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构建MSM个体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经过2轮专家咨询调查,综合考虑17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确定评估工具指标及参考风险分值。结果 2轮专家咨询调查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4.1%;专家权威程度(Cr)均值为0.86;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55(χ2=84.426,P<0.001)、0.46(χ2=65.734,P<0.001),表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研究结果可靠性高。最终确定终稿"MSM个体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包括8个指标。结论 应用德尔菲法建立的"MSM个体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可用于评估MSM人群HIV感染风险,进而开展个性化预防干预,但还有待进一步信度、效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中国省级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从业人员相关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10-12月选取全国省级CDC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全部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该人群免疫接种状况,并利用SAS软件及趋势χ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进行免疫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调查77人,其中完成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60人,17人(22%)基础免疫情况不详。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工作后明确接种疫苗者为66人(86%),接种信息记录不完整者为11人(14%)。影响免疫接种因素包括年龄(χ2=2.48,P<0.05)、职称(χ2=2.51,P<0.05)、工作时间(确切概率法计算:P<0.000 1)、学历(χ2=0.74,P=0.46)、性别(χ2=0.46,P=0.50)。结论 目前我国省级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情况较好,其中完成≥3剂次者占41%,且接种信息记录完整,应加强新入职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为降低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水平和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四川省2005-2016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183个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选取HIV感染孕产妇4 734例及其所生围产儿4 7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母亲孕产期及围产儿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为25.7‰(123/4 786),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32.220,P=0.000),凉山州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四川省其他地区(χ2=4.130,P=0.042),凉山州死胎/死产较多、四川省其他地区7 d内死亡较多(χ2=29.62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怀孕1~2次及3~4次的围产儿死亡率低于怀孕≥5次者(1~2次的OR=0.417,95% CI:0.184~0.943;3~4次的OR=0.447,95% CI:0.223~0.895),孕产期使用基于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LPV/r)为主的蛋白酶抑制剂(PI)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更容易避免死亡(OR=0.530,95% CI:0.285~0.986),医疗机构分娩的围产儿死亡率低于家中或途中分娩者(市级及以上助产机构OR=0.222,95% CI:0.098~0.499;县级助产机构OR=0.282,95% CI:0.166~0.480;乡级助产机构OR=0.134,95% CI:0.031~0.586),早产、新生儿窒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性增加(早产OR=8.285,95% CI:5.073~13.533;新生儿窒息OR=9.624,95% CI:4.625~20.028)。结论 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远高于全国、四川省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应减少HIV感染孕产妇的孕次、采用基于LPV/r的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提倡住院分娩,减少围产儿发生早产和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18~65岁居民吸烟危害认知水平及戒烟意愿,对控烟工作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完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7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以多阶段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北京市16个区165个村/居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 594例有效样本中,49.93%不想戒烟,男性不想戒烟者比例为50.39%,女性为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1,P=0.002),郊区为56.78%,城区为4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77,P<0.001)。吸烟者与戒烟者戒烟动机中,因所患疾病原因,戒烟者中比例(29.88%)高于吸烟者(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865,P<0.001)。吸烟危害认知较好女性的比例(34.97%)高于男性(3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2,P<0.001);郊区的比例(35.44%)高于城区(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4,P<0.001);从不吸烟者的比例(35.15%)高于吸烟者(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77,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认知一般者(OR=0.61,95% CI:0.39~0.94)与认知较差者(OR=0.67,95% CI:0.50~0.90)不易产生戒烟行为,认知一般者(OR=0.64,95% CI:0.53~0.76)与认知较差者(OR=0.87,95% CI:0.78~0.98)更易产生吸烟行为。结论 北京市18~65岁吸烟者戒烟意愿较低,戒烟动机主要出于健康考虑,从不吸烟者吸烟危害认知优于吸烟者,吸烟危害认知是吸烟情况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疏附县中小学生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及评估免疫接种效果。方法 2015年2-5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疏附县4个乡镇中小学生进行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检测HAV-IgG、HBsAg、HBsAb和HCV-IgG。结果 疏附县4 830名中小学生HAV-IgG阳性率为99.75%,男生为99.92%,女生为9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8,P=0.016);HBsAg阳性率为3.02%,男生为3.55%,女生为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2,P=0.029);各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90,P=0.000),农村地区(3.28%)高于城镇地区(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9,P=0.014);HBsAb阳性率为38.84%,各年龄组的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699,P=0.000),城镇地区(42.36%)高于农村地区(3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0.032)。HBsAg和HBsAb均为阴性的学生有2 815人,占总人数的58.28%。HCV-IgG阳性率为0.19%,阳性者均为维吾尔族农村学生。结论 疏附县中小学生甲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处于乙型肝炎免疫空白状态的学生较多,丙型肝炎感染率较低,应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现状,进一步规范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了解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体检情况、培训情况、卫生法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满意度等,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97.0%的人员接受抽血检查,77.6%的人接受X线检查,86.4%的人接受粪便检查,51.0%的人接受皮肤检查,剔除皮肤检查后其他检查项目完成的比例为72.1%。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体检相比,X线检查、粪便检查以及剔除皮肤检查后其他检查项目完成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22,P<0.001; χ2=9.09,P=0.003; χ2=31.06,P<0.001)。5道知识全部答对的百分比为3.2%,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均与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知识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北京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存在质量较差、缺乏监管、无法溯源、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低等问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18~65岁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COPD、哮喘患者的吸烟状态、戒烟态度及危险因素。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4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即在北京市16个区/县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0个社区共19 815名调查对象,以其中18~6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18 405例有效样本中,男性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现在吸烟比例均高于非患者(分别χ2=17.695,P<0.001;χ2=39.292,P<0.001);女性高血压、COPD、哮喘患者现在吸烟者比例均高于非患者(分别χ2=6.649,P=0.010;χ2=6.276,P=0.012;χ2=8.245,P=0.004)。吸烟者中,高血压患者1年内想戒烟比例低于非高血压患者(χ2=20.487,P<0.001),COPD患者1年内想戒烟比例高于非COPD患者(χ2=6.085,P=0.048)。男性中糖尿病(χ2=9.219,P=0.010)、血脂异常(χ2=13.513,P=0.001)患者中已戒烟者控制情况好于现在吸烟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是高血压(OR=1.17)、血脂异常(OR=1.25)、COPD(OR=1.78)、哮喘(OR=1.57)的影响因素。结论 北京市18~65岁居民中部分慢性病患者现在吸烟比例高且戒烟意愿低;吸烟是高血压、血脂异常、COPD、哮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山东省青岛市暗娼人群行为变化特征和艾滋病性病流行因素,为制订艾滋病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5年在哨点监测期4-7月按《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收集当地暗娼人口学特征及相关行为信息,并采集静脉血进行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 连续10年调查样本显示,年龄≥ 30岁、已婚/同居和应召暗娼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梅毒感染率从2006年1.0%(4/420)上升至2015年13.3%(53/400)(趋势χ2=54.22,P<0.001);吸食合成毒品率在12.0%(48/400)和55.5%(222/400)之间波动;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坚持安全套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趋势χ2=170.62,P<0.001);艾滋病知识得分≥ 6(趋势χ2=152.96,P<0.001)和最近1年做过艾滋病检测比例(趋势χ2=114.87,P<0.001)呈上升趋势;2009-2015年分年度分层分析,吸食毒品与不吸食毒品的暗娼相比有更高的梅毒感染率和不安全性行为(P<0.05),应召暗娼梅毒感染率高于场所招募暗娼(P<0.05)。结论 青岛地区暗娼人群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吸食合成毒品是影响青岛市性病艾滋病传播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对吸毒暗娼人群监测力度,开展有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吉林省MSM人群HIV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0-2015年,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的要求,在艾滋病哨点监测期内,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行为状况、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水平等进行连续监测,每个监测哨点样本量≥ 400人。结果 2010-2015年吉林省共监测MSM 7 823人,HIV感染率为5.4%(42/7 823),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110.023,P<0.001)。2010-2015年,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90.0%。最近6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27.0%(2 112/7 823),不同年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03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感染HIV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外省户籍(aOR=1.797,95% CI:1.185~2.726)、网络招募(aOR=1.717,95% CI:1.332~2.215)、最近1年曾诊断过性病(aOR=1.893,95% CI:1.356~2.643)和梅毒抗体阳性(aOR=4.309,95% CI:3.097~5.995);可能保护性因素包括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aOR=0.387,95% CI:0.143~0.557)、最近1年曾检测过HIV (aOR=0.632,95% CI:0.375~0.891)。结论 2010-2015年吉林省MSM人群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HIV检测率均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MSM定期做HIV检测和坚持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西安市和咸阳市的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HIV/STD感染状况、行为特征及相关信息,为有效开展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哨点监测结合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西安市和咸阳市各1个性病门诊作为调查现场,将2016年6-7月首次到性病门诊就诊的年龄≥ 15岁男性就诊者作为调查对象。样本量估算实际约需400人,采集血样检测HIV、HCV和梅毒并收集相关行为信息。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21.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相关信息。结果 西安市和咸阳市分别调查了206例和221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西安市HIV阳性率为2.4%(5/206),咸阳市为0.9%(2/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9%(10/206)和13.6%(30/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P<0.01);西安市调查对象被诊断为其他性病的比例均高于咸阳市。西安市调查对象最近3个月有异性商业性伴和临时性伴的比例分别为18.0%(37/206)、15.5%(32/206),低于咸阳市的46.6%(103/221)和15.8%(35/221)(χ2=39.70,P<0.01;χ2=0.01,P=0.93)。西安市调查对象最近3个月与暗娼使用安全套、与临时性伴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7.8%(14/37)、6.3%(2/32),均低于咸阳市的93.1%(95/102)、57.1%(20/35)(χ2=49.06,P<0.01;χ2=19.63,P<0.01)。结论 西安市和咸阳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在HIV、性病感染、商业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等方面有不同的特征,但是均存在感染HIV和性病的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国家级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开展性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05个监测点内医疗机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开展情况,计算各检测项目的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 752家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分别为97.5%(733/752)和91.4%(687/752);淋球菌培养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48.4%(364/752)和23.4%(176/752);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各检测项目的比例均<40%。其中,省、地市及县区级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均>90%,开展淋球菌培养的比例分别为66.9%(83/124)、46.9%(197/420)和47.4%(82/173),开展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9.0%(36/124)、25.0%(105/420)和19.7%(34/173)。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梅毒与淋病检测项目、CT核酸检测的比例高于民营/合资医疗机构,皮肤性病专科医院高于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华东和中南地区监测点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最低。结论 我国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已普遍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测,但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开展不足。不同级别、类型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不同,不同地区性病检测发展不平衡。应加强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民营/合资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性病检测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标准的实施作为标准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标准化活动的目的所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是我国疾病防控的主体,而公共卫生标准的实施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开展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基于现场座谈和问卷调查对公共卫生标准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业务工作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通过网络方式获知标准,参加和开展培训的部门分别占50.00%(25/50)和34.00%(17/50);国家强制规定实施相关标准仍然是各部门应用标准的主要原因;政府推动、工作需求促进标准实施,对标准的熟悉程度影响标准的实施。原因可能是省级及以下卫生标准协调管理部门的缺失、获取标准的途径相对匮乏、标准组织培训工作有待加强等,应强化公共卫生标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3 395个CDC和3 0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了解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政策能力、基础配置能力、培训指导能力、合作与参与能力、监测能力、干预与管理能力、评估能力和科研能力。结果 (1)政策能力:23个(71.9%)省级、139个(40.6%)地市级和919个(31.2%)县(区)级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有现行慢性病防控相关规划。(2)基础配置能力:25个(78.1%)省级、136个(39.8%)地市级和529个(18.0%)县(区)级CDC设置了专门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部门。各级CDC有9 787人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占CDC总在岗人员的5.0%。68.1%的CDC配置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3)培训指导能力:2 485个(74.9%)CDC举办过慢性病防控相关培训班。2 571个(87.3%)县(区)级CDC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过指导。(4)合作与参与能力:CDC与媒体开展合作的比例最高(42.0%)。(5)监测能力:各级CDC开展死因监测的比例为73.8%;开展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5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32.4%和29.9%。(6)干预与管理能力:各级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分别为69.1%和68.2%,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40.0%。超过9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仅为17.4%和13.7%,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3.7%和80.4%,控制率分别为59.2%和55.2%。(7)评估能力:32.4%的卫生行政部门或CDC对本辖区慢性病应对情况开展了定期评估。(8)科研能力:省级CDC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地(市)和县(区)。结论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各级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呈稳步提高趋势,但总体仍较为薄弱;县(区)级CDC慢性病防控能力与省和地(市)级仍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较高,但管理效果不佳,与2010年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现状,为监测数据的利用和解释及监测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统一方案,通过回顾性自查收集2006-2012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监测点伤害监测漏报率、错填率、漏录率、错录率、伤害监测产出数量以及2012年伤害监测专职工作人员数、伤害监测配套工作经费数及伤害监测数据共享情况指标,由慢病中心复核、录入及分析数据。结果 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增长1倍。各监测点漏报率和错填率持续降低:72.1%(31个)的监测点漏报率降低、53.5%(23个)的监测点错填率降低;2012年≤10%漏报率和错填率的监测点分别占76.7%(33个)和90.7%(39个)。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省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伤害监测专职人员分别占44.2%(19个)和76.2%(32个)。有27.9%的监测点(12个)未利用伤害监测数据发布过报告,有7.0%的监测点(3个)从未利用伤害监测数据;与其他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的监测点仅占30.2%(13个)。结论 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质量显著提高且影响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反映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条件、能力、过程、结果等,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当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机构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为中国疾控机构学校卫生体系、队伍能力建设和工作开展等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  通过电子问卷收集各省、市、县三级共计3 313所疾控机构学校卫生科室(包括学校卫生所、科/室)设置、工作人员配备情况,统计分析疾控机构学校卫生科室设置比例与工作人员配备数、年龄、学历、专业及工作年限等特征。  结果  全国参与调查的3 313所疾控机构中设置独立的学校卫生科室比例为10.8%,省、地市与县(区)级分别为74.2%,15.0%,9.6%。设置独立科室者平均每家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4人;未设置者平均每家机构承担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为2.5人。从事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40.4岁,男、女职工比例分别为45.2%,54.8%,从事学校卫生工作平均年限不足5年的人员比例高至65.1%。工作人员专业以公共卫生类(40.4%)为主;省级人员54.0%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地市级和县(区)级人员以专科及以下为主,分别为47.8%,58.7%。省级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为69.6%,地市级和县(区)级人员初级及以下占比分别为52.2%,56.2%。  结论  中全国各级疾控机构中独立的学校卫生科室的设置比例低;从事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缺乏,且存在学历及职称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县(区)级疾控机构更为突出。需尽快加强中国疾控机构中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监测信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3年媒体监测中所关注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与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比较,探索网络媒体监测在突发事件发现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媒体监测信息中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注的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媒体信息共752条,涉及31个省份;其中53.46%为突发事件原始信息,22.07%为突发事件进展信息;41.62%与传染病相关,24.73%与食物中毒有关.27.53%的信息来源于政府或专业机构网站,72.47%来源于新闻媒体报道.事件类别中,41.79%为食物中毒,18.66%为传染病事件.事件发生场所中,22.39%为学校,18.16%为其他集体单位,16.92%为家庭.媒体监测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28.86%在突发系统中进行了报告.首例病例发病日期-媒体报道日期间隔中位数为2.5 d,首例病例发病日期-突发系统报告日期间隔中位数为2.0 d,19.83%的事件媒体报道日期早于突发系统报告日期.结论 网络媒体监测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的重要方式,是传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陈盛恩  李辉  胡茂红 《职业与健康》2013,(23):3190-3191,3194
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简称疾控)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主力军,其响应质量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成功率,因此,建立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评估体系有助于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灵敏度,有利于今后有效、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处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广西各市洪涝灾害后传染病与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及需求,为救灾防病工作决策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方法 运用既往洪涝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对各市风险等级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各市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各市风险等级开展脆弱性评价和需求分析。结果 河池市风险总分0.55分,为“高风险”;南宁市0.32分、柳州市0.32分、桂林市0.42分、梧州市0.32分、北海市0.30分、防城港市0.30分、钦州市0.17分、贵港市0.44分、玉林市0.30分、百色市0.42分、崇左市0.38分,为“中风险”;贺州市0.06分、来宾市0.06分,为“低风险”。其中媒介生物控制、医疗机构恢复、网络直报能力恢复、计划免疫恢复、妇幼保健恢复、卫生防疫能力恢复、其他感染性腹泻疫情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等指标,6个以上的市有得分,提示这些风险问题是广西各市主要面对的风险问题。消杀药品、器械和病媒监测设备足够的疾控机构分别占35.64%、31.68%和41.58%。63.37%的疾控机构制定应急物资采购计划,32.61%的疾控机构储备的卫生应急资金足够。结论 各地应尽快恢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灾区饮水和食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科学开展消杀灭工作,开展群众健康宣教,推进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和储备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实施现状,为优化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方法 从8个省/自治区的省部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分层抽样,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开展线上调查。结果 123所妇幼保健机构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90.24%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开展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和重症监护病房(非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妇幼保健机构比率分别为89.66%、85.96%、80.77%和74.19%,51.22%的妇幼保健机构实现了医院感染病例信息化监测。94.31%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工作,9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中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开展了环境卫生学监测,71.54%的妇幼保健机构由消毒供应中心对复用诊疗器械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90%的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三级预检分诊制度,86.18%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了过渡病房。妇幼保健机构对建档孕产妇、高危新生儿、保健人群和长期康复患者等特殊就诊人群普遍采取了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全预约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