4例及1例。卡方检验显示IPMN病灶内无壁结节时,其病理表现为良性的概率明显大于病灶内有壁结节的相应表现为良性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IPMN患者病灶内是否有分隔出现与该肿瘤的良恶性无显著相关性(P=0.73);良性组囊性病灶最大直径明显小于恶性组相应病灶的最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所有患者的主胰管管径明显大于其胆.善管管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IPMN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之间对应关系较好,术前cT对胰腺IPMN的诊断和,临床病理分型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 to lymphocyte,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platelet to lymphocyte,PLR)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恶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的IPMN手术患者,均由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收集患者一般信息、临床指标、影像指标、炎症指标,采用列线图构建恶性IPMN的预测模型。结果:NLR、PLR、CA19?9、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囊肿大小、增强壁结节、胰管口径突然改变均与IPMN的恶性进展相关。NLR、CA19?9及囊肿大小为预测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及囊肿大小为预测IPMN伴高级别不典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为IPMN伴浸润性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carcinoma,IPM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NLR、CA19?9和囊肿大小的预测恶性IPMN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该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NLR、CA19?9和囊肿大小为预测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和囊肿大小为预测HGD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指标在IPMN的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福冈指南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扫描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35例胰腺IPMN患者的磁共振(MR)资料,所用序列包括 T1WI、T2WI、LAVA增强 MRI和MRCP。将所有患者的MR资料分成增强MRI组(诊断方法包括T1WI、T2WI和增强MRI)和MRCP组(诊断方法包括T1WI、T2WI和MRCP)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组诊断方法对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共确诊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3例和黏液癌12例,增强MRI组鉴别诊断的准确度为82.9%(29/35),高于MRCP组的71.4%(25/3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增强MRI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3.3%、82.6%、71.4%和0.850,MRCP组分别为75.0%、69.6%、52.3%和0.723,其中,增强MRI组诊断方法的 AUC明显高于MRCP组(P=0.0465)。结论 增强MRI在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时较MRCP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对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或病理穿刺证实为HCC的196例患者的病理学及术前增强CT影像学资料。按照WHO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组及中-低分化组,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37例)和验证组(59例),保存增强CT动脉期(AP)、静脉期(VP)及延迟期(DP)影像学图像,在医准-达尔文科研平台中提取并筛选各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值归一化法、最优特征筛选、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降维、筛选,构建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静脉期+延迟期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从临床资料中筛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用逻辑回归(Logistic)方法分析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等。结果 1.在影像组学模型中,三期联合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效能最佳,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内镜超声检查(EUS)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1例IPM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所得EUS和MRCP图像进行分析,对比EUS和MRCP对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正确率.结果 EUS对IP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平扫腹部MRI提取肝脏-脾脏联合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影响因素联合模型在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 年5月至2022 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经肝脏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纤维化,并在病理检查6个月内接受过标准腹部MRI平扫检查的患者110例,将所有患者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按照METAVIR评分系统,将F2级及以上定义为显著性肝纤维化组(62例),F2级以下定义为无或非显著性肝纤维化组(48例)。分别标注肝脏、脾脏特征,并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筛选后分别构建肝脏、肝脏-脾脏联合特征的支持向量机影像组学模型和影像组学标签,以此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性肝纤维化的临床影响因素。最后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临床影响因素和Rad-score的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有22、36 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筛选后分别用于构建肝脏、肝脏-脾脏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OR =0.126,95%CI =0.040~0.354,P <0.001)、年龄(OR =0.985,95%CI =0.066~0.999,P =0.011)、乙肝感染(OR =5.139,95%CI =1.898~15.137,P =0.002)、APRI指数≥1(OR =3.793,95%CI =1.231~14.5,P =0.033)是独立临床影响因素,被纳入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肝脏特征、肝脏-脾脏联合特征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和0.917,表明肝脏-脾脏联合特征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更优。将肝脏-脾脏联合特征影像组学模型作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与临床预测模型结合获得联合预测模型,其在训练集、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48和0.963。DCA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最佳。结论:基于多模态平扫腹部MRI提取肝脏-脾脏联合影像组学特征较单一肝脏特征在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中有更好的诊断效能,联合预测模型相比临床预测模型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技术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E)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诊断效能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且均进行MRI检查的126例乳腺NME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NME良性病变组44例,NME恶性病变组8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5.6±11.6)岁。分析比较两组NME病灶在DCE-MRI上的分布类型、强化特点、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对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局灶、线样、段样、多区域、弥漫型分布在NME良恶性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匀强化及簇环样强化在NME良恶性病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NME良恶性病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ME良恶性病变ADC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02,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段样分布、簇环样强化及ADC值可以作为预测乳腺NME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7.
向成珍  叶冬梅  麻国星  沈元芳  郑小燕   《四川医学》2023,44(10):1060-1066
目的 调查肺结核患者耐药情况,并建立耐多药结核病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332例初治结核病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可能影响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的因素,模型组患者根据耐药结果分为两组,至少对异烟肼及利福平产生耐药者为耐多药组,其余为非耐多药组。比较两组各影响因素,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可能影响因素,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性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模型组232例患者中对6种药物全部敏感者172例,其余60例患者至少对1种药物耐药,其中耐多药者44例(18.97%)。LASSO回归筛选出6个潜在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抗结核治疗3个月末涂片结果、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情况、结核空洞、树芽征、最大层面长短径比值是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结核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结核病多因素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列线图模型预测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结核病的AUC为0.933,95%CI(0.8...  相似文献   

1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一组临床罕见的疾病,病变广泛累及主胰管及各级分支胰管,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较好.本研究对2例交界性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与腹主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规律血液透析且保留完整数据的患者,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排除营养不良的患者,按照腹主动脉钙化评分(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 Score, AACs)将患者按照钙化程度分成4组,比较临床特点及VF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VFA水平对腹主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2例MHD患者,分为无钙化组(n=32)、轻度钙化组(n=45)、中度钙化组(n=54)以及重度钙化组(n=21);4组患者的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 iPT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胰腺IPMN病例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病人均有腹痛,体重减轻,1例有黄疸及血糖、AKP升高,1例有新发糖尿病,2例近期有胰腺炎病史.术前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胰腺肿瘤,3例CA19-9升高,1例CEA升高.2例行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IPMN,2例有IPMN腺瘤向IPMN腺癌转变的连续的病理改变.随访6~18个月,均无再发.结论:胰腺IPMN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胰腺导管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扩张的导管内含有大量黏液.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和脂肪泻.B超检查可做为初选,磁共振胆胰水成像(MRCP)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手术切除胰腺IPMN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