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稳定型(Evans分型1组及Ⅰ型2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LP组(21例)和PFNA组(1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骨折愈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短于PFLP组[(10.80±2.93)周vs.(15.14±2.10)周、(5.33±3.24)周vs.(8.38±2.6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PFNA组少于PFLP组[(206.67±62.18)m L vs.(296.67±98.9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均达7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PFNA与PFLP均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优秀内固定选择,但PFNA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更快,更适用于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 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 2019年3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 PFNA组(37例)与AFHR组(37例),PFNA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AFHR组患者采用 AFHR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 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FHR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AFHR组,手术至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AFHR组(t=15.766、12.679、22.652、13.291,P均<0.001);术后6、12个月, PFNA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AFHR 组( t = 4.798、4.303,P均<0.001);其间, PFN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13.51%,AFHR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4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χ2= 1.420,P = 0.033)。结论 与AFHR 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PFNA内固定术后虽下床活动时间较晚,但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远期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104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置换组 (52 例) 和固定组 (52 例), 置换组患者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 固定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髋关节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固定组 (t = 5.545、5.150, P 均<0.001), 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固定组无明显差异 (t = 1.933、1.619, P= 0.056、0.109)。术后 12 个月, 置换组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 80.77%, 明显高于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 61.54% (χ2 = 4.685, P= 0.030); 置换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 36 ( SF-36) 中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固定组 ( t = 3.062、2.868、3.028、3.440, P =0.003、0.005、0.003、0.001)。置换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77%, 明显低于固定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21.15% (χ2 = 5.283, P= 0.022)。结论 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相比,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虽会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 延长手术时间, 但能够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水泥加固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广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5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骨水泥组(n=24)和传统PFNA组(n=30)。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内固定移位程度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PFN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传统PFNA组内固定移位程度显著大于骨水泥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PFNA组内固定失败2例,骨水泥组0例。骨水泥组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PFN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加固技术结合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临床可行性,初步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FIF)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前应用小剂量氨甲环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周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123例老年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静脉滴注小剂量氨甲环酸将其分为滴注组(63例)和未滴注组(60例),滴注组患者PFNA内固定术前静脉滴注小剂量氨甲环酸注射液,未滴注组患者PFNA内固定术前不予以特殊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炎症因子水平与输血情况。结果 滴注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未滴注组无明显差异(t=0.244,P=0.808);滴注组患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未滴注组(t=18.132、2.176、19.171,P <0.001、P=0.032、P <0.001);术后3d,滴注组患者Hb、Hct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滴注组(t=2.543、6.405,P=0.012、P<0.00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滴注组(t=27...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桃红补骨汤在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FIF)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许昌北海医院收治的 80 例骨质疏松性 FI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40 例) 与对照组 (40 例), 研究组患者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口服碳酸钙 D 3 片和桃红补骨汤, 对照组患者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单纯口服碳酸钙 D 3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代谢水平、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t = 7.390、4.564, P均 <0.001)。治疗 4 周后, 研究组患者血清骨钙蛋白 (BGP)、骨碱性磷酸酶 (BALP) 水平以及 Harris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 =7.467、14.401、7.504, P 均 <0.001); 血清 I 型胶原羧基端肽 β 特殊序列 (β-CTX) 水平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 =5.005、6.437, P 均 <0.001)。 治疗期间,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22.50% (χ 2 =5.165, P =0.023)。结论 桃红补骨汤可明显促进骨质疏松性 FIF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67~97岁,平均78.5岁.均在伤后1周内施行手术.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均随访6~18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29.6±7.5)min,术中出血量(150.5±40.2)ml,骨折愈合时间(9.1±2.2)周.3例早期出现大腿近端疼痛,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其余患者皆获满意疗效.参照Harri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得分为(88.5±6.3)分.结论 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且固定牢靠的优点,是一种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9月使用PFNA治疗136例转子周围骨折患者,骨折均为闭合型.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C形臂影像增强器,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锁定技术.结果 136例经10~18个月随访,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129例(94.9%)为优良.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更稳定,是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PFNA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初始内固定失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7 ~ 76岁,平均54岁.Ⅰ期失效的内固定包括动力髋螺钉(DHS)7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8例,Gamma钉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2例,国产重建钉2例.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100~240 min),出血量平均800 ml(400 ~2 000 ml),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 6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3~8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36 ~ 48分[(42.1±3.2)分],末次随访为62 ~ 94分[(87.2±3.8)分](P<0.05).X线片测量颈干角平均130°时(110°~ 142°),未发现髋关节退行性改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表现.结论 对于活动能力强、股骨近端残留骨量多、髋关节无严重损害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PFNA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外侧壁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采用反向LISS和PFNA治疗的36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PFNA组20例,反向LISS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日,术前、术后及术后10个月随访颈干角角度、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0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1个月。全部患者均骨折愈合,无伤口感染、内固定切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颈干角、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0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向LISS及PFNA治疗老年复杂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都比较理想,均为较好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肱骨近端三部或四部分骨折的新方法.方法:以肱二头肌长头腱为标志,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同时修复撕裂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7例随访3个月~4年,平均2.5年,患侧肩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5.7%.结论: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段三部或四部分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术后不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资料完整的1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X线及临床效果随访,采用Friedman - Vyman系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股骨颈骨折于术后2.5 ~4个月骨折愈合,平均3个月;股骨干骨折于术后4~9个月愈合,平均6个月.采用Friedman - Vyman系统评价结果:优0例,良8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80%,未见股骨头坏死或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结论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可选方案且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Synovial cysts of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are less common than synovial cysts of the knee joint but may present in a similar fashion and may be difficult to diagnose clinically. We report three cases of such synovial cysts: (1) the synovial cyst presented as an asymptomatic lump distal to lateral joint line of the knee; (2) the synovial cyst presented as a mass fluctuating in size with intermittent symptoms; (3) a man with a large mass in proximal anterior leg and drop foot. The patients were operated.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patient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out recurrence, and complete recovery of the proneal nerve in third case ensued. The synovial cyst recurred in the second case; however, the patient refused a second operation. Age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extraneural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synovial cyst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releva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伴高血压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0例拟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下髂筋...  相似文献   

19.
This review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forensic utilities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proximal epiphysis of the femur bone is characterized as a skeletal structure that articulates with an acetabulum of a pelvic bone, forming the hip joint and generally accounted for one-fourth of the whole femoral length. Features that are seen in proximal femora include femoral head, fovea capitis, neck, greater and lesser trochanters, and proximal shafts. These can be viable alternatives for assessing the following biological parameters: stature, sex, age, and ancestry. Therefore, if the proximal femur is the only skeletal element that is available for examination, all four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of a biological profile of an unknown individual can be retrieved from analyzing proximal femora using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