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与分析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MSM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开放式队列研究方法,从2017年3月开始,依靠MSM社会组织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未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MSM,建立开放队列,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调查,观察终点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学特征和发生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以随访过程中研究对象发生新型毒品滥用为结局因变量,以研究对象进入队列至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时间作为时间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M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MSM 509人,纳入随访队列369人,发生新型毒品滥用62人,队列随访累积观察时间911.54人年,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为6.80/100人年。62人首次发生新型毒品滥用均为与他人共同滥用,16.13%(10/62)存在新型毒品混合滥用现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学生(aHR=2.17,95%CI:1.15~4.10)、最近6个月HIV检测次数0次和1次(aHR=4.57,95%CI:1.80~11.60;aHR=5.15,95%CI:2.83~9.36)、仅有固定性伴(aHR=4.75,95%CI:2.32~9.75)、同性性伴数>4个(aHR=1.70,95%CI:1.01~2.87)和性伴滥用新型毒品(aHR=12.78,95%CI:3.06~53.35)的MSM更有可能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结论 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较高,存在较高HIV感染风险;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HIV检测次数较少、仅有固定性伴、多性伴和性伴滥用新型毒品,应针对此部分人群加强干预力度,开展降低新型毒品危害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中学生毒品认知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毒品认知状况,为中学禁毒教育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市33所中学学生共1788名,使用问卷法调查毒品认知状况和禁毒教育情况。结果北京市中学生毒品的知晓率较高,而成瘾性知晓率稍低,两者差距10%左右。中学生对新型毒品的辨识率较低,新型毒品的成瘾性知晓率也低于传统毒品。毒品知识来源方面,电视广播仍然最为重要,网络成为第2来源。结论对中学生的禁毒教育仍然应以电视广播等传统途径为主,同时应注意探索网络禁毒教育的适宜性。教育的内容中应加强新型毒品概念及特点等内容,适应禁毒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基于三元影响理论(TTI)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职学生)毒品使用倾向的相关因素,为毒品预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5个城市共抽取8 870名中职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感觉寻求、父母监管、毒品可及性、社会效益期待、拒绝效能、社会规范及毒品使用倾向。以TTI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中职学生毒品使用倾向的相关因素。结果 TTI个体内影响流中,高感觉寻求是毒品使用倾向的危险因素(OR=1.71,95% CI:1.22~2.41,P<0.01),中等拒绝效能(OR=0.18,95% CI:0.14~0.23,P<0.001)和高拒绝效能(OR=0.17,95% CI:0.13~0.22,P<0.001)均为毒品使用倾向的保护因素;TTI人际间影响流中,父母中等监管(OR=0.46,95% CI:0.37~0.56,P<0.001)和高监管(OR=0.33,95% CI:0.24~0.46,P<0.001)均为毒品使用倾向的保护因素,觉知他人吸毒和觉知他人赞同其吸毒为毒品使用倾向的危险因素(均P<0.001);TTI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流中,认为毒品获得容易(OR=3.47,95% CI:2.69~4.48,P<0.001)、具有毒品社会效益期待(OR=2.04,95% CI:1.69~2.46,P<0.001)是毒品使用倾向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感觉寻求、毒品容易获得、高社会效益期待、觉知他人吸毒、觉知他人赞同其吸毒可正向预测中职学生的毒品使用倾向,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应重视对上述因素的监控,并重视提高父母监管力度及传授中职学生毒品拒绝技能。  相似文献   

4.
王雪  张黎 《中国公共卫生》2022,46(6):808-814
  目的  了解上海大学生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认知、态度、滥用倾向及影响因素,探究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开展效果,为高校禁毒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8月抽取上海市6所高校27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个人基本情况、新精神活性物质相关态度、预防教育接受情况,应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上海市大学生平均认知新型毒品3.41种,性别、就读学科、留学经历、是否接受过预防教育、初次教育时间、内容是否涉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大学生对新精神活性物质认知的影响因素,性别、学习阶段、就读学科、留学经历是大学生对新精神活性物质态度的影响因素。未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OR = 0.497,95 % CI = 0.307~0.805)、大麻危害认知不清(认为危害不大OR = 0.357,95 % CI = 0.245~0.519;没危害OR = 0.259,95 % CI = 0.079~0.842;不清楚OR = 0.619,95 % CI = 0.393~0.973)、有大麻滥用倾向(可能会使用OR = 0.178,95 % CI = 0.111~0.287;一定会使用OR = 0.451,95 % CI = 0.238~0.853;不确定OR = 0.356,95 % CI = 0.231~0.511)、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呈积极态度(他人使用后决定OR = 0.347,95 % CI = 0.232~0.520;OR = 0.363,95 % CI = 0.245~0.539)是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倾向的危险因素。当前青少年获取禁毒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为禁毒题材讲座(88.36 %)。  结论  大学生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认知程度较低,毒品预防教育能有效改善物质认知和滥用倾向情况,应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并尽快改进列管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新型毒品滥用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 ∶ 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现场为江苏省新型毒品滥用情况较为严重的5个MMT门诊(南京市2个、无锡市2个、连云港市1个)。截止2017年5月,招募接受MMT≥6个月的新型毒品滥用者为病例组,按照1 ∶ 1配对原则选择对照组。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MMT治疗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治疗期间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尿液检测新型毒品,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新型毒品滥用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12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106人),研究对象年龄(45.1±7.2)岁,以男性(78.3%,166/212)、已婚或同居(48.6%,103/212)、无业(63.2%,134/212)为主。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中,苯二氮卓占62.3%(66/106)、甲基苯丙胺占39.6%(42/106),同时滥用≥2种毒品占8.5%(9/1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最近6个月治疗过程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会增加新型毒品(OR=3.25,95% CI:1.35~7.79)、苯二氮卓(OR=3.25,95% CI:1.11~9.47)及甲基苯丙胺(OR=13.31,95% CI:1.12~158.01)滥用风险;家人提供MMT费用(OR=25.93,95% CI:1.81~371.15)会增加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风险;参加MMT≥9年则会使新型毒品(OR=0.03,95% CI:0.01~0.21)、苯二氮卓(OR=0.02,95% CI:0.00~0.36)及甲基苯丙胺(OR=0.02,95% CI:0.00~0.69)的滥用风险减少。结论 随着MMT时间增加,MMT者的新型毒品滥用减少。家庭及朋友的社会支持存在问题,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且多集中于日常吗啡尿检阳性率较高的MMT者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与分析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情况,为该人群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开放式队列研究方法,从2017年3月开始,由社会组织通过滚雪球抽样招募HIV阴性的MSM新型毒品滥用者,建立开放队列,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调查,观察终点为2022年7月31日。按照队列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估计样本量为436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和HIV检测情况等信息。以随访中出现HIV新发感染为结局因变量,同时,以研究对象进入队列至出现HIV新发感染的时间作为时间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MSM新型毒品滥用者987人,纳入随访队列826人。HIV新发感染者46人,队列随访累积观察时间1 960.68人年,HIV新发感染率为2.35/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30岁(aHR=3.04,95%CI:1.62~5.71)、外省户籍(aHR=2.29,95%CI:1.20~4.39)、线下交友(aHR=4.62,95%CI:2.05~10.41)、同性性伴数>4个(aHR=3.06,95%CI:1.59~5.88)、性交时安全套破损(aHR=2.24,95%CI:1.21~4.17)和性交时出血(aHR=2.56,95%CI:1.31~5.03)的MSM新型毒品滥用者更有可能发生HIV新发感染。结论 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率总体较低,但该人群知行分离的现象严重,HIV感染风险较高。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低年龄、外省户籍、线下交友、多性伴、性交时安全套发生破损和出血,应加强开展该人群行为干预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岛市新型毒品滥用者使用新型毒品的情况、性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5-2016年在青岛市依托MSM社会组织和社区中男性新型毒品滥用者志愿者,滚雪球法招募男性新型毒品滥用者,样本量估计为933人。收集其吸毒、性行为,检测HIV、梅毒、HCV抗体,检测新型毒品滥用情况。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招募1 034人,MSM组431人(占41.7%)和非MSM组603人(占58.3%)。与非MSM组相比,MSM组年龄较低,未婚比例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最近6个月用过冰毒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49.7%(214/431)和100.0%(603/603),用过零号胶囊的比例分别为66.8%(288/431)和0.0%。最近6个月与多人共用毒品者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87.9%(379/431)和97.7%(588/602)(χ2=39.84,P<0.01)。最近6个月使用毒品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非MSM组(47.5%,285/600)高于MSM组(7.4%,32/430)(χ2=190.10,P<0.01)。最近6个月使用新型毒品后发生多人性行为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78.1%(335/429)和5.5%(33/600)(χ2=573.73,P<0.01)。MSM组的和非MSM组的HIV抗体阳性率、梅毒抗体阳性率、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和0.2%、3.3%和6.3%、0.0%和0.3%。结论 青岛市男性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多人共同吸毒,在有男男性行为的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中,使用毒品后的群体性行为发生率高,HIV抗体阳性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低,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亚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武汉市中专生的毒品滥用情况、对毒品的认知和态度及影响学生滥用毒品的危险因素,为在中专学校开展禁毒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自拟调查问卷,按判断抽样方法,对武汉市5所不同性质的中专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685例有效问卷中,毒品滥用率为2.77%,其中男生5.10%,女生1.80%,男女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过去滥用毒品的种类中,滥用摇头丸和K粉比例最高,为1.1%,其次为海洛因和可卡因,为0.6%.学生对毒品的成瘾性及毒品对身心的危害等知识存在较多误区.结论 中专生毒品滥用率较高,对毒品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武汉市中专生滥用毒品问题值得关注,非法药物滥用的预防知识有待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女性性工作者(FSW)人群新型毒品使用情况及其对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5个调查城市(长春、兰州、武汉、杭州、广州)分别绘制FSW人群活动场所分布图,并将场所分层按比例抽取FSW,进行问卷调查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和新型毒品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招募1 630名FSW,其中120人(7.4%)过去12个月曾使用过新型毒品,梅毒感染率为5.4%(88/1 630)。FSW使用新型毒品组梅毒感染率为6.7%(8/120),与未使用新型毒品组感染率(5.3%,80/1 50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地点、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过去12个月有性病症状、过去12个月曾注射吸毒与使用新型毒品相关。结论 FSW中新型毒品使用率较高,需更多研究探讨使用新型毒品对艾滋病/性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运用微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新型毒品认知和滥用态度的干预效果,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新型毒品认知水平和端正态度提供参考.方法 以"滚雪球"的方式选取481名35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并组建微信群,通过微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新型毒品危害知识和预防知识的教育,比较干预前后新生代农民工新型毒品知识知晓率和滥用态度的变化.结果 ...  相似文献   

11.
了解北京市大学生新型毒品的相关知识、态度以及尝试使用情况,为高校开展新型毒品防控教育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对待新型毒品知识、态度以及滥用倾向”的问卷,对多阶段整群抽取的北京市11所大学9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于新型毒品的整体认知水平不理想,只有38.2%的大学生知道新型毒品对大脑的危害,50.8%的学生认为新型毒品对身体的危害远小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37.1%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新型毒品,仅有36.6%的学生希望获得与新型毒品相关的知识.不同学校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新型毒品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8.572,9.631,6.678,P值均<0.05).大部分学生对待新型毒品的态度是趋于正面的,不同学校层次、不同专业、不同些别大学生对待新型毒品的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58,0.605,0.617,P值均>0.05).有近20%的学生不认为吸食新型毒品使人感到羞耻、自责,10.1%的学生不认同吸食新型毒品是自我毁灭.大学生新型毒品的尝试率为0.5%.结论 大学生新型毒品的知识、态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及态度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学生识毒、拒毒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禁毒教育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北京市11所高校96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定量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平均认知毒品6.64种,拒毒意识测试满分率为68.12%,性别、专业类型、接受毒品预防教育频率是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市大学生新型毒品的滥用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0所大学在读大学生2 411人进行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禁毒教育接受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率为3.0%,男生为4.6%,女生为1.5%;少数民族、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或以下、成绩差、大学才初次接受禁毒教育的大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率较高,分别占11.1%、15.2%、8.8%、9.0%、12.1%;新型毒品中K粉和止咳水滥用率最高,均占34.2%(25/73),其次是冰毒和摇头丸,均占31.5%(23/73),G毒和麻古分别占17.8%(13/73)和15.1%(11/73);初次使用毒品最主要的原因为好奇心驱使(35.6%)、同伴诱惑(31.5%)和认为吸毒可达到某种功效如提神(28.8%);吸食地点多为KTV、酒吧、夜总会(52.1%),学校(42.5%)和家里(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民族、父亲文化程度、初次接受禁毒教育时间、DASS中的抑郁情绪得分为广州市大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的新型毒品滥用率较高,男性、少数民族、父亲文化程度较低、初次接受禁毒教育时间较晚、有抑郁情绪者更倾向于使用新型毒品。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凉山彝汉农民毒品使用情况及毒品认知的差异性。 方法 用自拟问卷对凉山毒品泛滥地区的彝汉族农民进行调查,有效调查1 001例(汉族456例,彝族545例)。 结果 汉族农民吸食毒品的比例为7.89%(36/456);彝族则为17.43%(95/545),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9.85,P=0.00);吸毒农民的文化程度均以小学、文盲为主,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2.72,P=0.00)。在吗啡、甲基苯丙胺、麻古、K粉、氯胺酮、杜冷丁的认知率上,汉族农民高于彝族农民(P<0.05)。汉族农民对毒品危害12个问题的正确认识率均高于彝族农民(P<0.05)。结论 凉山农民人群中吸食毒品的比例较高,且彝汉农民在毒品滥用比例、毒品认知、毒品危害性认识上存在差异,提示政府除了要加强当地农民人群的禁毒教育外,还需按民族采取不同的禁毒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了解山东省大学生用药行为现状及其满意度,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利用自制问卷对山东省青岛、日照、潍坊3市7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1.1%的大学生用药预期是希望恢复健康;女生(58.6%)用药选择更倾向于广告宣传,更偏爱使用抗生素(60.1%);沿海城市学生更偏爱输液用药(74.3%);农村学生更偏爱新药(56.9%)与进口药(53.1%).56.3%的大学生对用药现状表示满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用药知识自评、校医院满意度、医生解释病情清晰度、偏爱输液用药、信任医生用药处方与遵医嘱用药是其用药满意度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954,1.801,1.560,2.485,1.612,2.323,2.476,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用药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政府与学校应强化校医院与合理用药干预机制建设,为医患双方信任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his study compared the level of prejudice against obese individuals (obesity bias) among final-year health and non-health students, and associated obesity education.MethodsCross-sectional online survey of 479 final-year students (292 health and 187 non-health) from 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 Implicit and explicit obesity bias was measured using validated tools, and perceived obesity education ranked from “none” to “excellent.” Data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set at P < .05.ResultsStudents' mean age was 26.2 ± 7.6 years and body mass index was 23.2 ± 4.7 kg/m2. Health and non-health students exhibited significant levels of obesity bias. Non-health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suggest that obese individuals lacked willpower (P = .03). Students' self-reported obesity education varied considerably. Those who reported a higher level of genetics-related obesity education were 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obese individuals were “bad” (P = .002) or to show concern about putting on weight (P = .01).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Obesity bias exists in health students in Australia and is similar to non-health students' obesity bias levels. Students' self-reported genetics-related obesity educa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bias. Modifications to existing health curricula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duce obesity bias among future health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师范专业学生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健康教育。采用自制的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知识问卷进行现况调查和队列研究。结果通过该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师范专业学生对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平均得分为92.0±14.6分,高于教育前52.2±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师范暴露组对非处方药的定义、标识、药物有效期、储藏条件、活菌药物的性质等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对药物半衰期、剂型特点、抗生素滥用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对师范专业学生开展非处方药与家庭用药健康教育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励  陈显元  王润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7):3782-3784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方法:以397名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对学龄儿童进行有关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的知识和态度方面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后学龄儿童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的基本知识平均得分由教育前的8.2分提高到17.1分(满分19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对吸烟、饮酒危害性的认识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的1.6%~59.2%上升到教育后的71.1%~99.0%。教育后对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及其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结论:在学龄儿童中开展有关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的健康教育,对增加学龄儿童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的基本知识,树立与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有关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