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改变,探究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20例匹配的健康受试者,患者在针刺疗程前后分别进行1次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全脑体素水平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和基于图论理论的大尺度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对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患者针刺前后拓扑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DC降低的脑区有左侧辅助运动区、边缘叶、额回内侧面、左侧扣带回中部,无DC升高脑区,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明显下降,最短路径、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呈下降趋势。与针刺前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后的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下降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等拓扑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匹配的1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一次无针刺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分析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受试者脑功能区的低频振荡振幅值差异以及患者针刺前后低频振荡振幅值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海马、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顶上回等脑区;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右侧楔前叶、额中回等脑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穴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楔前叶等脑区。结论:针刺足临泣穴对无先兆偏头痛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起特征性调节作用,这可能为针刺干预的疗效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对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的影响特征,探讨针刺阳陵泉穴促进中风偏瘫脑功能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2例中风偏瘫患者和8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针刺阳陵泉前后的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的方法对提取的感觉运动网络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激活的脑区特点。[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针刺阳陵泉后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成分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右扣带回、右额上回、右额内侧回、右舌回、右小脑山坡以及左楔前叶和左顶上小叶,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右额上回、左额中回、左额下回、左额内侧回、右额内侧回、左颞上回、左楔叶、左楔前叶。[结论]针刺阳陵泉穴可通过调节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增强感觉反馈对运动输出的作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一种特发性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疾病,临床上分先兆性和无先兆性两类,而后者较为常见。有研究[1]指出如果人长期处于异常的心理应激状态,其罹患偏头痛的概率增加。赵娜等[2]对偏头痛患者的发病诱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偏头痛患者多伴有较高的焦虑、抑郁等异常精神状态。笔者采用"调神理结"法针刺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成像数据与15名健康人做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治疗前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右侧颞叶的颞中回部分区域;左额叶眶部额上回(P<0.001);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右后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双侧对称的小脑后叶、小脑扁桃体(右侧比左侧脑区体积大);右侧颞极颞中回、颞下回(P<0.001);(2)针刺后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P<0.001);左额叶眶部额上回;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P<0.001)。结论:经过疏肝健脾法针刺8周后,功能磁共振图像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针刺对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额叶神经通路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的脑内神经信息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6.
杜婷  唐丽君  李铮 《吉林中医药》2022,(9):1096-1099
目的 探究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针刺对无先兆性偏头痛(MWoA)的疗效及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MWoA患者共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止痛药物治疗,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研究组采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8周后疗效,并对比治疗前、治疗8周后2组头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睡眠质量[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及生活质量[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分析DMN,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MS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研究组在双侧的额上回、额中回、缘上回、颞中回、额内侧回、楔前叶、顶下小叶、前扣带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增强,而对照组仅有双侧的额内侧回、额上回、颞中回功能连接度增强,且2组均无功能连接度降低的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得气”理论辨证...  相似文献   

7.
平衡针镇痛效应观察及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平衡针针刺头痛穴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镇痛效应,探讨其与脑区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将4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头痛穴组和非穴组,每组20例。头痛穴组针刺头痛穴,患者有放电感、麻胀感时立即出针,非穴组针刺非穴,均每天1次,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评估针刺镇痛效应,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脑区功能改变。结果:干预期(针刺结束时)和随访期(针刺结束后4周)头痛穴组镇痛效应优于非穴组(P0.05),头痛穴组干预期的镇痛效果优于随访期(P0.05);非穴组干预期与随访期镇痛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对比,头痛穴组针刺干预4周后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前扣带回、中央前回、眶额上回、腹外侧核、脑岛、腹后内侧核、顶下小叶、左前扣带回、脑桥、小脑扁桃体、眶额下回(P0.05);ReHo值降低的脑区有右脑桥、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海马(P0.05)。非穴组针刺干预4周后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舌回、左楔前叶、前扣带回、枕下回(P0.05);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腹后外侧核(P0.05)。结论:平衡针针刺头痛穴的镇痛效应可能与以边缘系统为主的多个脑功能区互相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激活的脑区。方法:检索国内外10个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5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系统收集以fMRI为观察指标,比较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的不同脑活动临床试验文献。采用SDM软件进行体素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共185名受试者。均值分析的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后有5个脑区的活动较静息状态更为活跃,包括右额下回、眶部、右中值扣带/扣带旁回、右缘上回以及右脑桥。结论:初步认为,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有更多更强烈的脑区激活,且针刺足三里得气后激活的脑部区域与足三里的主治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患病率,也是全球第二大致残因素。既往磁共振成像(MRI)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调节这些异常改变。目前由于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FC)方法探讨偏头痛患者脑内异常结构和功能改变,为后期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调节脑区提供基础。方法:该研究招募了34名偏头痛患者和38名健康对照者,均行结构和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VBM方法比较灰质体积的组间差异,将具有显著改变的灰质体积作为种子区域,进一步计算差异脑区和全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并将脑结构或功能变化与临床特征之间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的左枕叶灰质体积高于健康对照组。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左侧枕叶和右侧额下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少,涉及前扣带皮层(ACC)和右侧脑岛。左侧ACC的FC下降与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偏头痛患者较健康受试者存在异常变化脑区,为偏头痛的神经病理学基础提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偏头痛患者,采取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的针刺治疗(如少阳头痛取足窍阴、阳明头痛取厉兑、太阳头痛取至阴,及阿是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患者于针刺治疗前后各接受1次颅脑f MRI扫描,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DMN的影响;记录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止痛药服用次数评估针刺疗效;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针刺对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的改善。结果: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DMN内的左侧海马旁回(PHC)与前内侧前额叶皮层(a MPFC)、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 MPFC)、颞旁叶(LTC)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P0.05),双侧后扣带回(PCC)与d MPFC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治疗后偏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MSQ评分升高(P0.05)。结论: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调节DMN的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针刺经穴后得气与不得气状态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10个医学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CENTRAL、CINAHL PLUS、EMBASE、AMED、Psyc INFO,以及5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时间从建库/刊至2017年5月。系统收集以f MRI为观察指标,比较针刺经穴后得气与否对脑功能活动影响的临床试验文献。结局指标要求包含激活脑区的MNI或Talairach空间坐标,采用SDM(Seed-based d Mapping)软件进行体素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4209篇,4篇文献(共79名受试者)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质量较低。对其中4项研究进行体素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针刺得气较不得气在右缘上回、左值网络和左侧中央后回等脑区的激活更为显著。但由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结果中显示的激活脑区尚不具有代表性。结论:初步认为针刺经穴后得气与不得气状态下脑功能活动不同,得气状态下激活脑区更多,激活程度更强。针刺经穴得气后的特异性激活脑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自发性脑神经活动进一步明确足三里针刺的中枢响应特征及属性。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纳入基于局部一致性(ReHo)算法研究健康人针刺引出中枢响应改变的文献。汇总足三里和/或其他穴位针刺的脑功能影像数据进行SDM元分析,对仅针刺足三里的数据进行亚组分析。进而比较元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的异同,以分辨足三里针刺引起的各效应脑区的广谱性和特异性属性。结果:共收集229篇中文文献和109篇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对包含235名受试者的11篇论文进行了分析。亚组分析与元分析相同的结果是ReHo升高的左右前扣带回、右尾状核、左额上回、右额中回、右旁中央小叶和ReHo降低的左枕中下回、左右中央前后回;与元分析不同的结果是ReHo升高的右顶下小叶、左额中下回、右小脑后叶、左角回及ReHo降低的右额中上回。结论:健康受试者足三里针刺后引出的中枢响应确有不同属性,其相对广谱性与特异性表现为效应脑区定位的差别和相应的自发性脑神经活动的同步性水平差异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方法观察针刺合谷穴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特性。方法选取12名健康志愿者,采集针刺合谷穴前及拔针后5 min、25 min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数据,采用Re Ho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后的全脑活动情况。结果针刺后Re Ho值升高脑区主要有双前扣带回和双额内侧回,Re Ho值下降脑区主要有双丘脑、左苍白球、右额下回等;随着针刺后时间延长,双前扣带回、双额上回Re Ho值升高强度降低,Re Ho值降低脑区明显增多。结论合谷穴功效与边缘系统存在密切联系,并涉及多个脑区协同整合;针刺合谷穴能对相关脑区产生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及其不同配穴对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探讨穴位配伍效应的相关机制。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右太冲组、双太冲组、右太冲配右内关组、右太冲配右光明组4组,每组10例。在手法捻针刺激相应穴位基础上,两组均按照组块设计方案刺激与静留针交替进行,同时针刺过程中fMRI扫描两组静息态脑功能图像,所获得数据通过Matlab软件SPM12模块分析效应脑区。结果右太冲组针刺后主要为对侧脑区耗氧量增高,激活左侧腹内前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脑干。双太冲组主要激活了左侧小脑、右侧丘脑、后扣带回、左侧枕叶梭状回、左侧楔叶。右太冲配右光明组主要激活了右侧小脑、右侧枕叶梭状回、右侧舌回、右侧额中回。右太冲配右内关组激活了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叶。右太冲组及双太冲组未见到脑功能活动显著抑制的区域;右太冲配右光明组脑功能活动被抑制的主要区域为双侧颞下回;右太冲配右内关组脑功能活动被抑制的脑区在左侧小脑、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枕叶梭状回。结论针刺太冲单穴及其不同配穴的脑功能效应有显著差异,太冲配穴会广泛影响与视觉有关的枕叶,另外小脑可能参与了针刺信号在大脑中的整合作用,并且与配穴的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辨证针刺联合超激光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听觉皮层及相关脑区变化,以揭示针刺治疗SSNHL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SSNH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辨证针刺联合超激光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电测听听力检查,评定听力疗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主观症状和抑郁程度;并进行fMRI检查,观察组间低频振幅(mALFF)图在全脑皮层形成差异的团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电测听听力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mALFF图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听觉网络(颞上回)、默认网络(颞中回)、执行力注意网络(助运动区)和视觉网络(楔叶)为负激活团块,情绪反应相关脑区、默认网络(左额中回、左眶部额上回、右颞下回、左前扣带回、左额叶上内侧回和右海马旁回)为正激活团块。结论:辨证针刺联合超激光可明显改善SSNHL患者的听力水平,且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其中枢效应机制可能与调整患者听觉皮层及相关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对健康人静息态(rest1,R1)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的影响。方法对16名健康受试者依次进行结构像T1、T2扫描和功能像磁共振成像扫描,功能像包括第1次R1扫描,扫描时间为8 min 6 s和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后留针状态(acupuncture,AP)扫描,扫描时间为8 min 6 s。对采集的结构像和功能像fMRI数据都进行格式转换和统计分析。结果 R1状态下,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枕中回、楔前叶、颞上回、扣带回。AP状态下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颞中回、左侧梭状回、楔前叶、后扣带回、小脑山坡部。与R1状态比较,针刺心包经使得ALFF信号明显差异的脑区:双侧楔叶、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枕叶舌回。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后会显著改变大脑皮层固有活动状态,尤其是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楔前叶的激活。  相似文献   

18.
探讨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以15例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对PTSD患者采用"调神醒脑"针法,连续治疗12周,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息态f MRI数据。健康组仅入组前进行一次静息态f MRI数据采集,无任何干预手段。以双侧杏仁核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志愿者、PTSD患者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前额叶、右侧额下回;电针治疗后PTSD患者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结论针刺通过促进杏仁核-额叶功能连接增强及抑制杏仁核-颞叶功能连接增强,参与PTSD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可能是电针治疗PTSD的部分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阳上亢证及痰浊上扰证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的脑静息态功能差异。方法选择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MwoA患者17例,其中肝阳上亢型MwoA 10例(肝阳上亢组),痰浊上扰型MwoA 7例(痰浊上扰组),并选择与病例组年龄、学历相匹配的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行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各组区域同质性(ReHo)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肝阳上亢组比较,痰浊上扰组在右侧大脑半球的海马、海马旁回、梭状回、颞下回、颞中回、顶下小叶、右侧小脑后叶、中脑,左侧小脑后叶、左侧脑干等脑区ReHo值升高(P0.05);在左侧大脑半球的颞中回、额中回、额下回、岛叶、壳核、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下小叶、扣带回等脑区ReHo值降低(P0.05)。结论静息态下肝阳上亢证及痰浊上扰证MwoA患者脑功能存在差异,提示两种不同中医证型MwoA患者病理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激活似然估计(ALE)分析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胃肠相关脑区激活特点,并试图阐明IBS病人通过针灸治疗后丘脑区活动改变的神经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文及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2023年5月。运用软件Ginger-ALE 3.0.2进行坐标统一化与元分析。计算出的脑区ALE分布图通过Mircron软件与Dpabi软件呈现。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IBS病例248例、健康对照者149例。元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被试者比较,IBS病人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豆状核、右侧丘脑与右侧脑岛等脑区激活增强,无减弱脑区;而经针灸治疗后,IBS病人与针灸治疗前比较,其左侧额中回、左侧豆状核、左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与左侧扣带回等脑区激活减弱;进一步联合对比分析发现:豆状核为针灸共同的易激活脑区。结论:IBS患者相关脑区存在神经代谢的改变;针灸可以整体调节IBS患者优势侧脑区功能活动,从而调节胃肠道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