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桡骨远端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严重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常因复位的丢失最终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院自2000年1月开始采用闭合复位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24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创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6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腕关节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各30例。其中腕关节镜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1~62岁,平均46.6岁;传统手术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9~64,平均45.9岁。腕关节镜组采用微创腕关节镜辅助下复位治疗,传统手术组行传统直视下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VAS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腕关节镜组总有效率90.00%;传统手术组总有效率66.67%。腕关节镜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腕关节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下降;腕关节镜组治疗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5.12±1.53)分、VAS评分(2.01±0.88)分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8.97±1.35)分、(3.97±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腕关节镜组腕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指标包括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角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安全有效,对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有限内固定加单边多功能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及方法 ,分析 1 7例此类骨折的治疗结果 ,阐述有限内固定加单边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0年11月~2015年9月采用克氏针对骨折端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2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8例,通过术后随访检查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资料(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评定该方法的疗效。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按Gartland等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手术后1~3年,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侧腕关节的屈、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桡偏、旋...  相似文献   

6.
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16例获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2(4~6)周。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良率87.5%。结论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够维持良好的对位对线,能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继发性腕关节不稳定与桡骨远端骨折类型的关系,讨论腕关节不稳定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67例共75个腕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随访2a~6a,在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上分别测量腕高指数、尺腕距离比、舟月骨距、舟月骨角、桡月骨角、头月骨角,并测定腕关节功能的主、客观指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腕关节不稳定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58.67%(44/75),其中,腕背侧镶嵌不稳定(DISI)29例(38.67%),舟月骨分离9例(12.00%),其他为掌侧镶嵌不稳定、尺侧偏移和头月骨间不稳定等,多发生在严重骨折移位患者。骨折愈合后,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功能明显差于单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关节面弧度和掌倾角对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及类型有显著影响。对骨折移位严重或高能量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要注意是否合并腕关节不稳定。对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掌倾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动态外固定和静态外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日期随机分为动态外固定组(46例),即外固定支架固定3周后对球面关节进行部分解锁、允许腕关节活动;静态外固定组(32例),为外固定支架球面关节一直锁定、腕关节固定。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天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部分患者加植骨及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6~8周,骨折愈合后拆除。术后6个月采用Dienst评定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较高的优良率,动态固定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30%,显著优于静态固定组患者(P〈0.05)。结论动态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早及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1例;年龄35~85岁[(62.5±12.9)岁]。骨折AO/OTA分型:B型7例,C型37例。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与关节面台阶高度以及骨折再移位情况。结果 术后6 个月,研究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7 例、良者29 例、差者3 例,与对照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4例、良者 27 例、差者 8 例无明显差异 (Z = -1.198,P =0.231); 研究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桡骨高度明显矮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t =21.667、8.025、9.399、38.106,P均<0.001); 研究组患者中有 1 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再移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χ2 =1.010,P=0.315)? 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腕关节解剖结构复位中的效果虽不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并未增加患者骨折再移位风险,且操作更简单,患者更易接受,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手术时间等资料,并根据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否失败将其分为失败组与成功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1个月后,12例(20.0%)患者治疗失败,设为失败组;余48例(80.0%)患者治疗成功,设为成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失败组受伤至手术时间≤5d、骨折AO分型为C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χ2=12.273、18.504、10.855、15.745,P<0.001、P<0.001、P=0.00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5 d、骨折AO分型为C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2.435~1763.539、1.307~444.840、1.321~176.352、1.186-289.506,P=0.013、0.032、0.029、0.037)。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与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7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1 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72 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PKP 组 (36 例) 与切开复位组 (36 例), PKP 组患者采用 PKP 治疗, 切开复位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 指数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1、6 个月, PKP 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 (t = 2.120、3.579, P = 0.038、P < 0.001), Cobb 角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组 ( t = 6.772、9.937, P 均 <0.001), 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 (t = 8.348、9.883, P 均 < 0.001), Barthel 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 (t = 17.958、29.613, P 均 < 0.001)。PKP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8.3% , 与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5.0% 无明显差异 (χ2= 3.600, P = 0.058)。结论 PKP 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 可明显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 促进脊柱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有限内固定结合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使用有限内固定(钢丝、螺丝钉、克氏针)结合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胫骨,同时钢板、克氏针、钢丝固定腓骨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结果本组4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伤口愈合情况:25例I期甲级愈合;15例皮肤发黑、坏死,经换药,皮瓣转移愈合;2例感染,经换药引流、分泌物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皮瓣转移及植皮后愈合,无一例骨髓炎。骨折愈合情况:40例于骨折术后13~32周愈合,平均18周;2例骨缺损致骨不连在伤口愈合后3个月行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另螺钉松动1例,松动伴钉道感染1例,经用酒精点滴钉孔痊愈,无血管、神经损伤。除1例踝关节僵直外,其余41例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复位好,固定可靠,是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为(86.55±9.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72.55±8.43)分(t=7.016,P<0.001);治疗组患者中踝关节功能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可者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为优者19例、良者10例、可者11例(Z=-2.632,P=0.008)。其间,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2.5%(χ2=12.467,P<0.001)。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可明显促进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5 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65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23 例,设为感染组; 未发生切口感染者242 例,设为非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有糖尿病、开放性骨折、致伤暴力程度高、伤口污染是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1.072~1.244、2.450~25.684、0.998~9.026、1.769~20.290、0.003~0.047,P = 0.000、0.001、0.048、0.004、0.000)。结论 高龄、合并有糖尿病、开放性骨折、致伤暴力程度高、伤口污染是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及早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 Henry 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肇庆市中医院收治的 84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42 例) 和对照组 (42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 Henry 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 Henry入路离断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上肢功能 障碍评定量表 (Quick?DASH) 评分、腕关节功能患者自行评估量表 (PRWE) 评分、Mayo 腕关节功能评分 (简称 Mayo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 1、6 个月, 观察组患者 Quick-DASH、PRWE 及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Mayo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 1 个月: t = 3.293、4.123?2.902、2.366, P= 0.002、P<0.001、P = 0.005、P = 0.020; 术后 6 个月: t = 4.877、4.136、2.139、2.695, P<0.001、P<0.001、P=0.035、P= 0.009); 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7.14%,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23.81% (χ2 = 4.459, P= 0.035)。 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改良 Henry 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促进上肢功能及腕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主要问题骨(MFB)理念在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 年11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MFB理念指导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入路、内固定物固定位置及固定方式, 观察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2 例患者术后骨折部位均一期愈合, 愈合时间为(8.93±1.25)个月; 随访 10 个月, 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28例、良者2例、可者2例,优良率为 93.75%,且均未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等并发症。结论 MFB理念可指导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入路、内固定物固定位置及固定方式的选择,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且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牵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4 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72 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内固定组 (36 例) 与外固定组 (36 例), 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外固定组患者采用牵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等手术相关指标、引流管拔除时间等治疗情况、应激反应水平、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内固定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外固定组 ( t = 3.801、12.001、6.065、5.818、4.396, P 均<0.001), 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外固定组 (t = 12.230, P < 0.001); 术后1周, 内固定组患者血清皮质醇 (Cor)、促甲状腺激素 (TSH) 及肾上腺素 (AD) 水平均明显高于外固定组 ( t = 11.852? 22.016? 10.963, P均<0.001); 术后 6 个月, 内固定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 77.78% , 明显低于外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44% (χ2= 4.181, P = 0.041); 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 ,与外固定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56%无明显差异(χ2= 0.727, P = 0.394)。结论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 牵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明显减轻机体应激反应, 加快术后机体功能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 190 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95 例) 与对照组 (95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 ORIF 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疼痛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2.792、3.484, P =0.006、0.00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 =3.338, P =0.001);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57 例、良 34 例、可 3 例、差 1 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43 例、良 41 例、可 7 例、差 4 例 (Z = - 2.289, P = 0.022);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2.63% (χ 2 =4.368, P =0.037)。结论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 可明显缩小内踝间隙及距骨倾斜角, 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