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苦苣菜药材细粉混悬液对ICR小鼠、S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和Beagle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观察药物潜在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为临床实验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 ICR小鼠单次灌胃给予苦苣菜细粉混悬液,进行小鼠自主活动和协同睡眠实验;SD大鼠单次灌胃给予苦苣菜细粉混悬液,进行大鼠转棒实验,评价苦苣菜对大、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Beagle犬单次灌胃给予苦苣菜细粉混悬液,采用DSI大动物生理信号遥测系统检测清醒Beagle犬心电、血压和体温,评价苦苣菜对Beagle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单次灌胃给予苦苣菜细粉混悬液,大、小鼠各剂量组自主活动未见明显变化、未见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作用、平衡运动能力未见明显影响;与溶媒对照组比较,Beagle犬单次灌胃给予苦苣菜细粉混悬液,各剂量组动物未见药物相关的心电、血压和体温指标的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单次灌胃给予苦苣菜细粉混悬液对实验动物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单次灌胃给予4-甲基环十五烷酮(4-methylcyclopentadecanone,4-MCPC)对Beagle犬和小鼠产生的毒性。方法 采用经典的半数致死量法(LD50法)和最大给药量法分别进行小鼠和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动物分组后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4-甲基环十五烷酮,给药1次,给药后观察动物毒性反应,检测动物体重、死亡率、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等指标,药后14 d观察结束剖检,检查主要脏器的病变。结果 小鼠单次给予4-甲基环十五烷酮的LD50为9.41 g·kg-1,死亡鼠急性毒性症状主要为水样便、竖毛、俯卧不动、翻正反应消失继而死亡。Beagle犬单次给予4-甲基环十五烷酮的最大给药量为18.40 g·kg-1,最大耐受量为1.56 g·kg-1,Beagle犬毒性症状主要为稀便、呕吐、精神萎靡、厌食、活动减少等反应。临床检验结果显示18.40、12.24 g·kg-1剂量下Beagle犬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显著升高。结论 4-甲基环十五烷酮对小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单用不同剂量STZ(180 mg·kg-1单次给药和275 mg·kg-1均分5次,每次55 mg·kg-1,连续5 d)或4周高脂饮食联合不同剂量STZ(50 mg·kg-1单次给药;100 mg·kg-1单次给药;150 mg·kg-1单次给药;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间隔72 h),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日饮水量及日进食量,比较各组造模成功率及稳定性。结果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得到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其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结论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是较为理想的1型糖尿病模型;4周高脂饮食联合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或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均是较为理想的2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心宁注射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遥测技术,研究冠心宁注射液对清醒Beagle犬血压和心电的影响;采用全身体积描记系统,研究冠心宁注射液对SD大鼠呼吸系统的影响;采用小鼠自主活动、协调运动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催眠试验,研究冠心宁注射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 遥测试验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注射用冠心宁1、2、4 mL·kg-1三个剂量组Beagle犬给药后30 min内心率减慢,血压下降,30 min后逐渐恢复,其他心电指标无明显变化。大鼠呼吸试验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冠心宁注射液4、8、16 mL·kg-1剂量组大鼠呼吸频率、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无明显差异。小鼠中枢神经系统试验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冠心宁注射液5、10、20 mL·kg-1剂量组小鼠药后15 min和30 min自主活动次数降低;而协调运动等级和睡眠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可短暂降低动物血压和心率,抑制自主活动,对呼吸系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青紫颗粒单次给药以及重复给药13周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评价临床前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青紫颗粒组(18 g·kg-1),给药体积为每次30 mL·kg-1,24 h内灌胃给药2次(间隔至少4 h),给药后观察14 d,通过临床观察体质量变化和病理解剖等确定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4日龄)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低、中、高剂量青紫颗粒组(1,2,4 g·kg-1),给药13周,给药体积每次10 mL·kg-1,每天给药2次,恢复期4周。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尿液分析检测、激素水平、幼鼠发育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青紫颗粒灌胃给予SD大鼠,无明显毒性,最大耐受量>18 g·kg-1。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灌胃给予青紫颗粒重复给药13周,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2 g·kg-1。潜在毒性靶器官为肝脏,主要毒性作用表现为肝细胞炎性坏死,没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青紫颗粒对受试动物在拟临床使用剂量范围内未见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神经系统作用的一般药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小鼠协调运动实验、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实验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250.0,50.0,10.0 mg·kg-1 ATRA组,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ATRA,给药体积为0.02 mL·g-1。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6,120,180 min小鼠在5 min内的活动次数。小鼠协调运动试验,测定给药后120 min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试验,给药后120 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观察睡眠小鼠的例数。结果 ATRA 250.0 mg·kg-1作用120 min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减少,给予50.0,10.0 mg·kg-1 ATRA 120,180 min后均可见小鼠自主活动减少的趋势;而250.0,50.0及10.0 mg·kg-1 ATRA对小鼠的协调运动均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结论 ATRA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对协调运动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大鼠及小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并汇总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2015—2022年开展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法的大鼠及小鼠 Pig-a 基因突变试验背景数据。方法 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和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雄性 C57BL/6J 小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7 d;雄性 SD 大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14 d;大鼠间隔24 h ig 超纯水,连续 3 d。阳性对照为已知致细菌突变化合物,包括 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40 mg·kg-1)、盐酸丙卡巴肼(PCZ,60、150 mg·kg-1)、乌拉坦(EC,300、800 mg·kg-1)、N- 亚硝基二甲胺(NDMA ,1.5 mg·kg-1)、N- 亚硝基二乙胺(NDEA,15 mg·kg-1)。小鼠间隔 24 h ig ENU 40 mg·kg-1,连续 3 d;间隔 24 h ig NDMA 1.5 mg·kg-1、NDEA 15 mg·kg-1,连续 7 d。大鼠间隔 24 h ig PCZ 150 mg·kg-1、EC 800 mg·kg-1、ENU 40 mg·kg-1,连续 3 d ;间隔 24 h ig PCZ 60 mg·kg-1、EC300 mg·kg-1、ENU 10 mg·kg-1,连续28 d。分别于给予受试物前,首次给予后14、28 d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红细胞表面 CD59蛋白的结合情况,结合免疫磁性计数微球技术计算网织红细胞(RETs)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RET)(作为外周血毒性考察指标)、总红细胞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BCCD59-,即突变的总红细胞)发生率和RETs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ETCD59-,即突变的 RETs)发生率。结果 各试验%RET数值均无大幅增加。SD大鼠和 C57BL/6J 小鼠的阴性对照组RBCCD59-和 RETCD59-突变率均低于 5×10-6,小鼠的背景值相对不稳定。连续 3 d ig给予小鼠 40 mg·kg-1的 ENU,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5),给药后4周进一步增加(P<0.01、0.001);给予小鼠NDMA后2、4周,RBCCD59-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仍在阴性背景范围内,但RETCD59-发生率在给药后第2周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4周则大幅回落;给予小鼠NDEA后2周,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均有所增加(P<0.05、0.001),给药后第 4 周则有所降低。连续3 d ig给予大鼠40 mg·kg-1 ENU,或连续28 d ig给予大鼠10 mg·kg-1 ENU,RBCCD59-、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第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 4 周进一步增加(P<0.001);连续 3、28 d ig 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 PCZ 或 EC 后,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 ENU类似,但 EC诱发的突变细胞率低于 ENU和 PCZ。结论 体内 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在首次给药后4周内有效检出致细菌突变化合物ENU、PCZ、EC、NDMA、NDEA的致突变性。提供了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背景值范围,为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建立和研究结果的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糖止丸的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以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中设定3个剂量组,首次给药1次,连续观察7 d,记录糖止丸对小鼠体质量及进食量的影响;最大耐受量试验中将糖止丸按照最大溶解度配置成225 mg·mL-1溶液,按小鼠最大给药体积40 mL·kg-1灌胃给药,观察和记录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将糖止丸分别按2.25,1.50,1.00 g·kg-1配置成高、中、低3个剂量组溶液,10 mL·kg-1灌胃,观察大鼠的亚急性毒性反应。结果 糖止丸急性毒性试验单次给药后观察7 d未见小鼠死亡,无法测出其LD50。按照毒理学评价标准,LD50>1 g·kg-1属无毒性物质,最大耐受量试验中给药剂量增加到9 g·kg-1仍未出现毒性,表明糖止丸对小鼠安全无毒。亚急性毒性试验,在高、中、低3个剂量连续用药30 d后,大鼠体征和各生理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止丸安全性良好,可进一步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单次和重复给予鱼腥草破壁饮片后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鱼腥草破壁饮片和鱼腥草饮片均以7.2 g•kg-1的最大给药量单次灌胃给予大鼠观察毒性反应,并持续观察2周;鱼腥草破壁饮片以1.35、2.70、5.40 g•kg-1,鱼腥草饮片1.35、5.40 g•kg-1,连续3个月对SD大鼠灌胃给药,恢复期4周,进行临床观察、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学、血液学、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及病理学等各项检查。结果 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以7.2 g•kg-1对SD大鼠单次灌胃给药,未见明显毒性反应;鱼腥草破壁饮片及鱼腥草饮片重复给药3个月,各剂量组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单次经口给药对SD大鼠的最大耐受剂量(MTD)>7.2 g•kg-1。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对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的无毒作用剂量(NOAEL)为6.4 g•kg-1。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在相同给药剂量下,SD大鼠毒性反应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status epilepticus,SE)建立的优化给药策略。方法 9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分别采用常规(一次量给药)或改良方法腹腔注射匹鲁卡品。改良方法为先给予150或200 mg·kg-1匹鲁卡品,30 min内若未发作,则继续给予1~2次30~100 mg·kg-1匹鲁卡品(给药时间间隔为30 min)。动物行为学结合海马脑电图用于评价SE成功诱导及动物猝死情况。结果 常规方法:200 mg·kg-1组(即一次量给予200 mg·kg-1匹鲁卡品)造模成功4例,5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50 mg·kg-1组造模成功3例,死亡11例;300 mg·kg-1组动物全部死亡。改良方法:(150+50)mg·kg-1改良组(先给予150 mg·kg-1匹鲁卡品,若未发作则追加50 mg·kg-1匹鲁卡品1~2次)造模成功6例,2例未SE发作,死亡6例;(150+10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7例,死亡7例;(200+3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6例,3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00+5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9例,死亡5例。结论 常规一次量方法诱导小鼠SE模型时匹鲁卡品有效剂量较难控制,经改良后(200+50)mg·kg-1的改良方法可能是小鼠匹鲁卡品SE模型建立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子颗粒通过降低微小核糖核酸-205-5p(miR-205-5p)水平抑制小鼠脾虚型肠道腺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取70只4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结直肠腺瘤模型,将建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200 mg·kg-1)组、miR inhibitor-NC (2 mg·kg-1)组、miR-205-5p inhibitor (2 mg·kg-1)组和三子颗粒低、中、高剂量(1.7、3.4、6.8 g·kg-1)组,造模期间ig给药,每天1次。比较各组小鼠肠道腺瘤的数量并测量腺瘤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肠道腺瘤的病理情况;CCK-8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腺瘤细胞增殖活力;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小鼠肠道腺瘤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肠道腺瘤miR-205-5p表达量及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Ki67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TEN、Bcl-2、Bax、Ki67蛋白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验证miR-205-5p和PTEN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三子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肠道腺瘤数量、体积及细胞增殖活性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miR-205-5p表达量、Bcl-2、Ki67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TEN、Bax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三子颗粒作用呈剂量相关性;与miR inhibitor-NC组比较,miR-205-5p inhibitor组小鼠肠道腺瘤数量、体积及细胞增殖活性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miR-205-5p表达量、Bcl-2、Ki67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TEN、Bax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证实miR-205-5p可靶向调控PTEN。结论 三子颗粒可抑制小鼠脾虚型肠道腺瘤生长,可能是通过下调miR-205-5p,上调PTEN、Bax表达,下调Bcl-2、Ki67表达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李攀  韩佳  张世鹏  张帆 《药学研究》2018,37(10):562-564
目的 比较同源饮片川乌、黑附片、白附片与天雄之间急性毒性及其所引发毒性表现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急毒实验方法测定小鼠灌胃生川乌和黑附片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天雄提取物的药物最大耐受量(MTD),同时对白附片提取物做限度实验并观察小鼠毒性表现。结果 生川乌和黑附片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分别为4.55 g饮片/kg和78.71 g饮片/kg;天雄药物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为34.19 g饮片/kg;白附片提取物以5 g·kg-1的剂量灌胃小鼠,引起严重毒性反应,但不能引起小鼠死亡。4种饮片引起的毒性表现十分相似,可能累及神经、呼吸和循环等多个系统,不同的是除白附片外,其他3种饮片均可使小鼠发生眼球突出、惊厥甚至死亡反应。结论 4种饮片的急性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生川乌、黑附片、天雄和白附片。虽然其引发的毒性表现十分类似,但是在严重程度上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复方薰衣草颗粒(CLG)镇静催眠及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CLG镇静催眠和抗抑郁、抗疲劳作用研究:以旷场训练结果为主要条件、体质量为次要条件,随机将79只ICR小鼠分为对照组、地西泮(3 mg·kg-1,化药阳性药)组、复方枣仁胶囊(12.3 mg·kg-1,中药阳性药)组和CLG低、中、高剂量(2.36、4.72、9.44 g·kg-1)组。采用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旷场和转棒实验,观察CLG对小鼠的一般状态、睡眠潜伏期、30 min内入睡比例和总睡眠时间以及行为学的影响。(2)CLG改善MCI作用研究:将60只昆明小鼠以Y迷宫实验训练结果为主要条件、体质量为次要条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齐(3 mg·kg-1,阳性药)组和CLG低、中、高剂量(2.36、4.72、9.44 g·kg-1)组,每天1次,连续ig给药14 d,给药第9天起,给药1 h后,除对照组外,ip 3 mg·kg-1东莨菪碱制备MCI模型。于末次给药20 min后进行Y迷宫实验;第15天进行跳台实验;解剖取脑,称取脑质量并计算脑系数;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取海马,ELISA法测定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CLG各剂量对体质量无明显影响;地西泮组和CLG各剂量组入睡率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地西泮组和CLG高剂量组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 ;各给药组睡眠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2)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CLG各剂量组跳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CLG各剂量组Ach有升高趋势,多奈哌齐组和CLG中、高剂量组AchE有降低趋势;CLG各剂量组SOD显著增加,MDA显著降低(P<0.05);CLG中、高剂量组小鼠皮层和海马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CLG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其改善MCI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胆碱能系统和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罗布麻叶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Apocynum venetum leaves,AVLWE)镇静催眠作用及机制。方法 随机将ICR小鼠分为对照组、右佐匹克隆(阳性药,0.40 mg·kg-1)组和AVLWE低、中、高剂量(0.58、1.17、2.34 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每周称体质量;于末次给药前1 d给药60 min后,应用旷场视频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小鼠5 min自主活动;于末次给药45 min后,各组动物ip 1%戊巴比妥钠(35 mg·kg-1,阈下催眠剂量),记录30 min内入睡潜伏期、入睡动物数、睡眠时间;结束后麻醉处死动物,取脑称质量并计算脑系数。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右佐匹克隆(阳性药,0.27 mg·kg-1)组和AVLWE低、中、高剂量(0.40、0.81、1.62 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每周称体质量;除对照组外,给药第28、29天ip对氯苯丙氨酸(PCPA)制备大鼠失眠模型,给药结束称取脑质量并计算脑系数,取下丘脑,ELISA试剂盒法测定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 小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第1~4周体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右佐匹克隆片和AVLWE中、高剂量组睡眠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0.01);右佐匹克隆片和AVLWE中、高剂量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5);AVLWE低、中、高剂量组脑系数均显著升高(P<0.01)。大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VLWE高剂量组第1~4周体质量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AVLWE高剂量组脑系数显著升高(P<0.05);右佐匹克隆片组、AVLWE高剂量组DA水平显著降低(P<0.05)、5-HIAA水平显著升高(P<0.01),AVLWE低、中、高剂量组5-HT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AVLWE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下丘脑5-HT水平、下调D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心木水提物和醇提物的中枢抑制作用,为该药后续的保健品开发、镇静催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分心木水提物和醇提物对30 mg·kg-1和45 mg·kg-1浓度的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探究分心木水提物和醇提物与戊巴比妥钠合用对小鼠睡眠发生率、睡眠时间和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分心木醇提物能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时间,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作用,能提高睡眠发生率,大幅度延长睡眠时间。分心木水提物有部分镇静催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心木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具有开发相应保健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中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SM-1),并计算大鼠重复ig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评价SM-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SM-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动物(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为6只动物),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各组分别给予水、溶媒或SM-1 50、100、200 mg·kg-1,给药体积10 mL·kg-1,连续给药4周,于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阶段进行药动学采血测定。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SM-1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SD大鼠ig给予SM-1后,在50~200 mg·kg-1剂量,SD大鼠体内的平均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剂量组动物平均Cmax及AUC0~t比值与剂量比相近。连续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结论 连续给药28 d后,SM-1在大鼠体内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