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颈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男,47岁,颈部疼痛并双下肢麻木无力14个月,于1997年5月17日收住我院。查体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3级,双侧膝反射、踝反射增强,巴氏征阳性;颈部CT及MRI检查示C3-C6椎间盘突出,椎管矢径<11mm;颈椎侧位X线片示椎体骨质增生明显,测量椎管与椎体比值<64%。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后3h出现双下肢麻木加重,伴沉重感,双腿不能活动,双侧脐以下痛觉消失,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力0级,膝、踝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急送手术室行切口敞开引流术,术中见切口内大量血凝块形成,压迫硬脊膜。清除血肿后见软组织广泛渗血,未…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77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8年,加重2个月"于2016年11月7日入院。患者8年前腰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明显加重伴双侧臀部疼痛,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并伴尿频、尿急。查体:腰背部压痛、叩痛明显,伴双侧臀部放射痛,腰椎屈伸活动受限明显,右小腿及足部针刺觉减弱,双侧胫前肌肌力Ⅳ级,双拇趾背伸肌力Ⅲ级,双足跖屈肌力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例1,男性,42岁,突然背部剧痛、双下肢瘫痪18小时入院。无外伤及剧烈活动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查体;血压26川护。,水冲脉,体温正常.项神经检查无异常,须无抵抗及压痛,两肺呼吸音清,心率72次/分,心尖呈抬举样待动,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关可闻及Smlll,向左腋下传到,左】.、肋间可闻及吸气样Dsm,向心尖传导,脊柱无畸形.压痛不明显,膀联区充盈。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右互级,左11级,肌张力正常.T4平面以下感觉减退.以双下肢明显,腹墨反射.提单反射消失,膝反射、跟位反射减弱,踝阵李(+),巴…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1例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国内外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有关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目前尚未查到大宗本病例的报道。本文试图通过一例自发性胸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以及回顾文献中关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报道进行分析,找到该病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和治疗寻找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形成的影响因素,为SEH防治方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1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SHE的患者,将之设为观察组,按1:3比例选择30例未发生SEH的匹配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比较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发生SE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糖尿病、抗血小板(PLT)、翻修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冰冻血液输入、凝血酶原时间、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出血量600 ml、年龄65岁、冰冻血液输入、手术时间120 min,均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SE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SEH发生率较低,翻修手术、出血量600 ml、年龄65岁、冰冻血液输入、手术时间120 min会增加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SH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阐述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病例特点,提高医者的认识水平,减少危害性。方法查阅PUBMED数据库,收集近10年的文献,结合收治的2例患者,综合分析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结果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罕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病因,需进行大样本研究。结论术后定期行双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若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神经功能障碍区进行性扩大或加重,应高度怀疑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7.
脊柱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临床常见,但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导致神经损伤并不常见.我们采用血肿清除、持续冲洗治疗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导致马尾神经损伤2例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后手术后因引流不畅、引流管阻塞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腰椎后路术后4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在腰椎后路手术后进行伤口探查、血肿清除、脊髓减压术,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恢复.结论 对于腰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早期手术治疗对神经障碍恢复的效果与手术减压时间及神...  相似文献   

9.
腰椎骨折常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严重者致截瘫。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恢复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为目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经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能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术后有时发生硬膜外血肿加重脊髓神经损伤,甚或并发截瘫。文献报道脊柱骨折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为0.1%。1995年9月~2002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2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自1998-07-2011-05对我院诊治的11例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症的病因、诊断、手术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36月,平均20月,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从出现硬膜外血肿神经受损的症状至手术探查的时间间隔与术前ASIA等级呈负相关(Rs=-0.698,P<0.05),Speanman等级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简称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3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共280个节段,278枚椎间融合器(Cage)。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岁;平均手术节段1.4个(1~4个);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突然的腰痛和下肢症状决定非手术治疗或行翻修手术。结果本研究组中Cage后移7例,Cage7枚,均发生在L4/L5节段。Cage后移发生在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者均未因Cage后移出现腰痛或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未行翻修手术。结论 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有使用Cage型号过小、Cage无角度、直线型终板、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过大及合并退行性侧凸等。  相似文献   

12.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3.5年。单节段21例,双节段22例,3节段3例。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5个月。植骨全部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按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86.9%。结论:对明确诊断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内固定加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l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6岁,因上腰部交通事故伤伴双下肢不全截瘫ld入院。检查:上腰部后正中广泛压痛,以棘突平面最明显。股前中部(包括会阴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肌力减弱,肛周与提睾反射恢复。下肢主要关键肌肌力为Ⅲ级,截瘫程度按Frankel分级为C级。X线片检查:T12椎体中部横行骨折,椎体压缩与移位不明显。MRI示:在T2加权像上,椎体中部横行骨折向后累及上关节突与棘突上部。椎体前柱轻度压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手术要点、器械改进及短期疗效.方法 改良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整套器械包括:自制0.81 mm的钢缆式线锯、线锯改向器、L形骨刀和叉形骨刀;将Tomita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方法改良为前锯后刀会师两步截断法,即将线锯由前向后切割至约为椎间盘中后1/3处,再用L...  相似文献   

16.
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PRAS)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好发于青少年,如伴有神经根、马尾压迫症状,手术治疗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针对术中是否需要完全切除离断的椎体后缘骨块,目前尚存争议。本研究通过1例PRAS合并LDH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文献回顾,探讨该病的诊疗措施,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手段。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0例采用椎间隙灌注冲洗法治疗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例,女9例;平均年龄63岁,感染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第6天。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腰腿痛加重、体温升高、伤口新鲜渗液及血炎性指标增高等,疗效评估则以伤口是否Ⅰ期愈合为主要标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年5个月。9例伤口Ⅰ期愈合,无复发,也无术后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后续进行多次清创术,疗程共7个月,最后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伤口愈合,随访1.5年未复发。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尽早行手术清创及椎间隙灌注冲洗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并能最终保留内固定,避免过多切除软组织及椎间隙深层置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椎椎管狭窄症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成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2月因胸椎椎管狭窄症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的患者101例,其中术后经再次手术证实术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9例,对其临床表现与再次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5个月,平均34个月。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评分为0.89±0.78,血肿清除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33±1.2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P〈0.01)。硬膜外血肿压迫时间为(7.72±7.06)min,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r=-0.789 6,P〈0.01)。结论胸椎椎管狭窄症手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尽快手术减压,血肿清除越早,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椎手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血肿压迫时间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胸椎后路手术后发生急性硬脊膜外血肿致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41~69岁,平均61.2岁;胸椎管狭窄症10例,胸椎管内脊膜瘤3例,胸椎转移瘤1例;胸椎后路手术后3~14 h,平均6.6 h,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出现恶化,ASIA分级A级5例,B级9例。对比血肿清除前、后以及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率。分析神经功能恢复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及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血肿清除后AISA分级为: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7例。其中B、C级3例患者血肿压迫时间均 >10 h。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3.7%±23.3%,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与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呈正相关。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与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6.97%±17.58%,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与血肿清除术前神经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胸椎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可致脊髓神经功能严重损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压迫时间有直接关系。早期诊断并清除血肿压迫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